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彩霞案中的法律责任

古代发生冒名顶替事件,轻者坐牢,重者要被行邢得,不过也有例外。

冒名顶替?此类事件也算屡见不鲜,像?罗彩霞事件?、湖北王俊亮被冒名顶替上学、?齐玉玲案? 、河南周口王娜娜被冒名上大学事件等等。

1.如李卫当官中的李卫,冒名顶替钦差,最后也没被杀头,而是被康熙委任了县令,后来雍正上台以后,李卫更是被雍正皇帝提拔到两江总督得位置,可谓说冒名挺替中的另类。

冒名顶替?此类事件也算屡见不鲜,像?罗彩霞事件?、湖北王俊亮被冒名顶替上学、?齐玉玲案? 、河南周口王娜娜被冒名上大学事件等等。

2.最著名的花木兰,替父从军。也是冒名顶替,最后皇帝看她孝心可嘉,又军事能力强悍,也被封为了将军。后来更是被后人称为孝心典范,民族英雄!?

古代所谓冒名顶替事件指三类。一是冒充官员到异地上任。二是冒充考生参加科举考试。三是冒领考生成绩。事实上,这三类事件根本无法发生。

先谈官员,古代官员到异地任职需要三样东西,一是委任文书,二是身份证明,三是手持符节。其中身份证明会详细记载赴任官员的年龄、身高、面貌特征、签字笔迹,且一式三份,在任命衙门和吏部备有副档,缺一不可。官员到任第一天,要依例与前任签字交接印信,等于是既验人也验笔迹!手持符节接古称鱼符,官员和吏部各持一半,根本无法伪造。另外,官员上任还要由上一级衙门官吏陪同(如同今天领导干部到新单位上任,需组织部派干部陪送一样),陪同官吏与任职地往往很熟悉,不敢也不可能送一个假官员上任。

再谈考生,古代对参加科举的考生籍贯有严格规定,除面貌、身高及签字外,还需如实填写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且一式多份,考生本人、学政、府县衙门甚至礼部都有备份。最要命的是,考生们相互熟悉,且***同在泮宫(学校)学习,一有冒充,首先会被同学检举。

即使同学不检举,每次考中后,都要依例再填一次新表(相当于现在的任职表),并与原档对比,等于验了一次笔迹和履历。另外,当时有一种?报房?职业,专门给考生通报考试成绩,以收取赏钱,俗称"打报锣?。无论考生居得多么偏远,报房里的人都会第一时间敲锣打鼓上门报喜,绝不会搞错,更不会让人冒领通知书。看过《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一章的朋友对此一定会有深刻印象!我们可以重温报房上门向范进报喜一章。

话说范进考完后,回到家中,母亲已饿了一天。要他卖鸡去买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