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吗?

当然有,并且一步一步完善,很全面,也很严格的。周代的食品安全规定,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规定,唐朝的规定是最为严格的。

古代比现代吃的种类少的多,而且就那么几样,还都是地里长得,地上跑的,天上飞的,这些那时候又没机器,检查不出来什么病毒,只能靠法律约束了。

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为:“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这段是出自《礼记·王制第五》,意思就是如果水果粮食,没有成熟的情况下,是不允许流入市场的,要避免食物中毒死亡的现象发生,毕竟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非常重视。周代那时候,食品大部分都是直接摘、捕捞,所以对果实成熟十分关注。“不时”就是指未成熟。

“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礼记·王制第五》这段又是说,相当于现在的禁止捕捞,简单说就是是捕鱼期间,开放与否的问题。也就是不在狩猎范围的鱼,不能用来谋取利益。 而到了汉唐时期,法律更为严谨,那时候商品经济高度发展,食品种类丰富,交易也频繁。这个时候一多一杂,就怕传染,所以统治者为了避免有毒有害的东西在市场交易,也制定了法律。

《二年律令》说:“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熟)燔其余。其县官脯肉也,亦燔之。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赃),与盗同法。”这个是唐朝的规定,可以说最为严格,也最细致化了,包括了方方面面,极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