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职场的我们都踩过哪些坑?

组里的校招生妹妹曾问过我一个灵魂问题:你在刚工作的时候都踩过哪些坑?哪些是可以避免的?求借鉴。当时我沉默思考了半晌,因为大多数坑,要亲自踩一下之后才会重视。

但回想起来,我刚工作时踩得最大的坑是没建立起“成长坐标系”——不知道在新人时期要达到什么样的成熟度,也不了解每一项工作做到什么标准算合格,以至于每天急迫而紧绷,经常加班和失眠。

在我刚工作的前几个月,经常因为自己是个事情做不好的新人而自责自卑。但对接的业务方很少当面给到我建设性建议,而是有问题直接找我领导;组里有的同事会安慰我新同学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也有人看着我的产出笑而不语。导致那时候我经常被夸两句就上天,被批评两句就万念俱灰,时刻在意他人评价,希望得到及时反馈立刻优化自己。结果几乎每天都因为目标完不成而加班,开着电脑,对着文档。冲杯速溶,双眼空洞,望着屏幕里无尽的信息量熵增。

最困扰的问题是:我是不是能力不足?Mentor发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你现在缺的是评价标准。

初入职场的我们,没有坐标。而建立起评价标准,就有了坐标。既衡量工作,也掂量自身。

脱坑的第一步是找到「事的标准」。首先横向比对同期的小伙伴进对于工作的上手速度;其次要看核心工作做到什么程度是合格的,也可以试着去思考同一项工作不同工作年限的前辈交付结果有什么差别?这个过程让我逐渐找到了水位线,也发现其实定的目标达不到才是常态——往往大家月初汇报时列了很多事,但月底做成一件就不错了。

第二步是找到「成长通道」——我经常向同业前辈萃取经验,了解在职业生涯的前几年都在学习什么技能,其中对后续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是哪些,结合他们的***性经验,开始制定自己的成长计划。

第三步最简单也最容易被忽视:「把人和事剥离开」。别人说你工作做得不好,代表你的结果不符合对方预期——首先“好”的标准需要定义,TA说的真不一定对,可以拿到一个更大的范围去看。其次即便是工作不行也只代表这件事没做好,不是自己能力不行,一定要有这个自信。

在建立起自我评价标准后,我便不怎么关注别人如何评价我,这带来了很多好处——接受别人的负反馈更加坦然,因为我觉得我已经做的挺好了,别人的建议只是锦上添花;别人说我好的时候我不膨胀,因为知道自己什么水平;老板说我离开了平台什么也不是,我也不慌张,因为我知道大部分人都是这样,而且本身这就是伪命题:工作职责都是基于组织的需求,换个地方,无非先看别人怎么干再迭代就好,办法不都是想出来的吗?

无论是新人、中干还是高管,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

“砍掉你工作中的枝枝蔓蔓,把时间和精力集中起来,只解决最重要的事情。”

“把你的时间从不相干的人、不重要的事那里拯救出来,全力去瞄准最重要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要足够理直气壮,不要被不独立的人绑架。”

希望大家都可以在职场中找到自己的快乐成为很哇塞的人~

很喜欢这句slogan

字节和美团的经历,是职场成长的宝贵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