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因素影响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分子机构的形式?不同的形式对母国,东道国影响何在,区别在哪里?
近年来,基于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的需要,我国企业开始“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海外投资作为“走出去”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也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有哪些。
一、东道国政治动乱风险
当前在非洲拉美、亚洲等我国企业已进行海外投资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存在政治动乱风险。无论何种原因,只要一旦在东道国发生政治动乱风险,则我国企业均将面临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如,在委内瑞拉和赞比亚等与我友好的国家,甚至也出现了敌视我投资的现象。
二、政策与法律风险
最近的政策与法律风险以澳大利亚资源租赁税的出台最为典型。
近年来,我国企业纷纷加速了海外投资矿产资源的步伐,其中澳大利亚正是中国企业投资矿业的聚集地,赴澳投资的企业包括宝钢、首钢、中钢、鞍钢、中信泰富、五矿、兖州煤业等企业。如2011年6月,澳大利亚政府终于就备受争议的矿产资源税问题公布了草案。草案提议,矿产资源使用税仅针对铁矿和煤矿,税率设定为30%。草案正式执行之后,除了将会增加在澳投资矿业的中国企业的成本之外,同时如果矿产供不应求的状况持续,矿产资源税增加的成本很有可能最终要由中国钢厂等矿石进口商埋单。
三、汇率风险
汇率时时刻刻都在变化,随着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汇率风险已成为企业“走出去”时刻关注的问题。在汇率风险方面,我国企业有着深刻的教训。如我们都知道的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在泰国、韩国投资的企业也因汇率变化损失严重,有的甚至血本无归。在海外市场投资或承包工程的企业都会面临汇率变化的风险,随着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汇率风险更加凸显,企业应掌握规避汇率风险的各种工具,以免遭受损失。
四、市场风险
无论是到海外投资建厂还是承包工程或劳务输出,都会遭遇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几年前,我国某企业为了在海外竞价,低价投标,中标后项目未完成就导致数千万元的损失。市场时刻都在变化,谁占领的市场份额高,谁就能生存发展,谁失去市场或占领的市场份额小,就可能经营失败甚至被淘汰。企业要充分研究海外市场变化,只有掌握了市场变化方向才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五、技术风险
我国企业“走出去”兼并或购买国外企业,有一个重要的母的就是要获取先进技术。先进技术是否能买到,购买的是先进技术还是即时过时的技术,值得企业深入研究。一般来讲,先进技术很难买到。如TCL收购法国汤姆森电视机业务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获取先进技术,但没料到即时更新如此之快,购买的是一个即将淘汰的技术。
六、文化差异风险
文化差异往往带来管理理念和行为的不同,实践中,我国的部分企业非常易于将一些不良的文化习惯延伸到国外使用。如,我国一些企业在拉美与工人、工会发生争执之后,往往并不通过合法手段予以积极合理解决,而是采取贿赂收买工会头目等违法方式处理,易造成无穷遗患,最终致使问题升级。
七、项目价值风险
项目价值风险是指由于我国企业对海外投资项目的开发成本、影响项目开发的具体制约因素估计不足或误判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发生项目价值风险往往基于五个方面的原因:我国企业因急于扩张规模而“饥难择食”、企业及其所聘顾问专业水平不足、情势变更、被欺诈、违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国内审核程序等。
八、企业内部运营管理风险
2004年,中航油在新加坡亏损5.5亿美元的案例。中航油作为上市公司,本应将风险控制放在首位,但公司的奖惩机制却明显鼓励高管过度投机和冒险。该公司当时规定每年将10%的盈利奖励给老总,但却没有相应的惩戒条款。单向激励下,公司总裁年薪一度高达2300万元,但过度投机最终导致了巨亏5.5亿美元。再如,2008年,中信泰富亏损146.32亿元港币的案例。
尽管存在上述六类风险,但是,应当指出的是,我国政府、企业、学者、媒体、公众等社会各界均应当客观地认识到:在海外投资领域,遇到风险是正常的。特别是在我国企业还处于“走出去”的初期阶段,我们应当容忍和允许企业在开展跨国经营中发生损失,交纳一些“学费”进行“试错”,因为一定数量的投资失误是投资成功的必要前提和成本代价。在海外投资风险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我们特别需要注意避免出现因噎废食、止步不前的情况,而是要采取多种对策措施,尽力避免风险,将损失减少控制在尽量小的范围。
各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是“走出去”企业的首要工作,只有具备了风险防范意识和有效地控制手段,才能避免各种风险的发生,或者使风险损失降到最低。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重视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通过科学决策规避投资风险。
可行性研究对于减少或避免对外投资风险具有举重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有些海外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并不是企业生产经营本身的问题,关键是在于其投资决策失误。有些企业缺乏对海外投资环境的深入考察,没有弄清东道国的相关情况就盲目投资,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二、完善对外投资企业的治理结构,加强投资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目前,我国大部分海外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投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企业各部门各员工之间的风险管理的责、权、利不明确,对跨国经营风险的评估与控制的能力严重不足,一旦风险发生,就互相推诿,逃避责任。在新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下,各种复杂的风险因素经常密切地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和影响,这就要求海外企业必须统筹兼顾各种风险的综合效应,完善对外投资企业的治理结构,加强投资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三、积极实施“本土化”的经营战略,在投资区位上实现多元化。
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积极实施“本土化”的经营战略,不仅有利于尽快熟悉和适应当地投资环境,充分利用和享受东道国推行的外资优惠政策,而且有利于获得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认同与支持,减少或避免来自企业外部的投资与经营风险。
四、构建对外投资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消除风险隐患。
为了有效防范企业对外投资风险,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风险预警系统。该系统是对企业对外活动中可能遭遇的风险采取提前预测个事先防范的机制,一旦发现风险征兆,就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醒投资者采取矫正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不利后果的发生。
五、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监管、加强政策扶持和信息服务。
与西方势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众多企业不熟悉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国际竞争力相对薄弱、抵御跨国投资风险的能力也不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作用,加强对外投资的法律监管和政策扶持。为企业规避对外投资风险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力图构建一个“法制健全、监管高效、投资便利的新型对外投资体制”。
六、完善对外投资保险制度,发挥双边与多边投资保护机制的功能。
为了规避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和实施了《对外投资保险法》。但是,我国至今尚未制定保护对外投资的专门法律,因而难以消除企业对外投资的后顾之忧。因此,我国必须要完善对外投资保险制度,发挥双边与多边投资保护机制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