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时期,东西方的交流与碰撞为何都体现在教会层面?

作者:金满楼 康熙年间,为了澄清与教廷相关的「 ”礼仪之争”问题,法国传教士艾若瑟受康熙皇帝委托再度赴罗马,而当时受命随同前往的,则有中国教士樊守义。 樊守义,1682年出生于山西平阳,其与艾若瑟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赴欧时,正值25岁。 之后,两人从澳门启航,先后经南洋诸国,过印度洋,后抵达葡萄牙里斯本,并获得葡萄牙国王若昂五世的召见。 在里斯本停留数月后,艾若瑟与樊守义经直布罗陀海峡前往意大利。1709年春,两人抵达罗马晋见教皇克勉十一世。 在此过程中,艾若瑟和樊守义将康熙皇帝关于多罗来华、中国礼节问题及西洋教务问题的旨意一一向教皇呈述。 之后,樊守义在意大利呆了9年,其先后在都灵、罗马学习,并遍游意大利各地名城。 1718年,罗马教皇在收到康熙皇帝朱笔文书后召见艾若瑟、樊守义,并令其回国,称「 ”将另遣使臣前往,向中国皇帝逐条陈奏”。 随后,樊守义随艾若瑟东返,途中经过葡萄牙时再次获得国王接见,并获赐黄金百两。 不幸的是,艾若瑟在经过好望角前往印度途中病故,当时有水手提议按传统将其遗体海葬,但此举遭到樊守义的坚决反对。 之后,樊守义一路护送老师的遗体运回中国,在圣土上接受基督徒的葬礼。 当年六月十三日,樊守义抵达广州,九月十一日奉诏到热河,向康熙皇帝报告相关事宜。也就在樊守义在京报告期间,前文提到的法国传教士傅圣泽被允许返回欧洲。 事后,樊守义著有《身见录》,记述了这段赴欧的经历。乾隆十八年(1735),樊守义去世,年53岁。 巧合的是,最早前往天竺取经的唐代和尚法显也是山西平阳人,后者著有《佛国记》,可谓与樊守义的《身见录》相映成趣,并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爱约瑟、樊守义之后,法国传教士卜日生也于1751年(时为乾隆年间)带领两位北京青年杨德望、高类思和一位陈姓的青年前往欧洲。 此前,在法国耶稣会士蒋友仁的指导下,杨、高两人已经学习了四年的拉丁文与基督教义。 1752 年7月,在历经一年的行程后,一行人抵达法国后开始了系统的学习。 在此期间,他们先用三年时间学习法文,之后进入一所由耶稣会创办的初级学校,修业期满后又进入巴黎遣使会创办的神学院深造。 1763年,学成毕业的杨德望、高类思两人均被祝圣为司铎 。 杨德望、高类思在巴黎学习期间,前来拜访者络绎不绝,其中多数是探讨中国问题的。如法国汉学家德经和奥特雷曾专门就这类问题与他们进行了讨论。 此外,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杜尔阁也与之交往甚密,二人即将回国时,杜尔阁向他们提 出52个具体问题,请他们回国调查研究后给以答复。 这 52个问题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关于财富、土地分配、耕作等方面问题的*** 30条;第二是关于技术如造纸、印刷、织物等方面问题的***15条;三是关于博物如地质、陶土、纸、墨、茶叶方面的问题***4 条;四是关于历史方面的问题***3条。 此外,杜尔阁还特别赠送给他们一批书籍,其中就包括法国生物学家布封的《自然史》等科学名著。 此外,法国内阁大臣贝尔坦也派人送给高类思、杨德望一封长达 22页的信,希望他们能提供有关中国的以下信息: 一是「 ”公法”方面,包括历史、宗教、政治等,二是「 ”私法”方面,主要关于中国法律与社会等;三是关于各种制造工艺和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为便于比较,贝尔坦给他们随带了三份材料,以分别介绍欧洲对这些问题的见解。 1765 年 1月,高类思、杨德望启程回国,临行法国 *** 赠送了望远镜、显微镜等礼品及旅费若干。 次年1月,高、杨二人抵达京城。对于以上问题,高类思、杨德望陆续寄出许多信件及实物,而杜尔阁则将二人的答复分别以《向两位中国人提出的有关中国的问题》和《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为题发表,成为法国重农学派的重要著作。 值得一提的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有很多观点即来自杜尔阁及重农学派,而从间接意义上说,这也包含了高类思、杨德望解答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