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官府有什么区别?
政府是一个政治体系,于某个区域订立、执行法律和管理的一套机构。广义的政府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狭义的政府仅指行政机关。一个国家的政府又可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府是税收的主体,可以实现福利的合理利用。政府的服务对象依其国家的体制而不同。在民主国家中,政府服务的对象是人民,政府是由人民委任,代为管理国家的机构;在专制国家中,政府服务的对象是统治阶级,协助统治阶级进行并维持统治。在分权制度中,狭义的政府只是行政权的代表,受立法机关订立的法律约束,且需执行司法机关的判决。也有些政府受到权利机关授权进行行政行为,其权力机关通常为通过选举或名义上的选举产生,本身拥有立法权、司法解释权(或立法解释权)、对政府的审核信任权等,对部分重大影响或干系的事务,进行权利干涉,如干涉司法部门判决、干涉行政部门施政等,本身利用选举使之可以凌驾于其他常务机构而体现民意和实现民主。在专制国家中,政府使用不同的方法维持统治,包括警察和军队(参看警察国家),与其他国家签订协议,赢取国家内部的支持。典型的赢取支持的方法包括提供司法体系、管理机构和社会福利,声明国家受到神的支持,为大多数群体提供利益,在国内的重要部门举行选举,通过法律和宪法限制国家权力以及使用民族主义。反对政府控制的群体包括自由意志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衙门”的由来
旧时称官署为衙门。其实衙门是由“牙门”转化而来的。
猛兽的利牙,古时常用来象征武力。“牙门”系古代军事用语,是军旅营门的别称。当时战事频繁,王者打天下,守江山,完全凭借武力,因此特别器重军事将领。军事长官们以此为荣,往往将猛兽的爪、牙置于办公处。后来嫌麻烦,就在军营门外以木头刻画成大型兽牙作饰,营中还出现了旗杆端饰有兽牙、边缘剪裁成齿形的牙旗。于是,营门也被形象地称作“牙门”。
汉末时,“牙门”成了军旅营门的别称。这一名称逐渐移用于官府。《武瓦闻见记》中记载:“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稍讹变转而为‘衙’也。”唐朝以后,“衙门”一词广为流行。到了北宋以后,人们就几乎只知道“衙门”而不知有“牙门”了。 政府,是现在的人对“官府”的叫法。在理论上讲,政府就是官府,政府与旧时的官府在职能上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官府”听起来与“民”隔离远了点,不亲民。所以,现在的“官府”为了炫耀自己是真正为民的“府”不仅去掉“官”字而且在还在“府”字招牌前加上“人民”两个字,称之为:人民政府。这样堂而皇之的在字面上就与人民群众“贴近”、“亲密”了。实际上还是“官府”。旧时的官府的设立,也是为民办事的。有冤要申,有证要办,有状要诉,找县衙。怎么找?县衙门前一面“呼应”鼓,有胆就去擂一阵,这叫“呼”。老百姓“呼”鼓之后,自然有衙役被鼓声惊动,出来“应答”,来一句:“有冤申冤,即刻兴堂”算是“应”了,接下来,升堂便是官府办事的一道铁定程序,高喊一声“升堂”,然后“衙役”们直吼“威武”。意思是,殿堂之上,不可胡来,威武喊出官府牛气来。谁敢造次,那动“武”是要打在屁股上的。动辄二十大板,少辄十大板,这是规矩。否则,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来擂鼓一阵,惊动官府可不好。升堂时,县衙高高在上,头顶“明镜高悬”意思是作为“为官一任”需警戒自己要有足够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让下面的百姓放心。有“明镜”在此定能分析透切不会乱来。这与现在政府里到处挂着“为人民服务”的招牌差不多。用“服务”来诠释去政府办事看起来有点生奥,不过很时尚,所以自解放以来一直被政府机关沿用。正象我们看到“明镜高悬”一样,心里贴切,但绝不可造次。这是古来平民与官府打交道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