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时代悲剧里的缩影

高三的暑假,我花了整整一天看了余华的《活着》,从清晨到日暮,从白昼到黄昏,我坐在地板上,无数次的哽咽,无数次的落泪,有庆死的时候,家珍死的时候,凤霞死的时候,二喜和苦根死的时候,在这些死亡的背后里,老人的歌调子一直在我耳边回荡,“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声音苍老凄凉,孤独悲哀。

? 人间的四悲,他竟无一不落地尝尽了,在更迭的岁月里,只剩下老的不能再老的他,吞吐那些苦涩的回忆,而在福贵的身上,又印着那个时代里,千千万万小人物的悲剧。

? 今天看了《活着》的电影,它相比书而言,结局不那么悲惨,而是以温情落幕,这大概是导演对于观者的仁慈了。

? 可这温情,这少有的仁慈,却令人更加悲怆。

? 电影中,令我感触极深的是凤霞生孩子那一段。

? 空旷旷的医院里,走廊墙壁上“打倒反动派”的标语,在秋风里苦涩地乱舞着,坐在廊椅上的病人,虚弱地等着药,难得会有几个穿白大褂的护士走过来,但从不见医生,原因是医生都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关到了牛棚里。

? 因为没有医生,没有专业的妇产科医生,没有吃得饱的医生,没有能动手术的医生,凤霞在喜得七斤大胖小子的喜悦里,突然产后大出血,不治而亡。

? 在这里电影冲突的节奏把握可谓高明,喜与悲的交织,天堂与地狱的界限,将人世间最大的苦楚——无能为力去拯救自己最爱的人,表达的淋漓尽致。

? 母亲家珍抱着脸色惨青的凤霞,悲恸大哭,这不禁令我想到《拉奥孔》,父子三人被蛇缠绕着,恐惧、惊慌、悲痛从挣扎的表情,流露出来,而家珍那一滴一滴不断掉落的泪,也让人感到其中生死别离的诛心之痛,令人不愿再看下去。

? 但其中最令人悲哀的是,医不成医,反与畜生相并论,命不成命,只是“我们没有学过,不会处理”,就可生生送断了一个家庭的骨肉至亲,在那个时代,人的命无法被自己掌握着,今生明灭都凭着人做的阎王一句话,这是多么荒唐。

弥漫着血气的产房里,有哭喊,有碰撞,有破碎瓶子的声音,《东方红》的歌声顺着渐起的秋风充斥着这世间,气势磅礴,有吞云吐日之势,当渐渐天色暗下来,在面如死灰的医院白墙上,一个个小小的土包,如放映的电影般穿过黑暗,又消失在歌声里,就像它们从未来过这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