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律师身份
找律师最好的路径是朋友介绍,这是最传统的方法,将朋友的信任转移一部分到对方身上,由于中间人的存在,双方都会有一定的信任度,不用过于担心上当受骗。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事情不需要通过其他人就能完成,再加上不少人连当面沟通的需求都省略了,所以会通过检索来找律师,这样就容易出现案例中被骗的情形。
识别律师身份要通过3个方面:
1.是否具有专业知识
当事人自己只要有一定条例就可以识别,不用具备太多知识储备,在律师咨询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漏洞核问题,当然由于知识壁垒的存在,我建议每个人在咨询的时候,多找几个律师问问,但千万不要白嫖,千万不要怕花钱,因为你的事儿和咨询费比起来差远了。
而且,你没有付费,被咨询的律师也就不用负责任,随便说也没有负担和包袱,最后还是自己吃亏。
2.是否具有执业资格
全国每个律师的执业信息都是可以查询的,就算你找不到各个地区具体入口,每个省市都有当地的律协和司法局,可以尝试请他们给查询。
月初我在青海办事,人家让我先去司法厅备案,结果发现其实去了就是核验律师身份,他在全国系统里面一查,总***有5个#吴向东律师# ,其中有个还是公职律师。
这里面要区别具有法律知识的人、实习律师以及执业律师,因为有的律所接待人员甚至不具备法律知识,就来谈案子签合同;具有法律知识并不等同于律师,后者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实习律师要单独拎出来说,法律上没有实习律师这个概念,严格说叫申请律师执业的实习人员,叫的多了就变成了实习律师,我非常不建议这类人自称律师,即便别人都这么叫自己也不要叫,因为风险实在太大——实习期没过或者刚过就翻车,连自己的风险都化解不了,那只会离律师越来越远。
3.能否讲清办案思路
律师和律师的区别在于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在于对待案件的态度,有的律师会在接案子前说的云里雾里,不会讲太多切实有用的东西,以免被白嫖了方案;也有律师在接待时候就把什么都讲清楚,利害得失都讲了之后交给当事人去决策。
哪怕当事人不见得具备这种能力,但我个人还是认同后者,而解决前面问题有两个办法:付费咨询或者朋友介绍,一个是基于职业道德,一个基于信任转移,前者有动力讲,后者有讲的情绪基础。
举个自己的例子,上周朋友介绍一个借名买房人案子,再没有委托前就对接帮忙联系了法官,拟了第三人参加诉讼的申请书,给讲解案件情况和思路的沟通就将近十小时,还不算沟通时间,我甚至还拟了起诉状列了证据清单帮助梳理证据,最后因为沟通成本太高太费劲,我直接放弃了,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把起诉状发给了他,传统模式下当事人不太容易吃亏。
通过哪种形式找律师,就会遇到与之相关的事情,通过网络那网络上的风险就必须考虑到,即便没有遇到真骗子,也有可能遇到其他各种骗子,要想找到心满意足的律师,还是要多比多看多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