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第三部门

指非营利组织。

在现代社会,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是人们活动的最主要的三大领域。相应的,社会组织可以分为政府组织、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三大类别,它们分别是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主要组织形式。社会领域的状态如何主要取决于第三部门的状态。

第三部门是来自西方社会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第三部门有不同的称谓,如:“独立部门”、“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免税组织”、“公民社会组织”等等。一般来说,第三部门是指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部门组织,它既不归属于政府公***部门,也不归属于市场经济组织。对于第三部门的界定,各国的研究者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有不同的定义方式,有的根据法律的规定,有的依据资金的来源,有的强调组织的目的或功能,有的着眼于组织的基本结构和运作方式,有的则根据组织的特征定义。其中,根据组织的特征定义的方法包容性比较强,涵盖面比较大,即第三部门是指那些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所得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其自身具有合法的免税资格和提供捐赠人减免税的合法地位的组织。从这个定义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社会团体、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和一些民办的非企业单位都符合这些条件,都属于第三部门。

一、第三部门为什么会成为热点

第三部门为什么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呢?

首先,第三部门的发展在目前有着良好的环境。1978年以来,我国相继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小政府、大社会”目标的确立使得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面临着重大的变化和调整,各种社会组织也面临着重新分化与定位。这为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从法制环境上看,90年代后期,我国颁布了一系列与第三部门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如颁布了重新修订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颁布了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公益事业捐赠法》等。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第三部门发展的法制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从国际环境看,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上一些具有***性的东西逐渐成为全球通行的标准,并对中国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国外第三部门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将会对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在很多方面需要与国际接轨,如中国分散的企业需要发展商会、行业协会等来接替政府的部分职能;与国外进行合作与交流,也需要通过这类中介组织来维护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整体利益。这一切都为第三部门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我国目前的发展亟需非营利组织。一方面,经济改革使得农村和城市产生了大量多元化利益主体,包括分散经营的农户、个体户、私营企业等等。他们拥有一定的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游离于传统单位组织体系(如农村的人民公社、城市的单位)之外。这些多元化利益主体为了改变自身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不利位置需要联合起来建立自己的组织,如分散的农户需要通过专业协会联合购买生产资料、联合加工、联合储运、联合销售,代表农民与外界交涉,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政府机构改革的进行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政企、政事、政社的分开,需要有新的部门承接过去由政府对整个社会所包揽的、本应由社会承担的职责和功能,提供多种社会服务。作为政府需要通过一种新的方式、一种中介组织来沟通政府与分散的个人的关系,减少政府的社会管理成本,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如:贫困问题、失业问题、环境问题、流动人口问题、拐卖妇女儿童问题、老年人问题、吸毒问题、艾滋病问题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问题单纯依靠政府或依靠市场来解决是很难奏效的,也是不现实、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有其他组织来做一部分工作以弥补它们的不足。而第三部门在这些方面都可以充分发挥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次,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已经逐渐意识到第三部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党的十五大《报告》就提出,“工会、***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发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为了支持第三部门的发展,立法上,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规条例,从立法上加强其管理,规范其运作;经济上,加大对非营利组织的投入;政策上,通过税收优惠、投资建设优惠等措施,鼓励社会公众对第三部门的投资。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第三部门的发展,也使得第三部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第三部门与政府、企业一起***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第三部门以其特有的身份,发挥着政府和企业难以起到的作用。它的发展将对我国社会的各方面发生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促进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政府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的转换,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在倡导新型伦理道德,引导民众服务社会,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方面;在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完善的发展,实现社会公正、社会公平方面, 第三部门都将发挥它的重大作用。可以说,缺少了第三部门,就意味着社会缺少了一种粘合剂、缺少了一种生长点。所以,我国的政治、经济改革要进一步进行,社会要全面发展,必须以第三部门的健康发展作为前提和基础。

二、国外的第三部门及其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第三部门获得了蓬勃发展,进入90年代后,转型国家的第三部门也不断得到发展。有人说,过去20多年全球出现了一场“结社的革命”,其主要标志就是世界各国涌现出了一大批非营利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如法国在60年代每年有1.1万个民间组织问世,而到80年代中期,每年新成立的民间组织则达到5万多个;在本来第三部门不太发达的亚洲,像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过去十几年里,第三部门的数量都在急剧增加;在发展中国家,如匈牙利、波兰、印度、印尼、巴西、埃及等国都程度不同地涌现出一大批独立性很强的民间团体。

美国是世界上第三部门最发达的国家,像我们非常熟悉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福特基金会、费城交响乐团、大都会博物馆等都是属于第三部门。第三部门在美国可以说是无所不在,人们日常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要与第三部门发生联系。如人们吃的早餐产品,其制造商的生产过程必须遵循美国心脏协会、美国糖尿病协会或其他全国性卫生团体公布的指南;买房子所要找的房产经纪人,必须遵守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制定的职业道德;上大学、上研究生院、上商学院的考试——SAT、GRE、GMAT等等,都是由一家非营利的测验公司ETS——世界上最大的测验公司监理的;日常邮箱里也时常会收到教会或其他一些非营利组织的宣传品。在美国的服务组织中,超过一半的医院是私立非营利机构;一半左右的大学是私立非营利机构;2/3的社会法律服务机构是私立非营利机构;几乎所有的交响乐团和70%的博物馆、艺术馆是私立非营利机构。

美国的第三部门,不管是其绝对数量还是其相对数量,都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据统计,1998年,美国大约***有120万个大大小小、形形色色属于第三部门的组织;为第三部门工作的人员和志愿者,占到美国人口的1/10;第三部门***创造了国家收入的4.6%,如果再加上志愿者的工作时间,这一比例将达到6.7%。由此可见美国的第三部门数量之庞大。美国的第三部门依服务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为其成员提供服务的会员性组织(包括业主和专业组织、社交联谊组织、互助合作组织等)和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的公益性组织(包括资金中介组织、教堂和服务提供组织、社会福利组织等)两大类。

英国的第三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支出占GDP的4.8%,其相对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据1997年的统计,在英国有近100万人在第三部门就职,占就业总人口的4%。另外,约有一半以上的人经常参加志愿活动。英国第三部门活动的领域主要在教育、文化娱乐和社会服务三大领域。

总之,第三部门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各个国家的第三部门在许多方面都是不一样的。在规模上,美、英、法、德等国第三部门的规模比较大,日本、意大利以及发展中国家的规模一般比较小;结构上,在第三部门中所占比重最大的,美国、德国为医疗机构,英国、日本为教育机构,法国、意大利则为社会服务机构,第三世界国家则主要是集中在推动社区发展等方面。在收入来源上,美国是以会费、服务收费和经营收入为主,法国和德国是以政府拨款为主,一些发展中国家则以境外捐款为主。

国外对第三部门的研究,开始是从社会科学和公***管理的角度展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学者开始进行跨国研究,探讨为什么会存在第三部门、第三部门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法律规定,研究各个国家第三部门与政府的关系,预测第三部门在各个国家的发展趋势等,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解释第三部门的理论。如: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理论解释为什么有些公***物品要由非营利组织提供(这种理论认为,第三部门是提供公***物品的私营机构。由于免费搭车问题,作为公***物品无法通过市场体系来提供。在此情况下,公***物品的提供应由政府来承担,但是政府又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在政府失灵的情况下,第三部门组织应运而生,拾遗补缺,以满足人们的特殊需求。总之,市场、政府和第三部门之间的关系是互补关系);和约失灵理论解释为什么有些私人物品要由非营利组织提供(这种理论认为,由于第三部门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它们借信息不对称之机占消费者便宜的可能性要小得多。消费者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当然倾向找比较值得信赖的机构来提供某些服务);供给理论解释为什么有人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进行非营利活动;志愿失灵理论则解释第三部门其内在的局限性。

目前,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第三部门都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今后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将是:如何努力提高知名度,提高公众的信任度,明确法律地位,密切与政府的合作,实施专业化发展战略等。

三、中国的第三部门

在我国,从20世纪初开始,一些具有现代特点的第三部门组织逐渐出现,如各地商会陆续建立等,但第三部门的发展却是曲折艰难。如1927年,民间社团遭受整顿缓慢发展;1949年以后的30年,由于我国政治、经济、组织体系形成一种高度统一的体制,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功能泛化,取代了实际应由第三部门发挥的功能,严格意义上的第三部门的发展处于萎缩状态,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第三部门才得到了真正的发展。据1998年3月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结果的统计,我国现有社会团体法人单位4.4万个,吸纳71万人;其他非营利机构61万个,吸纳2652万人。截至1998年10月,已经在各级民政部门中登记注册的各类社会团体***有20万个,各部门审批的民办非企业单位70万个左右。到2000年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清理整顿的方针政策,社会团体减至13.6万个,数量减少,质量明显提高,结构日趋合理、规范。它们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方面越来越发挥大的作用。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中国慈善总会等都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它们在救助失学儿童、援助受灾群众等方面所作的工作是有目***睹的。但是第三部门的作用远远不止于救助,它在文化教育、娱乐服务、医疗保健、调查研究、各类咨询、行业协会、社区发展、社会服务以及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由于内外环境及历史条件的不同,中国的第三部门有着自己的一些特点。在活动领域,中国的第三部门活动不只限于一个领域,往往成多元化的格局,活动方式以信息、宣传、教育为主;在法律地位上,中国的第三部门绝大部分组织都有章程,但有大量的组织未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有的是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因而也带来许多问题。同时,缺乏人事任免权是中国第三部门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在设备与人力资源上,中国第三部门近一半的组织依赖业务主管部门提供办公场所,办公条件普遍较差,专职兼职人员较少,志愿者更少;在财务上,中国第三部门的收入单一,主要来源于政府,同时支出结构不尽合理,财务制度也不尽完善;在与外界的关系上,中国第三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联系非常密切,但与国际的交流极少。这些是与中国的第三部门有着较强的半官半民性有关系的。总之,第三部门在我国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种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其作用也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目前,中国第三部门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是资金、资源缺乏;二是人才不足;三是法制不健全;四是竞争不充分;五是管理落后,服务质量差;等等。这一切与中国第三部门缺乏明确的宗旨与使命,缺乏公信度,缺乏竞争机制,缺乏社会力量的监督,受行政因素干扰较大是有关系的。所以,要促进中国第三部门健康发展,必须倡导公益观念,优化社会环境,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监督机制,改革管理体制,建立第三部门的评估制度,提高第三部门的责任和公信度,推动第三部门及其工作走向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我国对于第三部门的研究兴起于80年代,当时主要偏重于从组织理论和行政管理理论的角度开展研究。进入90年代后,第三部门研究已成为国内学术界、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目前,我国对第三部门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一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国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三部门的发展历史、概念界定、法律规定、管理模式等,介绍国外第三部门的经验;二是对一些国家第三部门进行综合的比较研究分析,为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提供借鉴参考;三是研究我国第三部门的特征、作用以及它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四是从微观角度研究我国第三部门一些具体组织的运作、管理,总结它们的经验。但是,我国对第三部门的研究还有许多明显的不足之处:在理论层次上,还未形成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许多方面如范畴的界定、研究方法的统一、研究内容的划分等都还有待规范;在实践层次上,还只是停留在应用层面,对一些实质性的东西,如第三部门管理的政府导向和市场导向均衡问题研究、第三部门的资金筹集和供应体系研究、公***部门与第三部门的关系等基本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所有这些,应当成为今后第三部门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责任编辑 梁丽萍)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