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暴戾,自古没有赢家。

(本文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平台无关,谨此声明)

张小笨

陕西汉中张扣扣杀人案二审判决于2019年4月11日在汉中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定案,结果是驳回上诉,维持原判。陕西汉中男子张扣扣因犯故意杀人罪,故意毁坏他人财产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案子是宣判了,但因其个案的特殊性,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于张扣扣的结局,普遍是持乐观态度的少,扼腕叹息的多。

此案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大的反响,是因为牵扯到张王两家22年前的一场恩怨纠葛。

22年前的1996年,张王两家就因为邻里纠纷存在隔阂。张扣扣的母亲与王自新(王晓军,王正军之父)的妻子(王正军,王小军之母)素来不合,常因小事相互谩骂。该年八月的一天,张母在路上迎面碰到王自新,因言语不合就找王自新脸上吐口水,当时在场的王志军的三儿子王正军(当年17岁)便与其厮打,厮打中,张母用一根扁铁打了王正军的额头,而这时,在乡政府做文书的王自新的大儿子王校军,见状也参与了厮打,这时的王自新非但没有拉架,反而大声喊着:把她(张母)给我往死里打,打死了老子顶着。其不知,就是因为这样一句因愤怒而发出的语言的暴力,直接造成了两个家庭不可挽回的灾难。受到了父亲的鼓动,王正军操起一根棍子,朝张母的头上打去,致使张扣扣的母亲因为得到及时抢救而身亡。施暴者王正军被当地公安机关逮捕。却因其未满18岁,而免于死刑,被判有期徒刑七年。当年的张扣扣。刚满13岁。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亲眼目睹了自己的母亲被人打死,又目睹了法医对其母亲尸体解剖的血淋淋的现场,致使他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难以磨灭的阴影。从那时起,他就发誓一定要为母亲报仇。

记得弗洛伊德说过这样一句话:少年心理上的疾病是最难治愈的。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那颗埋藏在一个13岁少年心中的仇恨的种子终于在22年后的2018年的除夕爆发了!

据张的供述,22年来他一直没有忘记为母亲报仇。总有一天他要杀了王家人。之所以选择在除夕这天动手,张扣扣说只有这一天,王家人才能聚齐。

于是张扣扣在王正军和王校军回家过年给亲人上坟的路上先后杀害了王正军和王校军,又回到王家杀害了年届七旬的王自新,一场灭门惨案就此发生。随后,张扣扣没有选择潜逃,而是到公安机关自首。汉中中院一审判决张扣扣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张不服判决,提起上诉,经陕西省高院复核,决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案件到此,仿佛是告一段落。

但该案应所引起的反响,却让人深思。我们不妨用几个假设来进行求证其引起反响的原因。

假设当初,王正军的父亲能够退让一步,把他们拉开,而不是鼓动自己的儿子把人往死里打,或许就没有22年前的那个惨案的发生。当然也不会有今天这个因复仇连杀三人的灭门的惨案了。所以说,人性的暴戾从来都没有赢家。

假如,张母被打昏迷后,张扣扣的父亲能够把病人及时送医,而不是说:他家人打的,他给看。这句看似合情合理,但无形中又透着冷漠的一句话,将自己的妻子弃之不理。说不定张扣扣的妈妈或许还能保住一条命。从某个角度上来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冷暴力。因为对于当时尚未断气的扣扣的妈妈来说,抢救生命是分秒必争的。也许不会让一个鲜活的生命,结束在一个只有13岁的孩子的怀里。也就是说人性暴戾的积存不是先天的,而是来自于外部的种种因素。

再比如,当初法医进行验尸时,为什么不做必要的隔离?而是在张扣扣家门口的公路上,大庭广众之下进行?并且没有阻止受害人13岁的儿子在现场观看?难道没有人知道他看到的正是她死去的母亲的尸体被人解剖,并且还有许多人在围观。这样会给一个幼小的孩子的心灵造成多么大的创伤?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社会的冷暴力!还有。亲手打死张扣扣妈妈的凶手王正军,因未满18岁。虽然根据1996年的法律判了有期徒刑七年。但在自古就认同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个朴素的正义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村的广大老百姓心中总感觉到有些不公。虽然我们丝毫不怀疑法律的公正。

张扣扣案,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反响还有就是,法院方拒绝了张扣扣的辩护律师提出的为张做精神鉴定的请求。个中原因不得而知。

假如院方接受了律师的请求,依法对张进行精神鉴定。如果张的精神正常,那么法院做出如此判决才真正体现法律的公平与公正。也不会在社会上引起诸多反响。

但无论如何,法不容情。对于此案的当事人张扣扣人们虽然心怀同情,但却绝不会鼓励用私力去复仇。一切事情当走法律的程序来解决。中国是一个法治社会,依法治国,是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策。只有对法律怀有敬畏法律才不会形同虚设。杀母之仇不***戴天,这是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几千年以来颠扑不破的朴素正义与认知,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但以暴制暴,却是法律所不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