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和贫之间的微妙关系

贪和贫之间的微妙关系

 贪和贫之间的微妙关系,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可以接触到的词语文字也是有很多的,而且每一个字也都是有蕴含意义的,以下整理了贪和贫之间的微妙关系。

贪和贫之间的微妙关系1

  先说“贪”这个字!

 贪:tān ㄊㄢˉ。偏旁“贝”简化为“贝”。依据古人书法省笔简化。

 《说文解字》:“贪,欲物也。从贝、今声。 ”。今:“从亼、乀。会意。乀,逮也。”。三合所亼之逮是今之范式。贝、今两范式叠加。亼逮于贝是贪之范式。

 本义:欲求多、不知足。

  再来说“贫”这个字!

 贫:pín ㄆㄧㄣˊ。偏旁“贝”简化为“贝”。依据古人书法省笔简化。

 《说文解字》:“贫,财分少也。从贝从分,分亦声。 ”。分财而少是贫之范式。

 本义:不备、不厚。与“富”相对。

 衍义:引申指“缺乏,不足”。

  两个字是不是很像?

 贪字是今贝组合,贝在古时就是钱的意思!那么这个字可以解释为:今天通过不正当手段得到了钱,那就是贪!

 贫字是分贝组合,分贝是不是分钱/花钱的意思?那么这个字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您不懂得节制,不懂得合理的规划自己的金钱消费,就会贫穷!

 两个字放在一起来理解,那就是即便今天您通过种种手段得到了金钱,贪到了财富,最后的结果也会散尽,回归赤贫!

  贫 贪 赋

 为人莫贪一时财,历经磨难始得金!

 生活即便一时难,精神富足慰平生。

贪和贫之间的微妙关系2

  浅谈“贪”与“贫”

 “贪”与“贫”是一念之间,亦是一线之隔。因为两个字有因果关系,所以是一念之间;而且文字结构又相近,所以是一线之隔。

 从字面上观之,“贪”字拆解开来是“今”与“贝”,今者今日,贝者财富,所谓今日之财,所谓短利,亦即只见短期利益而扩大其贪婪部位,使其所能承受之风险无限扩大,最后则以“贫”收场。

 “贫”者何也?是“分”与“贝”之合体,亦即与财分离,无财是谓“贫”。

 笔者从事金融操作行业十年,常常就在周遭见识到了许多因“贪”而“贫”的鲜明例子。几年前,当台湾股市在万点之际,有个好友,在硕士毕业后短短两年之内,在资本市场累积了两千多万的财富。

 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就赚取了许多中产阶级二、三十年的积蓄,何等风光!本想收手,出国深造,但却因心起“贪”念,于是扩大信用将资金投入股市,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前番资金化为乌有,反而因信用扩张而负债。短短两年内经历了这么一场财富的繁华春梦,其心情之波动,感触之深,从此不再涉足股市,回归平淡。

 我也曾经历过那种日子,因为“贪”念起,想快速致富,一天输赢几十万元,甚至觉得工作的薪水微不足道。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对世间的“利”看不透,想一夕致富,甚而扭曲了工作的价值观及人生的态度。

 后来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命是天定的,甚至其财富也是天定的,其不定的也就是“贪”财这么一个心。

 一个人只要尽其在我,努力做好本分,这天定的财富是谁也拿不走的,反而会“多劳多得”。其实到这个时候,向往财富的心,已经看淡了,日子反而踏实,财富也自然会在稳定中聚积。

 快速致富,只是一个“贪”念作祟,与“赌”无异,其过程是心惊胆战、患得患失、情绪波动;其结果常是血本无归、一贫如洗、性格大变。

 自古修道之人皆“安贫乐道”。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风不再,现今物欲横流的时代,“财富”成为衡量其社会价值的标的,甚至七、八十岁还想“贪”得大钱,殊不知这钱赚来给谁花?这种物质价值观,助长了年轻一代的“贪”念。

 人皆知“贫”之为苦,而不查“贪”念作祟;人皆以“富”为荣,而忘却以修“德”为尚,去古人远矣。

贪和贫之间的微妙关系3

  说“贫”与“贪”

 “贫”与“贪”若不细看,弄不准会把“贫”字当成“贪”,或把“贪”字当作“贫”。

 二字都是上下结构,下边均为“贝”,“贝”者富也。《说文解字》谓之“贫”字上边的“分”为“少”也,财富少谓之“贫”。“贪”字的上边为“令”,“令”者“指令”也,或“命令”,意谓“仗恃一定权势强行占有财富谓之贪”,“爱财无度谓之贪”。由“贪”组成的词语有:贪污、贪脏、贪便宜等。

 《新华大字典》里从三方面对“贪”字进行了解释:一曰,爱财,不当占有;二曰,求多,不知足;三曰,贪污,利用职权非法获取。由此可知,“贪”讲的是人们的道德行为,而“贫”讲的是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这又是“贫”与“贪”在使用上的不同与区别。在词性上,“贫”为名词,而“贪”为动词,词性也不相同。

 既然“贫”说明了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贪”反映了人的某种道德品质,故历代的当政者在国家的治理上有着相应的措施和政策,防贫致患,杜贪生变。

 贫者,处于社会最底层,无论什么朝代,什么社会,他们拥有的生活物质极度匮乏,其他财富更无从谈起。这部分人在社会上占绝大多数,他们的生活若无保障,以至于生活不下去,社会就会极度不安,甚至动乱。

 历史上的.农民大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形下爆发的。故明智的为政者,应当视百姓的衣食保障为第一政务,民以食为天,这是执政者首先要考虑和解决的大文题,这也是为政者最其码具有的民本思想。民安则社稷安,民荒则社稷亡。他们应该懂得这个道理。

 贪者,贪心不足,贪得无厌,占有无度,这是身居高位的贪官们的极端私欲所膨胀。为官清廉,为民谋福,百姓则无怨言,无怨言,则可安居,国家社会则稳定无虞。若为官者私欲过重,无所节制,侵吞国家和社会大量财富,吸食百姓血汗,百姓势必怨声载道,引发社会不安和变乱,所以为政者对贪腐也应毫不手软,严肃纲纪,痛加 惩戒。

 “贫“是一种社会现象,“贪”是是一种官场腐败和社会风气的败坏。腐败人人深恶痛绝,政府惩治也警钟长鸣,历朝如此。贪腐不绝,反贪亦应不止。贪者,古而有之,后来更甚,比和珅者流过之大有人在!

 “贫”者,不足忧,而忧其无德;德之不建则愈富祸愈大焉!

 当今社会之诟病,“贫” 姑不可怕,可怕者一些人为贪其富有,于道德人格而不顾念,坑蒙拐骗、欺诈作假、巧取豪夺、贪占抢掠、良心丧尽、坏事做绝。其人的社会道德修养与人生价值理念及社会信仰丢失殆尽。这些人不思守“贫”为安,合法经营,最终因“贪”货致祸,遭法律制裁,一些大贪官终成不耻于人类狗屎堆。岂不悲哉!

 贫者,不为患,而患其德之不建 。德之不建,祸将不远矣!此语并不惊骇,史例有证:

 史藉《国语-晋语八》载有《书向贺贫》一文,其意大致为:

 晋之卿士韩宣子为贫忧,大夫书向闻而趋之作贺,宣子疑而问之:何贺之有?面对宣子的疑问,书向不作正面回答,而把话题引到晋时的栾武子和郤昭子两大家族的兴衰史上。先以与韩宣子地位相同的栾武子作例子,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宗器”与韩宣子的经济状况相似,却因栾武子的德行广树而能够免罹祸难。

 栾武子的儿子栾桓子不修武之德,犯有诸多恶行,本应罹祸,但由于武子的余德庇佑而能寿终正寝。而武子的孙子桓子之子怀子虽改桓子恶行,修武子之德,行武子之善,却由于桓子的不修不树仁德的恶行而罹患其害。书向紧接着又将郤昭子与栾武子作比较,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却富而无德,以致于获罪“其身尸于野,其宗灭于绛”的悲惨结局。

 栾、郤二家的兴衰形成鲜明对比,暗示韩宣子,让其明白“勿以贫而忧,而应建德,德之不建,祸亦大焉”的道理。至此,书向贺贫的道理水到渠成,不言自明。“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一语警醒梦中人!

 当下,那些为富不仁,为富无德,“忧贫而不患无德,贪财而不患失德”者流,是否应以此为戒,从中汲取教益,修仁树德,广施善行呢?

 祸由无德敛财生,福从树德信中来!

 贪财无德者鄙,守贫建德者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