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光污染成为国际话题_光污染
烈日当空的午后,香港中环。同事惊呼一声:“雪峰!”循视而望,只见距办公楼200米处,一座高楼的玻璃尖顶银光闪耀,宛若“雪峰”,亮得让人忙移开视线。放眼望去,香港的座座“雪峰”好似柄柄利刃直插云天,在蓝色天幕的衬映下,格外耀眼。
入夜,铜锣湾。香港夜未眠,霓虹闪烁着。城市上空不见了星辰,刺眼的灯光让人难以入睡。
曾几何时,光污染已成为香港一个大问题。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LED&LCD广告屏是香港光污染的罪魁之首,特别是旺角和铜锣湾,触目皆是用于商业照明的广告面板和LED&LCD广告屏,这些科技产品几乎取代了香港建筑的外墙和屋顶,令区内黑夜如同白昼。一位市民形容,室内被照射得如同“睡在街道”,因此决定迁离旺角。
而在旺角西洋菜街居住近10年的设计师卫铭琛表示,迁入旺角初期,户外灯光滋扰问题还不算严重。但近几年,多幅商厦外墙安装的大型招牌,再配以多盏射灯,夹杂来自酒家及巨型电视屏幕的噪音,滋扰程度日趋严重。他有时通宵“眼光光”不能入睡,即使服用安眠药也不奏效,严重影响日常作息。终于,他去年迁往牛头角居住,失眠和精神状态有所改善,形容环境有如“天堂与地狱之别”。
光污染的罪魁之二是玻璃幕墙,这类杀手连司机都避之唯恐不及。一位蒋姓的哥每天奔走于尖沙咀车水马龙中,对于阳光闪耀下鳞次栉比的玻璃幕墙,几乎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尤其是在LED广告牌高度密集的地方,每次经过那里都会分散注意力,如果遇到迎面而来的强光,前面的车就会看不清,很容易追尾。
据悉,香港光污染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法广中文网报道,香港夜景曾“荣登”美国权威天文杂志《天空与远望镜》的封面,香港光污染一度成为国际话题。
环境事务委员会的相关调研显示,受访2600多人中,76%认为香港有光污染,造成浪费电力和光滋扰;有四成人士表示,户外灯光装置对其日常生活、工作或健康,构成不良影响。即使是受访的外地游客,也有多达91%的人认为香港有光污染。
据报道,香港关于光污染的投诉,去年急升4.5倍。香港环保团体地球之友指出,由于商业广告招牌渐趋使用更刺眼的LED灯,涉及政府部门的投诉有恶化之势,其中路政署和康文署去年接获116宗投诉,占总投诉个案30%。
港府和环保署正在努力改变这一现象。据悉,日前,环保署在香港六个选定区域,就户外灯光对居民造成的光滋扰进行评估,重点治理旺角和铜锣湾地区。对于近年来日渐增加的光污染投诉,政府消息人士说,为回应市民的诉求,已就光污染问题推出了《户外灯光装置业界良好作业指引》,并采用自愿性的鼓励措施,鼓励业界跟随指引减少光污染。指引涵盖多个方面:户外灯光装置的操作时段、灯光装置的自动控制、光污染控制措施、能源效益措施、灯光装置设计,以及预防眩光影响道路使用者等。除了维持安全和保安情况外,建议企业于晚上11时关掉所有户外不必要的灯光装置,或于灯光装置增设灯罩,避免户外灯光影响周边民居等。
港府已经意识到光污染的严重性,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坊间认为,政府此举力度并不大,短期内似乎难有较大的改观。
坊间质疑,政府虽然早已提出采用自愿性鼓励措施治理光污染,却没有给出立法时间表。香港环境局副局长潘洁表示,本港楼宇稠密,光污染情况与外国不同,不能照搬国际标准,当局会成立专案小组,研究规管光污染的具体措施和标准。
专业人士认为,遏制光污染蔓延,不能只靠自律。“指引并没有法定效力,对于业界的约束力及参与程度都无法切实保障,最终的光污染治理很可能只见雷声,不见雨滴。因此,必须由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坚实的后盾,并出台相应的标准和程序作为执法准则。当然,要迈出这一步,恐怕需要想清楚‘光亮’城市与洁净天空如何协调?如何摒弃固化的‘不夜城’思维模式?”香港理工大学李向东教授如是说。
对此,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卢济威教授表示:“在闹市区、居民密集区、交通要道等处不宜设计玻璃幕墙,或者,不在高层建筑上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而采用铝板幕墙间隔使用,并且可以采用反射率小于2%的无白光污染的幕墙玻璃,作为建筑物的墙面材料。”
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筱虹教授认为,光污染的标准很难界定。“噪音有分贝可以衡量,光照度则很难衡量,有些光源虽然不是很亮,但也会影响人的生活。”他还认为,应以噪音污染标准为参考,结合城市不同的功能区划,制订不同的标准。
而香港法律界人士认为,应尽快出台防治光污染的技术性的法律规范及相应的收费标准。但也有专家质疑这一说法,认为以经济手段来控制光污染并不一定有效。难道罚了款,就可以豁免责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