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伦理四原则的公正原则

作为伦理原则的公正是指根据一个人的义务或应得而给与公平、平等和恰当的对待。一个人所享有的权利与他所履行的义务相等,是社会公正的根本原则;一个人所行使的权利与他所履行的义务相等,是个人公正的根本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等是公正的根本原则。因此,公正原则断言了行动者平等分配权利与义务的义务。平等又可以分为完全平等(对于基本权利来说)和比例不等(对于非基本权利来说)。

公正可以分为形式公正和实质公正。形式公正指“同样的人应予以同样对待,不同的人应予以不同对待”(亚里士多德语),其特点是缺乏内容。而实质公平则为分配提供了实质性根据,如按照需要、贡献、努力或者美德等来进行分配等。所谓完全平等和比例平等的划分就是指形式公正。

公正原则完全是一个西方伦理学原则。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缺乏公正的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公正的理念日益为中国人所接受。应该说,公正是现代社会有序、有效率发展的道德保证。公正原则可以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和创造能力,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杠杆。

卫生资源的分配关系到社会个体生存权和健康权的实现,因此受到伦理学家的重视。在关于公正的理论探讨中,伦理学家们事实上从未达成一致意见。基于此种事实,在医疗卫生保健领域,有的伦理学家,如比彻姆和丘卓斯只好采取一种妥协的态度,在提出不同的保健政策时强调不同的理论,他们称之为“零碎的探究方式”。这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一个国家无法完全满足成千上万人对医疗保健需求的期待。事实上,圆满的公正可能是无法实现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这个领域可以无所作为。人们总是可以对现有的医疗保健政策提出修改意见,使之不断接近理想的公正目标,从而不断改变受到不公正对待人群的机会与命运。对于中国来说,政府不断地完善医疗保障体制,增加对社会下层民众的医疗保障投入,就是在这一历程中迈出的前进步伐。就微观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来说,医务人员受到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的亲情关系思想影响,对病人区分社会角色,分别予以亲疏远近的不同对待,甚至分配不同的诊疗机会,都是严重的不公正。这种情形的出现固然与传统文化相关,但是出路或许不在于抛弃传统文化,而在于从宏观上改变城乡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并从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方面限制人们去大医院就医的冲动,改善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