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论坛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如果要在中国寻找一个对外开放与创新驱动的样板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一定是答案之一。改革再出发,开放再深化,创新再驱动,这里是最前沿的地方。

大湾区的战略构想被正式提出后,粤港澳三地就受到广泛关注。4月9日下午,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现场,广东省省长马兴瑞、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和澳门经济财政司司长梁维特***话大湾区建设与发展。

“大湾区规划很快就要出台”

两个特别行政区、9个地级市、3万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16家世界500强企业,经济总量10万亿元,总规模接近纽约大湾区……在马兴瑞眼中,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已经积累的优势。从全国来看,这里也是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年会上,马兴瑞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很快就要出台。他希望,规划出台后,可以发挥粤港澳三地各自的优势,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将大湾区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林郑月娥也非常期待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正式出台。她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这一战略不仅促进了大湾区自身的改革与创新发展,而且对中国与亚洲其他地区以及全世界的开放联系很有助益。她也呼吁,在具体规划出台后,最好有更高层次的负责人或机构来协调,“为我们排忧解难”。

梁维特提出,大湾区的建设既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高层次的协调机制,又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既要深入融合实现***享***建,又要兼顾各方不同效益,发挥各方独特作用;既要重视大型企业和机构引领和导向的作用,又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参与。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科技化进程正在加速,这需要更大的城市群来解决住房、交通、就业、产业链等发展问题,而“大湾区就是这么一个新的空间”。樊纲预测,到2050年,大湾区将拥有1.2亿到1.4亿人口,如果体制机制的改革持续推进,对外开放与合作深入开展,“9+2”城市之间精诚合作、协同发展,大湾区一定会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一国两制”既是挑战也是优势

与纽约、旧金山、东京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最明显的不同在于存在着两种社会制度和3个关税区。

“改革开放40年已经证明了这条路能走下去!”在马兴瑞看来,“一国两制”既是大湾区的最大挑战,也是最明显优势,下一步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就是要集聚各方优势与能量。马兴瑞坦言,目前大湾区确实在人、物、信息流动上遇到一些障碍,比如人员过关、进出货物等,这些问题可以得到部分解决。比如,香港、澳门的大学生在广东工作,需要就业许可证,广东省可以通过自身机制改革取消这类限制。

“流不动的地方,我们就要向中央政府报告,这些内容我们现在都有了一个初步的方案。”马兴瑞说,对于三地间的制度障碍,要一步一步解决,“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难。”

林郑月娥认为,“一国两制”客观上为香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更宽松、开放的环境,这在大湾区建设中提供了非常直接的帮助。“在金融服务方面,我们可以提供大湾区需要的专业金融服务,无论是融资、投资还是发债,都是我们的强项。”

她还指出,香港独特的社会制度、法治传统以及与国际高度接轨的营商环境,既可以把国际企业引进大湾区,也能够帮助内地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南丰集团CEO梁锦松曾担任过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旧金山大湾区和纽约大湾区的综合体,既有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的结合,也有金融与国际贸易的结合,“‘一国两制’赋予香港很独特的地位”。

梁锦松尤其看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特别是离岸人民币债券、国际融资等业务。在他看来,这既是推动金融与制造业结合、促进大湾区建设的具体做法,也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路径。

樊纲注意到,大湾区内有广州南沙自贸区、深圳蛇口自贸区和珠海横琴自贸区3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他建议这3个自贸区可以先与香港、澳门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联盟,在贸易流通、进出口关税等方面开展试点。

科技创新是方向 人才流动是重点

在博鳌论坛的相关讨论中,来自粤港澳的嘉宾都谈到了大湾区的重点合作方向:科技创新。

马兴瑞表示,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未来的主攻方向,但也是目前的短板所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和别人的差距相当大,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没有世界级的大学。”

怎么办?他认为,大湾区可以依托香港的科研力量,配置全球的创新资源要素,而珠三角可以继续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独特优势。“产业创新能力,特别是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能力,我们在大陆是第一的。香港和澳门有一大批科学家,有很好的原始创新能力,把这些有机结合,应该不得了。”

林郑月娥也认为,香港可以通过底层的科研创新将成果转移和孵化到珠三角城市,等到企业规模扩大需要融资甚至上市时,再借助香港金融市场的力量。据她介绍,为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一届的香港特区政府还设立了特区发展顾问团和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大力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

林郑月娥提到,大湾区未来的科技创新发展,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需要更多人才在这里流动。在她看来,大湾区为香港解决了发展空间的瓶颈问题。“香港目前没有这个空间,我们现在经济发展的两大局限,一个是土地,一个是人力。”

梁锦松认为,人才是大湾区科技创新最重要的竞争手段,政府应该考虑如何培养和留住全球人才,尤其是从细节制度入手。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称,香港到深圳过关是一个很小的环节,但如果时间耗费太久,会影响人才能力的发挥。他建议利用最新的人脸识别技术,让人才在大湾区间流动得更为顺畅。

此外,他还建议在生活保障方面放开限制,服务更多人才。例如,在一些城市进行国际医疗试点,让香港和国外的医生可以在试点区内开展医疗服务,从而让人才在大湾区内流得动、留得住。听到这个建议,马兴瑞立马接过话头:“这个问题前段时间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是有可能实现的。”

马兴瑞还说,下一步广东将密切与港澳的合作,加快建立大湾区建设协调机制;聚焦破解一国两制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各自优势,畅通人流、物流、信息流;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的***同体,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强化医疗保障和人才合作,促进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生活更加便利。

本报海南博鳌4月9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林 任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4月10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