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辅导过程中须严格遵循保密原则
中小学心理辅导过程中须严格遵循保密原则如下:
1、心理咨询教师必须向来访者说明心理咨询工作的保密原则并,为来访者保守秘密,不得公开来访者的资料。
2、在向来访者说明咨询工作的保密原则的前提下,心理咨询教师还应该向来访者说明应用这一原则的限度。
3、严格保守资询对象谈话内容的秘密,不得对外公开资询对象的姓名及其他受法律保护的个人隐私。
4、有关资料若是用于教学案例或作为研究成果发表,必须做到隐匿来访者真实姓名、单位,应避免使用能辨认出来访者身份的有关信息,保证做到不侵犯咨询对象的任何隐私。
5、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心理咨询老师发现来访者有危害自身和他人的情况,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意外发生,必要时应通知有关部门或家属,但应将有关信息的暴露程度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6、拒绝任何关于咨询对象情况的调查,如出于心理咨询或教育工作的需要,有关心理咨询对象的材料需要相关人员(包括来访者的班主任、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等)知晓的,知晓内容应限制与解决问题有关的范围之内,有关知情者应做好集体保密。
7、资料管理人员应切实做好有关来访者材料的管理与保密工作,不得遗失有关咨询对象的材料,不得以任何形式随便向他人通报有关咨询对象前来咨询的信息资料。
8、心理咨询工作的有关信息,包括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1、学习兴趣低,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有部分学生学习动机扭曲,认为读书是因为迫于父母要求;读书是为了以后挣大钱;更有学生认为学校有同龄人,好玩,所以到学校来。正因为动机缺乏,因此相当部分农村中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学习兴趣低,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2、焦虑:一方面 因为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值高,同学之间竞争激烈,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大,考试拿高分、表现好使老师和同学喜欢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所以有部分学生显得焦虑、担忧,这种情况在考试前犹为突出。
另一方面学生听闻了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安全事故,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或其他不良效果的事情,使得部分学生时常焦虑不安,紧张担忧,顾虑重重,形成心理障碍。
3、冷漠、孤僻:有部分学生特别是留守和问题家庭的学生,由于平时相对缺乏必要的情感教育和沟通,他们对生活中能换起鲜明情感的事情反应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而且有少数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也感觉不到与同龄人在一起的快乐。
4、交往障碍:有部分学生自卑、怯弱,有些还存在排斥他人、自我闭锁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交往障碍。课余只顾自己玩,不知道怎么和伙伴一起玩。心里的秘密不知道跟谁一起分享,怎么去分享。生活中发生了问题不知道或不善于与别人沟通。
有了不良情绪不知道如何宣泄。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接近。这些学生也很难得到真正的友谊。
5、攻击性强:少数学生由于平时缺少必要的关爱,缺少情感沟通,对人对事反应冷漠,但如果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则具有很强的对抗性或攻击性行为,如用脏话、痞话骂人,打架,有时打架甚至是不分轻重,把人往死里打。这种趋向的学生容易出现品行障碍。
6、社会公德意识差,勤俭意识淡薄:大多数学生具有集体意识,能自觉保护环境卫生,节约能源、资源。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公德意识不强,自私,缺乏责任心,勤劳节俭意识差,面对举手就可解决的小事情也推卸责任,视而不见。
7、不良情绪:部分学生会因为一点事情情绪不良,而且这种不良情绪他们又不知道如何进行调节、排遣,于是会一整天或一段时间心情烦躁,情绪低落,不愉快。有些学生还会通过抽烟、逃课、打架等比较极端的方式进行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