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瑶族自治县传统村落保护条例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恭城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自治县)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县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自治县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传统村落,是指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经县级以上传统村落评审部门认定,应当予以保护的村落。第三条 传统村落的保护,应当遵循规划先行、统筹指导,整体保护、兼顾发展,活态传承、合理利用,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的原则。第四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自治县人民政府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纳入全县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实际统筹安排保护发展资金。

投入传统村落保护的财政资金,根据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实行专款专用。

鼓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传统村落保护项目提供信贷支持。第五条 自治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本条例。

自治县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传统村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

自治县文物保护部门参与传统村落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自治县财政部门协助相关单位做好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的申报工作,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自治县发展改革、国土资源、民族、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环保、公安、安监、旅游、工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第六条 传统村落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履行下列职责:

(一)参与编制和实施本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二)完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公***服务设施,合理利用传统村落资源,改善人居环境;

(三)挖掘村落传统文化,鼓励村民按照传统习俗开展健康有益的乡村文化活动,并保护与之相关的空间场所、物质载体以及生产生活资料;

(四)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定期巡查制度,保障保护发展规划的实施;

(五)指导、督促村民委员会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第七条 传统村落所在地村民委员会负责本辖区传统村落的日常管理,履行以下职责:

(一)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宣传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将传统村落保护事项纳入村规民约;

(二)指导、督促村民按照传统村落保护要求使用传统建筑;

(三)对有损毁危险的传统建筑进行登记,并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

(四)督促村民及时收集、保护已经坍塌、散落的传统建筑构件,并向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

(五)对违反传统村落保护规定的行为进行劝阻,并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

传统村落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在本辖区传统村落内设立群众性保护组织,负责协助村民委员会对本传统村落的日常管理。第八条 传统建筑由所有权人或者使用人负责修缮和维护。第二章 申报批准与规划编制第九条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申报自治县传统村落:

(一)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乡土建筑等保存较好,能较完整体现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的村落;

(二)村落选址具有传统特色和地方代表性,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与维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反映特定历史文化背景;

(三)村落格局鲜明体现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且村落整体格局保存良好;

(四)村落拥有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民族或者地域特色鲜明,或者拥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形式良好,至今仍以活态延续。第十条 符合本条例第九条规定条件的,经村落所在地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由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同意,提交自治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审查。自治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会同文化、财政等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后,报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自治县传统村落,设立标志牌。第十一条 传统村落自公布之日起一年以内,由自治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组织完成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应当委托有相应规划编制资格的规划设计单位承担,广泛征求相关部门、专家和村民的意见,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由自治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报自治县人民政府审批。

经批准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自治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在批准之日起三十日内向社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