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分,不太好啃,但绝对值得-
在《带一本书去巴黎》中,林达去巴黎旅行时带了一本书。
来自林达《带一本书去巴黎》书中配图
林达,是一对美籍华人作家夫妇合用的笔名,夫为丁鸿富,妻为李晓琳。
这本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78年出版,定价人民币1.15元。1957年的5月北京第1版,1978年的4月吉林第1次印刷,从排版到印刷中间整整隔了21年。
1978年的学生们已经因书荒饿了整整10年,听说有一批世界名著译本要发行,早早跑到书店去打探,跟工作人员套近乎。这些名著出版后很快就被大家瓜分,一本不剩。林达的书,就是这样抢购回来的。
1982年这本书加印,开本大了一些,价格涨到1.60元,林达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直到回家,才意识到自己并不需要第2本一模一样的书。
这还没完。买回来以后,林达小心翼翼把书放入书架,又放了22年没有去读它。当时和林达一起抢购的人,一定有人也是“抢”回家之后束之高阁。
来自林达《带一本书去巴黎》书中配图
这本书,就是维克多·雨果的《九三年》。相对《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来说,《九三年》没那么出名,却是雨果晚年出版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堪称“压卷之作”。
一本书在排版完成21年后才出版,林达费尽心思买了2次,买回来之后放了22年,直到去巴黎旅行才带上它、读了它,这其中应该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必需品的严重缺乏会对人造成精神方面的损伤,其后果是一种轻度的精神不正常。 例如,很多家庭的老人都会有收藏垃圾,甚至捡垃圾回家的怪癖。这是物资严重匾乏时代留给人们的后遗症。 而我们这一代,又有一些人会有近乎疯狂的买书习惯。
——林达
说起来惭愧,小图也有近乎疯狂的买书习惯。自己手上这本出版于1999年5月的《九三年》,购于2020年6月,定价22元,11.4元买到手;买回来放了近2年,2022年3月才读完。
故事的开始切口很小。在一片森林里,一群红帽子军围住了一个正在哺乳3个小孩的母亲,她的丈夫刚刚死去。
“谁打死的?”
“不知道。”
“怎么谁打死你丈夫的也不知道?”
“就是不知道。”
“是蓝军的人,还是白军的人?”
“是一颗子弹。”
这群红帽子军***同决定收留了这位母亲和3个小孩,小孩最大的不过4岁,最小的才1岁多一点。
那是1793年5月左右。那时缺面包、缺煤炭、缺肥皂、缺肉。每个人每10天才有一磅肉的配给,人们为了买面包排队,经常一排就是一个通宵。物价飞涨,木柴卖得太贵,有些穷得叮当响的人不得不把床劈了当柴烧。
这一年初,路易十六被国民公会以叛国罪处死,送上了断头台。
当路易十六被判死刑时,罗伯斯比尔的生命只剩下一年半,丹东只剩下一年零三个月,韦尔尼奥只剩下九个月,马拉只剩下五个月零三星期,勒佩勒蒂埃·圣法尔若只剩下一天。
那些我高中时背得要死要活才背下来的法国大革命 历史 ,在这本书里,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具象起来。
被红帽子军收留的那位母亲和3个小孩成了贯穿全书的关键人物,也闪耀着战争年代人们身上的人道主义光辉。
一位曾是亲王的老人,在一艘船的护送下在法国登陆。在船上大炮脱离管制滚动时,老人救了大炮手一命,先是奖赏了他,又下令处死了他。
同样是这位老人,在登陆后,到处都是对手悬赏抓他的告示。老人被一位乞丐救了,却在找到自己的手下后,下令放火烧了乞丐的村庄,枪杀了那里的红帽子军,连随军的妇女都没放过,包括那位母亲,还劫走了3个小孩。
“穷人想当富人,富人不愿当穷人。”1793年6月雅各宾派推翻吉伦特派统治,通过救国委员会实行专政。
老人朗德纳克原是一位亲王,那些下令抓他的告示,签字人是他的侄孙、他的继承人——郭文。而被救国委员会派去监督郭文的人,是郭文幼时的家庭老师、曾是神父的西穆尔登,两人情同父子。
老人奉行“绝不宽恕”,纠集六七千农民军在旺代发动叛乱。曾是神父的西穆尔登同样残酷到令人闻风丧胆。仅有一千多名正规军的郭文,却有一颗奉行仁爱之心。
自由、平等、博爱,都是和平与和谐的信条。为什么要给这些信条一个吓人的外表呢?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争取各个民族形成世界性的***和国。那么,我们就不应当使他们感到害怕。恐吓有什么用呢?恐吓不能吸引各个民族,正如稻草人不能引诱鸟雀一样。为了行善就不应该去作恶。推翻王位并不是为了竖起断头台。杀死国王,让民族生存下去。打掉王冠,放过脑袋。革命是和谐,不是恐怖。温和的思想并没有被严酷无情的人好好贯彻。我认为赦免是人类语言中最美好的字眼。我只在自己有流血的危险的时候才愿意流血。不过,我只会打仗,只是一个军人。可是,如果人们不能宽恕,那么就根本不值得去争取胜利。让我们在战斗中是敌人的敌人,胜利后就成为他们的兄弟。
——郭文
郭文从不枪杀俘虏,还会宽恕那个向他开枪、差点杀死他的敌人。在以少胜多打败老人之后,郭文将老人和他仅剩的十几名手下逼退进了他们家族的城堡——拉杜格·郭文城堡。
3个小孩成了他们之间谈判的筹码。老人把3个小孩锁进了城堡的图书室,威胁郭文如果不放他们一条生路、就放火烧死3个小孩,毁掉这座城堡。郭文想救3个小孩,却不想妥协放走老人。
跟红帽子军一起被老人下令枪杀的3个小孩的母亲没死成,被救过老人的乞丐救了回来。为了找回3个孩子,活下来的母亲也在奔赴拉杜格城堡的路上。最后的拉锯战在城堡展开。
九三年是战争的一年。欧洲反对法国,法国反对巴黎。什么是革命呢?就是法国对欧洲的胜利,巴黎对法国的胜利。因此,九三年这可怕的时刻举足轻重,比本世纪的任何时期都更伟大。欧洲进攻法国,法国进攻巴黎,还有什么比这更悲惨的呢?这是史诗性的悲剧。
人生来不是为了戴锁链,而是为了展翅飞翔……人在破坏、摧残,人在扼杀,人在杀戮,但夏天依旧是夏天,百合花依旧是百合花,星辰依旧是星辰。
战争的意义到底是什么?3个小孩命运如何?还能跟自己的母亲团聚吗?想要救3个小孩的郭文,命人去找3层楼高的梯子,却调来了一架断头台。相爱相杀的祖孙之间、师徒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答案尽在《九三年》。全书***有三个部分:在海上、在巴黎、在旺代,各有各的精彩。
现在的我们不用经受战争之苦,想要买一本书,不用费那么大心思;想要读一本书,也不需要等那么久。
小图读的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罗国林译本的《九三年》。这个版本很难找,小图找来了同为罗国林翻译的、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
九三年
豆瓣9.1分。本书发表于1874年,是雨果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书名的意思是1793年,该年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1794年)中的关键一年。本书既歌颂了此次革命的正义性,又批判了革命者只讲暴力、不讲人道。
作者:[法]雨果 著,罗国林 译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郑永慧译本的《九三年》也还不错。郑永慧是中国知名法文翻译家,一生翻译了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梅里美、福楼拜、莫泊桑等法国著名作家的40余部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是法文翻译界的泰斗。
九三年
小说反映了1793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波澜壮阔的 历史 画面,对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展开的生死搏斗进行了深刻的描写,从某种意义上说,《九三年》是雨果一生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也是雨果艺术性上堪称完美的作品。
作者:[法]雨果 著,郑永慧 译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开头提到的《带一本书去巴黎》,读一读这本书,或许能加深你对《九三年》的理解。
带一本书去巴黎
林达带着一本描写“革命”的文学名著(《九三年》)奔赴巴黎。在法兰西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艺术的盛筵,倾听着 历史 的回声,感悟着前人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作者于浓厚的法国 历史 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 历史 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 历史 、 社会 ,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作者:林达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如果你喜欢雨果的话,这里还有很多相关作品可以看看:
雨果-世界十大文豪
白色的凯旋门和黑色的艾菲尔铁塔,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殿群和景色宜人的塞纳河风光,欢快热烈的波尔多舞和芳醇可人的香槟酒,这一切都在向人们展示着一个美丽浪漫的国度——法兰西。美丽的国度绝不仅仅止于浪漫,生活在六边形国土上的法兰西民族更不乏英雄的史诗和传奇的人物。
作者:童一秋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巴黎圣母院
在雨果的笔下,巴黎圣母院绝不是一个完备的、定型并能归类的建筑:它不再是罗曼式的,但还不是哥特式教堂,因而成为集万形于一身的神奇之体,成为令人景仰的科学和艺术的丰碑。1831年,《巴黎圣母院》一经出版,它又成为文学的丰碑了。于是,这座大教堂和这部小说就联结在一起,两座丰碑并肩而立,再也分不开了。
作者:[法]雨果 著,李玉民 译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巴黎圣母院
本书以1482年的法国为背景,以吉普赛姑娘爱丝美拉达与年轻英俊的卫队长,道貌岸然的副主教以及畸形、丑陋的敲钟人之间的关系为主线,热情呕歌了吉普赛姑娘与敲钟人高尚的品格,深刻鞭挞了卫队长与副主教的虚伪与卑下。
作者:[法]雨果 著,陈敬容 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第一部长篇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 历史 真实,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
作者:[法]雨果 著,陈敬容 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雨果诗选
精选雨果一百首不同时期的诗作,包括《颂歌集》《东方集》《秋叶集》《暮歌集》《心声集》《光影集》《惩罚集》《静观集》《历代传说集》《林园集》《凶年集》《祖父乐》和《精神四风集》中的代表诗作,全面展示了这位伟大诗人的成就。每首诗后面附有“题解”,对创作背景、诗句意义、艺术特点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帮助读者加深理解。
作者:[法]雨果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雨果诗歌精选
作者:雨果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悲惨世界(全2册)
法国著名作家、世界浪漫主义文学代表维克多?雨果 “命运三部曲”之一。本书通过对冉阿让等人的悲惨遭遇以及冉阿让被卞福汝感化后做出的一系列感人事情,深刻揭露和批判了19世纪法国封建专制 社会 的腐朽,同时也表达了对在封建压迫下穷苦人民悲惨生活的深切同情。
作者:[法]雨果 著,金孩 译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悲惨世界
作者:[法]维克多·雨果 著,李玉民 译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笑面人(上下册)
豆瓣8.3分,法国大文豪雨果流亡期间的最后一部作品,被誉为“超现实主义”的先驱,是继《巴黎圣母院》之后的又一部浪漫主义杰作。通过贵族后裔格温普兰面容被毁后所经历的一系列遭遇,揭示了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 社会 现实和尖锐矛盾,描绘了一幅人民群众悲惨生活的画面。
作者:[法]维克多·雨果 著,李玉民 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雨果散文精选
由我国知名学者、翻译家,中国 社会 科学院终身荣誉学部委员柳鸣九主编,各卷的翻译者,如马振骋、蒲隆、杨武能等,也均为我国著名翻译家,在业界多有影响。
作者:柳鸣九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维多克·雨果回忆录
记录了雨果从1823年到1871年近五十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被《费加罗报》誉为“19世纪法国史的文献之一”。在这本史诗般的作品中,维克多·雨果全面记录、深刻剖析了雾月18日政变、拿破仑战争、波旁王朝复辟、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六月起义、普法战争、巴黎公社起义等一系列波澜壮阔的重大 历史 事件。
作者:[法]维多克·雨果 著 高稳 译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主编丨木月
美术编辑丨小柒
文案编辑 | 戎马未央
图文来源 | 网络 中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