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叫孔丘?
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青年时期,生活相当贫困,曾当过管理仓库和看管牛羊的小官,中年时期,因鲁国内乱,跑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后来回到鲁国,聚徒讲学,创立了儒家学派。
孔子五十岁时当了鲁国地方官中都宰,后升为专管司法的司寇,但为时很短就被迫去职,率弟子周游魏、陈、宋、蔡、楚等国,宣传其政治主张,结果四处碰壁,未被重用。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古籍整理工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的成就
一、“仁”的学说,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其法律思想的出发点。《论语》一书谈“仁”一百零九次,其核心是“仁者,爱人”。
二、维护宗法等级制,提倡“礼治”,纳仁入礼是孔子的首创,根据礼仁结合的原则,孔子反对越礼,反对铸刑鼎公布成文法,反对苛政,反对人殉制,而主张“父子相隐”,主张“正名”以确定等级名分。
三、提倡“为政以德”,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与之相联系,孔子主张“宽猛相济”,“德主刑辅”, “以德去刑”,以此来达到“无讼”的目的。
四、重“人治”,轻“法治”,主张“为政在人”,强调统治者个人要以身作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