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管理办法(2017修正)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利用,保障草原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和国草原法》、《甘肃省草原条例》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的规定,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行政区域内从事草原规划、建设、保护、利用和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草原,是指天然草原、人工草地、退耕还草地。第三条 自治州、县(市)、乡(镇)人民政府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退化草原治理、超载牲畜核减、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工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草原监督管理、动态监测、技术指导和督查检查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导村委会建立村规民约,约定草原生态保护、农牧户牲畜饲养量和超载过牧处罚措施,促进草畜平衡。第二章 草原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第四条 自治州境内的草原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一)全民所有的草原、集体所有的草原和集体长期固定使用的全民所有的草原,可以由集体或者个人承包从事畜牧业生产。
(二)国有牧场、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使用的草原,由自治州人民政府核发草原使用证,确认使用权;集体或个人承包使用的草原由县(市)人民政府核发草原使用证,确认使用权。第五条 草原使用证由自治州人民政府统一监制,县(市)人民政府颁发。一个单位所使用的草原分属两个以上县(市)的,由所在县(市)分别核发本县(市)境内的草原使用证。第六条 依法登记的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第七条 自治州境内的草原,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纯牧区草原实行承包到户;半农半牧区草原,原则上应承包到户,确有困难的可以承包到联户或村民小组。谁使用、谁保护、谁建设、谁受益,五十年不变。草原承包经营户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承包合同。
承包草原时应适当留出机动草原,作为科学试验、公益事业及其他用地。第三章 草原管理第八条 没有开发利用的全民所有草原,由县(市)人民政府统一管理。已列入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草原,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进行管理。第九条 使用草原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履行管理、保护、建设和利用草原的权利和义务。对于保护、管理不善造成草原退化和植被破坏,又不积极改良和恢复的,发包方可以终止其承包合同。
草原的承包经营权可依法有偿自愿合理流转,包括转让、转包、合作等。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须经所在村委会同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并向县(市)草原监理机构申请变更登记。流转双方必须签订合同。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使用的草原不得非法转让和随意改变用途。第十条 因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调剂使用草原时,应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由有关方面协商解决。第十一条 自治州内县(市)与县(市)之间草原使用权属发生争议时,应当按照《国务院行政区域边界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由自治州民政部门负责处理。县(市)内的草原权属争议,由县(市)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在草原纠纷未解决以前,争议双方必须撤出有争议的地区,任何一方不得以任何借口挑起事端,不得破坏草原及其设施,不得改变草原边界标记。第十二条 在交通、水电、城乡建设、旅游设施等工程建设和采矿中,应当不占或者少占草原;确需征用、使用草原时,必须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一)征用、使用草原,须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协同土地管理部门核划草原面积,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二)征用、使用草原,必须由征用、使用单位依法交纳草原植被恢复费、草原补偿费和牧民安置补助费,征收标准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三)需临时占用草原,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期限不得超过二年。占用期间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占用期满,用地单位必须恢复草原植被并及时退还。占用者向草原承包者按正常年景草原年产值给予补偿。第十三条 草原管理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实行草原登记。国有牧场、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集体和寺院使用的草原以及牧民承包经营的草原由县(市)、乡(镇)人民政府登记造册,建立草原档案。
(二)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县(市)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草原载畜量标准,对本行政区域内草原承包经营者或草原使用单位,每五年进行一次草畜平衡核定,并确定适宜载畜量,严禁超载过牧。
县(市)、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将草畜平衡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县(市)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户都应当签订草蓄平衡管理责任书。责任书应当载明草原现状、草原适宜载畜量、牲畜种类、数量及减畜数量,草畜平衡目标和主要措施,双方的责任、期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