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河边的错误》书评
从初中就一直很喜欢余华,但是从来没写过余华的书评,直到今天偶然间翻完了《河边的错误》,一是看到网上大部分的评论显然就是和这篇小说的意思相去甚远,甚至我坚定的说是胡扯。动笔有些打抱不平的心态,出于很偏执的认为,你们不应该这样浪费这篇文字,曲解余华的意思,可能也是出于粉丝自私的狂热吧。
然而我更认为,我是穿越了恐惧,最后又出于恐惧才动笔的。
我一直认为恐惧分为两种,一种是来源于未知,就像我们走夜路,我们迷茫,我们未知,我们不知道推门进来的是人是鬼,还有一种恐惧,是来源于现实,是无助、排挤、清醒、孤独,是来自现实的伤害,也是自作自受。显然,他的文章,是第二种恐惧。这正如他在序中所说的“作家长期的写作,会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软弱、胆小、犹豫不决;那些被认为应该克服的缺点,在我这里,常常是应有尽有,而人们颂扬的刚毅、果断和英勇无畏则只能在我虚构的笔下出现。”
他把看明白的写在了文字里,自己却在生活中愈发变得“胆小如鼠”。
我穿越的恐惧,是我知道但不愿触及的恐惧,甚至不会提及,我也心安理得地变得胆小如鼠。
《偶然事件》、《一个地主的死》、《战栗》、《河边的错误》,都是一个个细思极恐的故事,但是读完之后,你会有懵懵的感觉。可怕的是,余华用文字以外的声音,告诉你,其实你的内心已经恍然大悟,是你的单纯在河边犯下错误,但是却又保护了你。
这一次,余华不再往自己的血里罐冰渣子,而是撕碎了你的单纯。
余华告诉你,单纯是可以保护自己的,甚至疯一点,你还可以逃避惩罚,就像《河边的错误》中的“疯子”。一个简单故事,却让你内心中的那片单纯看不懂他的文字,这是你自己极力守护着的东西。当然,也可以是你最有力的武器,就像,那个疯子,就像那个一枪打死疯子的刑警队长马哲。
我穿越了故事的恐惧,却又落入了深深的恐惧,所以我要梳理我的“恐惧”,借以这篇书评,来慰籍内心中的恐惧,这也意味着,我依然会继续胆小如鼠,因为我既没法做那个为事实沉默到自杀的许亮,也没法做那个一枪打死疯子的刑警队长马哲。
按人物来说,我的恐惧来自书中这三个人物:疯子、许亮、马哲
故事中一***有三场凶杀案,凶手都是疯子,但就是因为它是疯子,所以他虐待收养他、待他如亲儿子的幺四婆婆,甚至杀了幺四婆婆、杀了别人的新婚丈夫、杀了还是孩子的目击者,法律武器都不能将他绳之以法,最后马哲私自枪毙了疯子,把自己送进了监狱,却在局长和妻子的好心逼迫下,把自己变成了疯子,逃脱了法律制裁。
一,来自疯子的恐惧
故事是以年少时遭新婚丈夫虐待,却早早守寡的幺四婆婆放鹅开篇的,白白的天鹅被幺四婆婆呼之即来,招之既去,却怎么也招唤不回来鹅群中的那只小天鹅,那只初生的小天鹅,只有在被成年天鹅围住之后,才会跟着鹅群走。
——小天鹅的纯真,让它可以在大家保护下回家,却是随波逐流。
疯子被幺四婆婆收养,幺四婆婆待他如亲生儿子,但疯子却虐待幺四婆婆,惊讶的是,幺四婆婆谈起他时,却还总洋溢着幸福。最后疯子,用一把屠刀,在河边砍下了幺四婆婆的脑袋。
——幺四婆婆年少就造新婚丈夫虐待,后来又一直守寡,孤身一身。她想从疯子身上获得当妈妈的幸福,却忘了他终究是个疯子,“疯子”是不能理解什么是“给予”的,即便对当初帮助他的人反手一刀,他也可以被认为情理之中。有时候,不是你不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而是最好,不要去!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文中特意描述了疯子在精神病院被过度电击治疗后奄奄一息地出院,最后自己晒了晒太阳就又生龙活虎了。
疯子第二次作案,杀了别人的新婚丈夫,然而他的新婚妻子却还有着恍如昨日的甜蜜,甚至忘了丈夫的离去,直到见到拉回来的骨灰盒。
——幺四婆婆说,疯子打他时,像她死去的丈夫。这一次的错误是疯子的自以为是。他用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来弥补自己心中对幺四婆婆的愧疚,为什么要惩罚别人?因为他跟自己说,他是个疯子,疯子都能逃避法律的制裁,还有什么逃避不了的呢?他可以为所欲为。同样,有时候,“单纯”也可以、“弱小”也可以、“受害者”,也可以。
疯子第三次作案,也就是最后一次,他杀了那个常去河边玩儿的孩子。当初孩子跑遍了大街小巷,没有一个大人相信他看见了幺四婆婆的人头,“他为他自己是个孩子而忧伤起来”,最后,只有比他大些的同龄人相信了他,大人们相信了比他大一些的同龄人。
——孩子没有听长辈的话,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远离那条河,就像那只开篇被遗落的小天鹅,文末天鹅的消失也给了映射。孩子的死,留下了一个警告,告诉你,死亡是随机的,你的天真和单纯并不是万能的保护伞,也不是你的《致命ID》,更何况,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无形中也增加了你死亡的概率。
老年的幺四婆婆、中年的新婚工人、年少的小孩儿,其实也映射着对于这个“疯子”横行社会的荒诞生存哲学。余华很多作品中的主人公死亡都是很荒诞的,这也体现了余华诠释自己的荒诞生存哲学:人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脆弱又坚强,然而生存的每一秒,却又险象迭生,死亡往往是不跟你打招呼的,避之不及也求知不及。《偶然事件》中的主人公无意中惹祸上身、《活着》中的有庆失血暴毙,《死亡叙述》中主动承认错误的人却被报复致死。
“疯子”不疯和“纯真”不真
是为
恐惧。
二,来自许亮的恐惧
全文所有经过河边,看到过彼此,又同时看见了案发现场的人,都在通过指认他人,来证明自己的清白,除了许亮。
许亮选择了“拒绝解释”,甚至在被一个同样处在案发现场的人指认之后,认为自己有充分理由被怀疑,甚至告诉别人,自己是杀人凶手,他认定自己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他认定自己“从来不相信别人会相信我”,所以就心甘情愿蒙冤束手就擒。以致最后,选择了自杀。
——这个看似荒诞的情节,却道出了一个现实的社会现象,就是经济学中的“格雷欣法则”,也就是“劣币驱逐良币”。人们在无法为自己充分辩解的时候,尚存良知的会选择转移矛盾,来掩盖自己的嫌疑为自己开脱,良知尽丧的则会直接选择捏造事实。然而他们***同之处,都是不基于追求事实真像地自我保全,这最终导致的就是,虽然大家都不是罪魁祸首,却都成了罪恶的帮凶。
杀人的不是凶手,沉默就会死去
是为
恐惧。
三,来自马哲的恐惧
孩子的指证、女孩的指证、王宏的指证,都存在很严重的逻辑和前后证词不一的问题,但是马哲自始至终都表现的很淡定,因为他看出来,他们只是一群为了开脱保全自己的说辞而已。马哲一直在寻找自己想知道的真相,最终确定了凶手是“疯子”。
然而疯子因为“疯”,而三次逃过法律的制裁,最终马哲在对法律的失望之下,选择了跳过法律,自己开枪处决了凶手疯子。
没想到的是,最后要想逃过法律制裁,和自己的未婚妻子重聚,马哲却只能选择逃进只有疯子才能享有的庇护“特权”之下,在局长好心安排的三次洗脑式地询问之下,下意识地把自己变成了疯子。文章最终以一句:“真有意思呵”,作为了结语,冷静地让你不寒而栗。
——马哲的遭遇体现了法律在下沉时的诸多不健全,对于何为正义的伸张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定义,这自古都是一个说不太清楚的问题,所以人们造就了法律,然而法律永远不会公平,只是照顾了多数人利益的规则而已。无非是胆小如鼠又精明的人,成了多数人,然后又诞生了更胜一筹的后代,周而复始。
一个人说你错了,你们可以争论,十个人说你错了,你会质疑自己,一百个人上万的人说你错了,那你就是错了,并不是错在事情的本身,而是你背离了多数人的利益。这也引出了一个关于神经病的悖论,在神经病的世界里,你怎么解释你是正常人?
谁才是疯子,怎么证明你是正常人?
是为
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