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骑马行路,一般时速是多少?
古代人骑马行路,快马一天走96公里左右。
以隋唐时期为例,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
可见,快马一天走180里是基本要求,应为古代人骑马行路的基本速度。
古代里,现在被称为华里、市里。隋唐时期一里等于约540(标准)或530米,180里就是95.5至97.2千米之间,既96公里左右。
扩展资料:
古代的国家邮政系统叫作“驿传”或者“邮驿”,是古代政府为了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通信和交通组织,官办官管官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负责政府的公文往来和军情传递,也承担一些物资的运输工作。
既然是公文和军情,对时效性的要求就非常高了。汉代马递的最快速度是日行四百里。唐代则规定,每天车行至少一百二十里,骑马一百八十里,皇帝颁布的敕令须日行五百里。
到了清代,由于军机处的设立,文书传递的速度被提高到一昼夜六百里甚至八百里。咸丰和同治时期,由于战火不断、军情紧急,出现了“红旗报捷”,一旦前方打了胜仗,就立刻以八百里的速度飞递,沿途驿站秣马以待,一听到铃声立刻飞身上马,驰往下一站。
这就是我们在影视剧里常常听到的“八百里加急”。然而,这些“快递”业务虽然高效,普通百姓想要享受却非常困难——国家邮政系统不接受民间订单,所以民间通信大多靠私人捎带。
古时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常选择派专人送信,做生意的就自己负责货物运输。还有一些“不走寻常路”的办法,比如苏武鸿雁传书,到唐代又有了飞鸽传书。明清时期,逐渐产生了专营民信业的民信局,货运方面则出现了镖局,不过镖局只运送贵重物品,且押运价格不菲。
上世纪60年代,在新疆吐鲁番发掘出土的赵义深家书是当时的一份书信实物。这封信农历九月五日从西州(今吐鲁番)发出,十二月三日在洛阳收到,两地相距大约3000公里,3个月收到,平均每天要走30多公里。
百度百科——驿站 (汉语词语)
百度百科——里(计量单位)
人民网——文史>>生活史>>古代“快递”什么样?八百里加急不接民间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