武侠小说中,为何金庸的作品评价最高?
作为一个资深的金庸小说爱好者,我工作之后的第一笔工资就用来买了一套三联版的《金庸全集》。对于金庸先生,我并不敢妄加评论,只是作为一名爱好者,来说说为什么我对金庸武侠如此喜爱。
金庸小说中蕴藏着许多武侠之外的文化内涵。
黄蓉做菜、令狐冲品酒,是传统饮食文化的体现;许多作品中都出现了将琴棋书画融入武学;很多地方直接引用的诗词歌赋,乃至道经、佛经;“无招胜有招”、“不羁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更是道家思想在武学中的境界体现。
诗词也好,哲理也罢,这种融入天衣无缝,令读者觉得趣味无穷。在小说里读到这些,反而让人有了探究的兴趣,远胜教科书上死板的大道理说教。
这是金庸小说中一直倡导的核心。这也正是中国人几千年文明下的情怀。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仅将郭靖的大侠形象牢牢树立在我们心中,更是使得武侠小说这种通俗文学形式,脱离了名利与个人恩怨的肤浅,从根本上提高了一个层次。
我也很喜欢古龙的小说。如果用武功的方式来对比的话,那么古龙更像是那种“以招式奇诡取胜”的江湖客,古龙的作品读起来更像侦探小说;而金庸作品是“内力取胜”,如同萧峰大战聚贤庄,一套太祖长拳力战群雄。
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成年人,屈从于现实的压力,但心中终究还是有梦想的。武侠小说符合我们的梦想,它是孤独愁闷时解忧的酒,它是心中不平时出鞘的剑。
金庸的武侠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老少咸宜。故事性、趣味性都很强,还可以学习到不少文化和历史方面的知识与背景。
它影响了数代人。我中学时和父亲抢着看一部《倚天屠龙记》;工作后外公要我送他一套《神雕侠侣》作生日礼物;如今朋友家上中学的孩子来跟我借阅《射雕英雄传》。
按照年龄和时代推算,现在许多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作家、作者,很可能都曾是金庸先生的忠实读者。
影视作品的影响自然也是功不可没,它让这些故事流传更广。——就算你没看过小说,影视剧总会看过那么一两部的。金庸作品是被翻拍最多的,——这也正从侧面证明了这些作品是多么深入人心,以致于“有华人处必有金庸”。
从最初的《书剑恩仇录》,到射雕三部曲,再到最后的《鹿鼎记》,我们仔细品味这些作品,依稀能够看到金庸先生自身的不断成熟。
先生自己曾说过,从《书剑恩仇录》到《鹿鼎记》,“大概是历史观进步了”。——这是我最想为金庸先生喝彩的地方。
金庸先生后期的几部作品,内涵愈加丰富,愈加值得读者玩味。
《天龙八部》萧峰的故事,提出了个人命运、民族、国家归属感的大问题。——我们知道金庸先生其时正是生活在香港的中国人。
《笑傲江湖》可以说已经跳出了传统的“武侠”范畴,带有极为鲜明的政治色彩。
《鹿鼎记》更是兼具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借着韦小宝这一人物的嬉笑怒骂,将反讽隐喻运用得炉火纯青。
附:金庸作品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