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旗中学的杭锦旗中学“红绿蓝”三色学校文化建设方案

学校文化是学校特色的重要表征,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生命发展的深厚土壤。学校文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有序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我校依据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结合本校实际,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为着力点,特制订学校“红绿蓝”(红色精神、绿色课堂、蓝色信念)三色文化建设方案 。

一、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学习优势教育”办学理念的统领下,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宗旨,以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构建文明、健康、人文、和谐的学校文化体系,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的成长乐园,全面推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打造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学校文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原则,遵循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坚持传承传统和与时俱进、教育性和艺术性、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领导重视和师生全员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把握好校情、教情和学情,找准学校定位,彰显学校的优势与特色,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和谐发展、***同进步。

三、建设内容

(一)红色精神文化

红色是一种拼搏奋斗精神的象征,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红色精神文化建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智育教育、体育教育、美育教育实施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丰富学校文化生活,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将红色精神纳入德育。

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组织开展扫墓、参观革命遗迹、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宣誓、学唱革命歌曲、邀请一些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红军、老战士走进校园举办报告会、座谈会等教育活动,将红色精神文化纳入学校文化建设,使学生们通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亲身感受辉煌的革命历史,让他们为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感到无限崇敬,从而产生接受和弘扬革命传统的内在动力。依托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体系,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德育平台,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等融入到各种活动之中,让学生们在法律知识竞赛、业余团、党校培训、参观看守所、远足、淑女礼仪讲座、进入社区、老年公寓志愿服务等切身的体验过程中得到红色精神的熏陶。

2.让红色精神真正融入课堂。

结合生本理念,突出生本特点,依据学校实际,不断增加红色精神文化的内涵,并将其融入课堂,从而在各学科课堂上渗透红色精神教育,普及红色精神文化理念,诸如鼓励学生创作红色文学,举办红色演讲等,把原本单一的、独立的红色精神教育活动点连成线、形成面,最终构建科学的课堂体系,形成相对完整的教育网络。同时,把红色精神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切入点,构建目标明确的多样化校本课程体系,逐步形成对学生道德成长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的校本课程,让团结奋斗、自强不息、敢拼敢干的精神从课堂上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去,使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在情感的交流与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

3.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弘扬红色精神。

体育教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它不仅能使学生强体魄、长知识、增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可以说体育中蕴含着红色精神,而红色精神又可融于体育之中,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为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我们鼓励教师经常采取竞赛、评比和奖励优胜等方法。通过竞赛激励青少年学生力争上游,奋力拼搏的竞争精神;通过评比使学生较容易地意识到个人的努力程度将影响到集体荣誉以及集体荣誉预期带来的影响,使学生会自觉协调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通过体育比赛对优胜者的奖励能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有成就感,使他们饱尝胜利果实的喜悦和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能使失败者具备战胜困难,不甘失败,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

4.在美育中彰显红色精神。

为了彰显红色精神,学校以音乐、美术为切入口,以歌唱、绘画为媒介,结合校本德育特色,着重突出红色主题,歌唱党的丰功伟绩,追寻红色足迹,用歌声和画笔唱响红色梦想,引领师生重返革命先驱创下丰功伟绩的光辉岁月、筚路蓝缕的征程与星火燎原的辉煌,深感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并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了团队默契度与凝聚力,在友爱相处与合作互助中,增进了他们对红色精神文化的品悟。

(二)绿色课堂文化

绿色是生命的符号,是最有生命力的色彩,象征着文明、民主、科学、公平、关心、尊重、包容、安全,象征着和平、人际关系和谐、可持续发展。绿色课堂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宗旨,具有张扬个性特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本归真的课堂。绿色课堂不再是教师一统天下的“讲堂”,而是连接课堂内外的桥梁,是学生整个学习活动的策划中心,是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是学生享受学习乐趣、接受情感熏陶的沃土,是师生心灵相约的绿洲。

1.推广绿色德育,营造绿色人文环境。

在德育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实践模式。坚持生活实践原则,以活动作为师生体验德育和提升素质的载体,让师生在***建***享***同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德性,不断地获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是创建和谐、融洽、民主、合作、友好的人际关系和客观公正、相互理解、抑恶扬善的集体舆论环境。二是构建绿色德育育人资源网络,研究绿色德育与社会、家庭之间的关系,探究如何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人际关爱教育及生态道德教育。三是构建绿色德育模式,用绿色德育理念重新审视和认识已有的德育工作实践,找出薄弱环节,从自然生态德育因素、社会生态德育因素、学校生态德育因素、课堂生态德育因素等入手,力争构建以“绿色德育”为特点的德育模式,确保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创新性和实效性落到实处,通过绿色德育的推广来营造绿色课堂。

2.稳步推进课改,打造绿色生命课堂。

为了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一新课程理念,我们在全校上下推行“双导”(导学案,思维导图;教师主导,学生自导)课改和“互助态”作文教学改革。以导学案和思维导图为载体,通过多元互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在“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生动的学习情境中,自主、自为、自在、自悟、自得,在多向互动中体味、想象、思考、表达、交流,质疑并创造。最终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灵的滋养,能力的生成,情感的濡染,心性的陶冶,使每个孩子的个人潜能得以发掘和超越,让课堂生机盎然,充满和谐与快乐。一是加强集体备课,确保编写出高质量的导学案,每一个导学案做到学习目标文字化,课堂知识问题化,结论、总结、规律学生化,学习效果检测限时化,导学案批改落实经常化,并且把知识要点、学习要求、课堂检测,规律结论、例题、训练、作业融合到导学案中,让学生的预习、讨论、展示、作业都有依据,以引领他们的自主学习。二是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激励功能,以发展性评价激励学生,以情境激励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三是课前教师精心设计疑问,课堂巧妙提出疑问,利用设疑激励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四是以成功激励学生,让学生从成功中获得激励,增强学习的动机、热情和信心,主动去争取新的成功,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3.坚持以生为本,精心设计绿色体育课堂。

首先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如通过游戏引趣,创设情景进行主题教学,以及采取师生探讨、研究,语言激励等教学方法和队形站立不拘于格,练习形式可独立、可组合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快乐,逐步培养起主动学习的兴趣。其次是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性,如利用篮球、足球等学生非常喜爱的项目或其他的学习内容,通过教学,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欢且乐于参与,逐步提高其自觉、主动的练习,建立自觉性学习的良好习惯。三是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持久性。如通过耐力练习、球类练习等,逐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使之能持之以恒、坚持经常,为终生体育锻炼打下基础。四要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独立性,逐步培养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五是教师教学的灵活性。改掉过去那种“千人一面,万人一项”的上课计划,采取“分项教学法”,加强每节课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4.让美育充满绿色生机,焕发绿色课堂的生命。

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打破过去以美育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进艺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以探究式艺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以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育教学新体系。一是定位课堂,通过引入生活事件,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营造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角色、任务中去学习、领悟美。二是组织学生带着问题欣赏美,引领他们多看、多讨论、多做、多参与书画比赛、剪纸比赛、歌舞比赛等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和科学探索的精神。三是注意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即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来丰富学习的内容,渲染情境,开拓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功能,激发学生浓厚的美育兴趣。

(三)蓝色信念文化

蓝色表现出一种美丽、冷静、理智、安详与广阔,具有沉稳的特性。蓝色信念是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

1.坚持德育为首,培养学生的蓝色信念。

始终坚持“成功教育”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责任、敬业、学习、表达和解决”五大能力的培养,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细化、具体化,落实在对学生蓝色信念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上。一是充分利用集会、班会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利用广播站、标语、宣传栏、黑板报、校园网、校刊等,积极宣传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努力营造学生自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争当新时期合格公民的良好氛围。二是注意发现、树立、推广先进典型,在全校开展争创“励志之星”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特长、展示学识才华、体验成功的舞台。三是在各班级学生中,深入开展“树立理想、建立信念”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制定自己的近期目标,明确树立远大理想和制定近期目标的意义,正确认识远大理想和近期目标的关系,从而使他们树立的理想是基于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相结合的正确理想。

2.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蓝色信念教育。

通过学科教学渗透蓝色信念教育具有“面广量大、有切实的时间保证、有丰富的知识载体”等其它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为了在各学科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信念教育,我们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各科教学前,教师既要把握教材的知识内涵,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信念教育因素,教学时,要力求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二是在课堂训练、课后作业中渗透。各科教师在选编课内外作业、练习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要注意思想性的呈现方式,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三是在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中渗透。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是在课堂教学的管理过程中渗透。各科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要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并以自己的言谈举止影响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态度。

3.在体育中渗透蓝色信念教育

一是通过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造就一大批运动员创全国和世界记录的有力数据和相关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教育。二是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多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教育,让他们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三是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们进

行对自我、对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教育,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坚定的信念,并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

4.寓蓝色信念教育于美育之中。

一是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为主的音乐教学,进行真善美理想信念教育,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二是通过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进行艺术功能和价值的教育,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三是通过合唱、合奏以及歌舞表演等群体音乐活动,进行群体意识、合作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养成***同参与、相互尊重、人际交流、关心社会音乐生活的素养。四是通过绘画、欣赏、创作等教学活动,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培养学生爱美、追求美的思想感情,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的情操,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从爱自然美到爱家乡美、祖国美,为祖国悠久灿烂的绘画文化而自豪。五是通过古今中外优秀美术家生平及作品的介绍,进行创作态度教育,发扬追求真理、向往光明、严谨认真、辛勤劳动的创作精神,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