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会议发言稿

 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教学工作会议发言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工作会议发言稿(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机电工程学院的教师李一浩。非常感谢学校提供机会,在此与大家***同交流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体会,我汇报的题目是"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我是20xx年4月开始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通过全校招募与自由报名的方式,组织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团队"梅科尔工作室".两年多来,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成员由最初的5人扩充到现在的600余人,分别来自机械、电气、艺术、食工等14个院系。逐步建立了"导师组-自治委员会-普通成员"的管理模式。从项目创意提出,到实施开发以及后期推广,实现了学生自我组织与管理,而指导教师负责项目评估与技术答疑。

 创新团队的师生团结协作,厚积薄发,先后研制出了"五轴联动数控机床"、"3D打印机"、"上肢康复外骨骼"、"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等12个产品;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与企业开展横向合作项目6项;2016年获得河南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两项、机器人大赛二等奖两项、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和银奖各1项、获得教育厅创新创业示范项目11万元特别资助。团队成员实现了高质量就业,该团队毕业的17名核心成员中,考取985硕士研究生各4名,6名入职洛阳和新乡某军工研究所,其它同学分别在格力、美的、志高、宇通等知名企就业。

 在带领学生们从事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一直有四个问题困扰着我:

 1. 创新实践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

 2. 如何激励学生创新?

 3. 创新导师如何定位?

 4. 如何跨学科创新?

 在这两年中,我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我是97年上大学,当时本科教育很多人认为还算是精英教育。什么是精英?社会公认精英分两种:一种是行业精英,有技术特长的人。另一种就是学历精英,高学历,比如博士、硕士和学士。自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大学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变成了大众教育,2016年全国毕业生将达到756万。如何在就业竞争压力非常大的今天,使学生通过接受本科教育而转变为社会公认的精英呢?我认为,只有在大众教育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学习"一技之长",这里的"一技之长"不是一门手艺,而是一种解决问题、创新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在毕业时,无论是工作还是考研,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位置。创新实践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就是让学生们能够增加"一技之长".

 (二)如何激励学生创新?

 我们的学生在高中时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考上著名大学,他们的头脑中既有不服也有自卑,我们当老师的任务就是怎样引导他们从自卑中解脱出来;将他们的不服精神激发出来。"相信学生、信任学生"是激励创新的决定因素。允许学生犯错,犯错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实践中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创新能力,譬如"上肢康复外骨骼"这个项目,在技术层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受到了美国哈佛大学生物设计实验室Conor Walsh教授的认可与鼓励;"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成功实现桌面式五轴联动加工,具备国内先进水平;"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在混合动力仿真与控制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3D打印机"由单色发展到双色,由单物料发展到多种物料,并衍生出食品打印机与陶瓷打印机;"四旋翼飞行器"、"VR虚拟现实"等产品在技术上都有重大突破,目前正在努力实现商品化,这些进步都是对学生巨大的鼓励。

 帮学生开阔眼界也是激励学生重要手段。今年10月份,在教务处的资助下,我带领11名本科生参加了在深圳举行的maker faire创客展,参加创客展与国际论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起更大的创新热情,推动新项目的开发进程。

 (三)创新导师如何定位?

 创新实践需要教师与学生全方位的沟通与融合。许多大学生自我发展仍不完善,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规划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创新导师更多充当的是引导者和促进者。同时也充当着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和调节者。学生是创新的主要参与者,而老师以组织者、调节者的身份创造活动条件、设计目标任务,指导学生解决创新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在技术与理论方面起到指导作用,引领创新方向。

 另外与学生同甘***苦也是创新的促进因素。我们这个团队是流动性的,每年都有学生毕业,有新生加入。铁打的'老师,流水的学生,如何保持技术升级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首先,学生创新的具体进展,作为指导老师必须清楚,关键技术自己必须掌握,这样才不至于技术骨干毕业后,技术方面无法前进;其次就是搞好梯队建设,当技术骨干毕业后,使下一届的学生能够接过接力棒继续前进。

 (四)如何跨学科创新?

 我们的团队成员来自全校各个院系,如何让各个院系的同学都有事情做呢?首先根据社会需求热点,设立跨学科开发项目,吸引不同专业的同学参与。如2016年8月机电学院、电气学院与食工学院学生试制成功"原浆啤酒"小型一体化酿造设备,2015年机电学院与材化学院的学生试制成功人造肌肉真空制备方法。在项目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T型"能力,既能擅长所学专业,又能超越各自学科。另外跨学科创新与学校的大力支持分不开,通过学校的政策、学分激励,制定综合评价标准,来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到创新实践活动中。此外通过将不同专业的教师组合,打造创新导师团队也大大促进了跨学科的融合。

 以上是我这两年从事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一点体会,不到之处敬请指正。最后,我代表梅科尔创新团队向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各级领导和老师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谢谢大家!

教学工作会议发言稿(二)

 时光荏苒,转眼间从教已经三十年,回顾走过的路,有辛勤的付出,也有丰厚的回报。今天有幸与大家分享交流。

 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坚持一条原则,也可以说坚守一条底线,那就是做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绝不误人子弟。不让学生因为我,因为我所教的学科而影响了升学,影响了前程。到现在为止,我敢大声地说:对学生,我问心无愧。

 在教育教学中,我坚信名师出高徒,对学生严格要求是我一贯的作风。每接一届学生,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从上课听讲到作业完成每个环节我都有明确规定。如有违纪,我会批评,会教育。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从不歧视学生,不挖苦,不讽刺学生,学生理解老师的苦心,知道老师是真心爱他们,是一心为他们好。所以,三十年来,我对学生很少大发雷霆,也很少与学生产生冲突,师生关系一直很融洽。

 学校是一个业务单位。作为一名老师,有过硬的的业务水平才能在学校站稳脚跟。时代在变,教材在变,学生也在变。为了适应时代,为了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十分必要。三十年来,我一直没有放弃学习,自己的能力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

 辛勤工作几十年很累,有时身心俱疲。但辛勤的工作也有丰厚的回报。于启辉,我的第一届学生每次见我都说:"白老师,当年我不努力,你总说,努力点,你能行。"

 学生孙进去德国留学前来家中看我,说:"老师我没考第一的时候,你总是鼓励我。老师,您的恩情我永远忘不了。"

 女儿去大学报道时,我去送她,得知消息的马国辉、张瑞臣、姜鹏燕、姜爱肖等学生早早等在学校门口,整个报道过程一直陪同,并为我安排食宿。

 学生刘利伟高考分数揭晓,打电话给我说:"老师,虽然我总分不很高,但语文我考了123分。老师,我没给你丢脸。"

 我的生日、教师节、中秋节、春节,总有很多学生或打电话,或发短信,或发微信问候,这些都是我们老师的丰厚回报,是我们丰厚的精神财富。

 几年前,在QQ空间我曾说过一句话:当老师,其实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