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小朋友,需要养成哪些习惯?
学习习惯
1.按时完成作业
2.养成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
3.能阅读拼音小故事。
生活习惯
1.每晚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
2.早睡早起。
3.按时吃饭、不吃零食,爱惜粮食。
4.爱护书本、爱惜学习用品。
5.自己穿衣、系鞋带。
交友习惯
1.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不打架、不骂人。
2.乐于帮助同学。
3.不与陌生人交往。
健康习惯
1.早晚刷牙。
2.饭前便后要洗手。
3.不买小摊零食。
4.按时做两操。
行为习惯
1.见到老师和客人主动问好。
2.不乱扔果皮纸屑。
3.公***场合不大声喧哗。
其他习惯
1.对他人的帮助要心存感激。在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的几个节点中,幼小衔接要求的能力跨度是最大的,除了知识衔接,情绪和社会性也需要先适应再发展。如何与人***处,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表达想法,如何解决矛盾冲突,学会体谅他人,学会分享、合作,都是孩子学之初的重要功课。
有的家长认为上学开好头就是抓分数,天天督促孩子学习,考试扣一两分就着急上火,是因为不知道一年级起步的重点不在分数而在适应,不知道好习惯比好分数重要。“习”的意思是“鸟数飞”,鸟一次次地练习飞翔;“惯,习也”,意思是习以为常,积久成性。习惯就是经过一次次反复练习形成的固定行为方式,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小学一二年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学习习惯包括学习本身的行为习惯、用脑习惯,听课、作业、复习、检查的习惯,与学习有关的睡眠、饮食、运动习惯等。对一年级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学习习惯有三个:紧跟老师、自己做、不拖拉。
抓住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关键期是心理学术语,也称为敏感期,指“人在发育的某一时期对特定的环境、教育影响特别敏感,最容易获得某种行为、技能”。如果在关键期缺乏相应的环境和教育,神经细胞就会用进废退,逐渐退化,以后再也发展不起来。在关键期中,儿童会对某些东西特别敏感,而对其他的东西无动于衷。
儿童阶段有多个发展的关键期,2—3岁是学习口语的关键期,3—4岁是情绪发展的关键期等,自控能力在5—6岁开始形成,学外语的关键期在5—6岁,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期在6—12岁小学阶段,而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6—8岁。
6—8岁是儿童上学的一二年级阶段,好习惯或坏习惯都在这个时候形成并固定下来。
研究还发现,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三,学生其他方面的增长变化都很明显,如理解记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变化非常大,而学习习惯的水平却并未有多大改变。可见一年级养成好习惯,比考几次好分数重要得多。养成好习惯,学习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
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动力,不需要下决心,不假思索,自然而然。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有序的、高效的、促进学习的动力。孩子睡眠习惯好,早睡早起,精力就很充沛;孩子做作业习惯好,不会一边玩一边写,就会又快又好;孩子用脑习惯好,学习专注,学习效率就高……习惯的威力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大,好习惯是孩子学习良性循环的保证。
习惯具有自动性,好习惯可以天然地抗拒坏习惯,而坏习惯也同样抗拒好习惯。而且坏习惯一旦固定就很难纠正,有的孩子小学时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到初中、高中一点没改。曾有“一个万分着急的学生家长”写信求助,说孩子五年级了,听课不专心,作业拖拉几个小时做不完,晚上很晚睡觉,早上起不来。原来是这位家长在孩子刚上学时忙于生意,没培养好孩子的习惯,等挣了钱、有时间来管孩子,孩子的坏习惯已经养成了,想了很多办法都难以纠正,成绩掉到中等偏下。
一般来说,纠正坏毛病任何时候都不算晚,五年级孩子的不良习惯也应该能纠正,但比起一年级开始就养成好习惯,困难肯定大得多了。所以,家长切记在小学一年级时,养好学习习惯比考出好分数重要。
好习惯是孩子学习好的保证
一年级孩子,生活上要养好按时作息、好好吃饭的习惯,学习上要养成紧跟老师、自己做、赶紧做(不拖拉)的习惯。
首先要养成紧跟老师的学习习惯,这个习惯非常重要,包含几层儿童心理学发展、学习能力生长的价值。一个班几十个孩子,谁不紧跟老师就可能跟不上。家长要叮嘱孩子,眼睛、耳朵、行动都要随时跟着老师,紧跟老师讲的课、布置的作业、安排的活动、提的要求,才能符合学校的要求,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我曾多年在一年级课堂上观察,发现只有能够紧跟老师的孩子才跟得上课堂节奏,老师话音刚落,他们立即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迅速而利索。而大约1/3的孩子跟不上老师读题,要么耳朵没跟上,要么大脑跟不上,眼睛盯着别处,甚至坐着发呆,等老师讲完了,见别的孩子开始写了,才慌忙举手说:“老师,写什么呀?”
培养孩子紧跟老师的习惯,需要家长经常提醒、具体告知,坚持一段时间,懵懵懂懂的孩子就能逐渐培养起任务意识,意识到上学是有任务的,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怎么才能做得好。
其次听懂了还要学会自己做,在自己做的过程中养成自己做的好习惯。
凡与孩子学习相关的事情,比如准备文具、收拾书包、整理书桌书架,家长都要坚持让孩子自己去做,不能替代,才能训练出有条理、动作利索的孩子。
我曾观察一年级孩子参加第一次期末考试,老师开始读题了,有个孩子的文具盒“啪”的一声掉在地上,孩子手忙脚乱慌作一团。旁边的男孩赶快去帮忙替他弄好文具和试卷,孩子才松一口气拿起铅笔,却不知道老师读的什么题,赶紧举手请老师单独给他读一遍,而进度早已落在全班后面。
下课后我问去帮忙的那个男孩,你的书包是自己收拾吗?男孩说,我房间的桌子都是自己收拾的。由此可见,这两个孩子的条理性和自理能力差别很明显,不利索的孩子总要慢一拍甚至慢一大截。能紧跟老师的要求、动作利索、书写又快又好的孩子,基本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要求孩子自己做,比替孩子做麻烦得多。但孩子从两三岁就喜欢“我来做”,并不喜欢家长代劳,上学后更不愿意在班级里显得很笨,乐意自己是个能干的孩子,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问题出在教室,原因却在家里。有高年级的孩子写作文希望“妈妈,你不要溺爱我了!我能自己做事情”。可见孩子在学校跟不上,实乃家长之过。
第三个重要习惯是不拖拉,按时睡觉、起床、锻炼、完成某项任务、独立写作业等,利索、不拖延,才能适应上学的节奏。
有的孩子起床动作慢,总是出不了门;有的孩子上学路上一边走,家长一边喂东西吃;有的孩子爱跟家长讨价还价,该睡觉了想玩,该写作业时动脑筋怎么能晚一点再做,该去游泳了开始盘算找什么理由不去,如果家长真的去“还价”,争执一阵又无原则让步,不仅坏了规矩,浪费了时间,更养成孩子拖拉的习惯……家长缺乏决断,对孩子听之任之,家庭气氛就在对抗、耍心思的拉锯战中失了章法,何来条理和利索?
家长教养方式不妥、无章可循、无原则迁就,就养成了孩子的拖拉习惯,大部分学习的拖延症就是这么来的。双休日的作业拖到周日晚上才做,寒暑假作业拖到开学前几天才急抓慢赶。而且拖拉的习惯很顽固,会一直跟着孩子到中学、大学甚至职场,一辈子拖拖拉拉,人生处处被动。
需要家长每天温和地坚持
习惯是神经系统联结的一种变化,是一种不需要意志努力就会自动完成的动作,经过千百次重复就可以形成,形成以后不再受意志的支配,驱动力很强大。依据这个道理,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方法就是重复、再重复,每天如此,温和地坚持,直到成为自然而然的习惯性行为。
不断重复是使神经系统形成固定行为模式的重要方法,习惯养成主要不靠家长的语言说教,而是以“习”为主。就像鸟一次次地练习飞翔,孩子上学的生活是重复性的,每天、每周、每学期、每年地重复,固定下来就成了习惯。家长要在“每天如此”的重复中,温和地坚持,“习以性成”,好习惯就养成了。
心理学家强调习惯养成要坚持重复,“始终不要有例外,一直到习惯形成为止”。除了非常特殊的情况,不要破例,因为每一回破例就像“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次滑到地上放松的线圈,比好多次缠绕上去的时间还要多”。立好规矩就别轻易变动,才能使规则发挥“自动重复”的功能。
习惯养成需要家长温和地坚持。起床、睡觉、一日三餐、写作业、收拾文具、阅读等习惯都要在家里养成,六七岁孩子还缺乏自控力,不能完全依靠自我约束来养成习惯,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外部要求是必须的。但如果家长声色俱厉,孩子会感到害怕,产生大量的消极情绪,反而损害亲子关系,欲速而不达。
温和地坚持,不需要讲多少道理,更不需要喋喋不休。家长的坚持,其实是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让孩子明白上学并不只是好玩,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喜欢做的事情、有困难的事情也要做好,要努力做好。
有的家长说孩子不听话、脾气大,太难坚持了。
六七岁的孩子脾气大,一定是家庭教育本身出了问题。家长一定要有教育权威,坚持要求孩子有规矩,不允许脾气大。教育是需要权威的,没有权威就没有教育,温和地坚持,就是发挥教育权威的功能。
(作者 赵石屏系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重庆市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中国教育报》2018年07月05日第9版。常言道:“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当习惯定型之后,我们要再改变就比较困难了,那么如果是坏习惯,这可会是影响我们成长的道路,如果是好习惯,那么这将会为我们成长的道路增光添彩。
因此,我们的一定要养成好习惯,那么该在什么时期培养哪些好习惯呢?
经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小谢认为应该在一年级开始培养这6大习惯,那么到了高年级,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将是主动的。
一年级
一、课堂习惯
幼儿园刚上到一年级的时候,会有很多的不适应,幼儿园时期,孩子是没有固定座位的,可以随时随地地游戏。
因此,在许多孩子看来,一年级时,孩子也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所以在上课时,他们便可能东张西望、相互说话。
而有些父母为此打孩子,还不跟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不能在课堂上讲话”,这会使孩子感到很委屈,即使表面承认了错误,心里也不会服气,甚至会偷偷怨恨父母,久而久之产生逆反心理,在下次上课时,故意制造出更大的噪声。
所以,当孩子心中有这样的疑惑时,父母应耐心地告诉孩子,一年级了,我们不能跟幼儿园一样,上课可以讲话了。家长还要告诉孩子,只有在课余时间才能伙伴们一起玩游戏,因此当老师给同学们上课时,就应认真听讲,这样不仅能学到许多新知识,同时还不会打扰其他认真听课的同学。只有尊重老师和同学的孩子,才是一个乖孩子。
二、作业习惯
一年级了,课后放学,孩子就要开始写家庭作业,这是孩子写字很慢,还有很多不懂。
有些孩子做作业时遇到困难,没有认真思考,就急忙去向父母寻求帮助,这时,父母不要轻易给予帮助。如果孩子稍遇困难就给予帮助,孩子会养成依赖心理,甚至会养成弄虚作假的习惯。而一个孩子如果不会自己学习和思考,那在学习上是很难进步的。父母的这种“帮助”等于妨碍了孩子的学习。
因此家长从一年级开始就要让孩子独立完成家庭作业,这绝对是学习习惯之一。
一年级
三、阅读习惯
到了高年级,很多家长问小谢说:“孩子不喜欢阅读,有没有什么方法提升。”其实,这个时候,要强逼孩子应该不可能了,因为已经养成了习惯,所以,小谢只能说,在课堂上把阅读当成作业布置,所以,老师布置了,孩子就会进行阅读,如果不布置,孩子又不阅读了。
因此,在一年级的时候,家长就要身教重于言教,只有热爱读书的家长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
家长首先要喜欢阅读,懂得阅读的方法,了解书籍的内容,这样才能指导孩子阅读,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带动孩子阅读。培养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初期,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多读文章给孩子听,这样不仅可以延长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促进孩子的情感发育,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从而使孩子自觉自愿地想去读书。
四、作息习惯
孩子的作息时间很重要,经小谢了解,现在很多孩子看手机熬夜,这不仅影响小孩子发育,还导致睡眠不足,那么这样将影响第二天的上课质量。因此,家长从小就要管控好孩子的作息习惯。
观察一下孩子需要多长时间的睡眠,再由早上的起床时间往前推算,确定前一天晚上的睡眠时间。比如孩子睡10个小时,需要早上7点起床,那么前一天晚上9点必须入睡,最好能8点半就上床。这样,孩子第二天早上才能比较容易睁开眼睛。家长务必让孩子将睡觉和起床的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习惯。
一年级
五、家长鼓励的习惯
小谢永远相信,鼓励要胜于比较,胜于批评,胜于责备,因为鼓励还是一个人有内在动力,全身仿佛充满了能量,所以家长要转变思维,多鼓励孩子。
常用的鼓励的语言可以是:“这次干得不错”“有进步,我很高兴”“好样的,再努一把力会更好”“你真行”“好棒,该庆祝一下”“知错就改,挺好”“别泄气,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什么困难,咱们一起想想办法”……
六、合作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行为必须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合作才能完成,只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做到的。父母可以利用这种机会让孩子体验一下个人无法完成的挫折感,从而懂得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一年级的孩子,各种习惯都还没正式养成,因此,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耐心培养,细心指导,等到孩子高年级了,这些好习惯将支配孩子更好的学习,家长就会更加轻松,而且孩子也能用最好的成绩报答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