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消费者的要素供给原则。

试述消费者的要素供给原则:

(1) 要素供给者(消费者)遵循的是效用最大原则,即作为“要素供给的资源的边际效用要与作为”保留自用“的资源的边际效用相等。

(2)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是间接的等于要素供给的边际收入与收入的边际效用的乘积。

(3)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是直接边际效用增量与自用资源增量之比的极限值,即增加一单位自用资源带来的效用增量。

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边际的含义是增量,指自变量增加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增加量。在边际效用中,自变量是某物品的消费量,而因变量则是满足程度或效用。消费量变动所引起的效用的变动即为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特点:

边际效用的大小与欲望的强弱成正比;

边际效用的大小与商品消费数量的多少成反比;

边际效用在实际中可以是0甚至负值,但在理论分析中边际效用不会为0或负值。

扩展资料:

边际效应的科技领域:

比如说,一开始投入1元能得到2元的产出。随着投入规模不断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同样投入1元时,产出可能只有1.2元,甚至只有1元、0.8元、0.6元……越来越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边际效应打破了人们原有的思维,也就是“投入-产出”的惯用模式。

当处在某处“边际”时,这一模式失效了。既然被称为“边际效应”,也就是说它可以概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而不仅仅限于经济学的领域。

为了解决宇航员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书写问题,美国投入了上亿元,最后研发出了特殊的圆珠笔。而前苏联却在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巧妙地解决了问题:

让宇航员带支铅笔上天。(当然,这只是个笑话故事,事实上铅笔也不是普通铅笔而是特制的铅笔,此处用这个故事只是借此来比喻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边际效应现象。)

如果说问题的解决作为产出的话,这中间投入的科技研发和时间,就是投入了。

从投入-产出的模式进行考核,上面的故事中看到了“边际效应”的身影。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在科教兴国的方针下,在科技作为生产力的理论指引下,我们如果进入“惟科学论”的思维模式,最后很有可能,就是撞在“边际效应”南墙上。

所以说,科技并不是越多越好,越高越好,更重的是其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实用性、针对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 边际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