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神话中能够分辨善恶曲直的神兽是什么

我国古代神话中能够分辨善恶曲直的神兽是獬豸。

獬豸又称獬廌、解豸(xiè 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

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能辨曲直,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獬豸形象是古代神话、传统法制文化与古代装饰艺术相融合的产物。獬豸形象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正义诉求,涵养着法律文化的“根”,折射出深层次的民族审美心理。

獬豸的文化特色:

1、法律象征:

獬豸作为正义的象征,给民众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是其他动物无可比拟的,用獬豸来镇邪、驱邪的行为,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陇上一带的居民,将獬豸形象刻在锁子等器物上震慑邪魅。这些器物上锲刻的獬豸,锐角前突,弓首翘尾,跃跃欲试。除了头顶上的主角之外,为了突出其触邪的威力,还将项背部的鬓毛化作利角,刺向不同的角度。

这种獬豸造型,既突出了獬豸无所畏惧、对抗邪恶的刚直个性,也折射出普通民众对獬豸勇敢、力量的肯定和推崇。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都是一角羊的造型,牛形獬豸则出现在东汉之后。

2、服饰:

先秦到明清,“獬豸”形象被当成监察、审计和司法官员廉明正直、执法公正的象征,在各种场合被经常使用并作为监察御史和司法官员等的重要标志。春秋战国时,楚王仿照獬豸的形象制成衣冠。秦朝时正式赐给御史作为饰志,后遂称“獬豸冠”。汉朝时,廷尉、御吏等都带獬豸冠。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信《正旦上司宪府》诗中就有“苍鹰下狱吏,獬豸饰刑官”的句子。

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送韦侍御先归京》诗中有“闻欲朝龙阙,应须拂豸冠”的描述。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历朝的推崇。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

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直延续下来。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獬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