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手机有哪些自己的创新专利
科技巨头间的专利摩擦一经打响,就会碰撞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尽管如此,与专利诉讼成功后所取得的巨额回报相比,过程中的付出反而可以忽略不计。这也是为何科技巨头们频频在国际市场上掀起专利战争的根本原因所在。苹果与三星、与HTC的两场专利大战就是最好的例子。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企业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近年来国内大型企业也纷纷开始布局海外市场。但是知识产权如同悬在头上的达摩克斯之剑,成为众多新晋中资企业走向国际的最大障碍。似乎中国厂商但凡出海,就会遭到国际巨头的专利狙击,从国有企业中核到民营巨无霸三一重工,再到各大手机厂商如华为、中兴、联想,都曾遭遇过专利诉讼。而如何有效抵御专利诉讼风险、实现自身硬实力的全面突破已成为各大中资企业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5月25日,华为在美国和中国两地同时对韩国科技巨头三星提出专利诉讼,要求三星公司就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对华为进行赔偿,这些知识产权包括涉及通信技术的专利和三星手机使用的软件。此事件如同平地惊雷,海内外舆论一片哗然。一时间,诸如“中国企业已经不再是山寨产品的代名词了吗?”、“中国科技巨头起诉三星,中国制造正在崛起”、“华为为何敢于叫板全球第一大手机出货商”等言论甚嚣尘上。毫无疑问,华为此次主动出击掀起专利大战给了其他中资企业一针大大的强心剂,对于扭转中国企业专利弱势形象、塑造自身品牌价值有着不可估量的正面作用。 笔者在为民族企业的崛起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对中国企业为何存在走出去的困境做了重新的思考。为何华为敢于并且能够第一个站出来正面叫板国际巨头?为何一些国内巨头企业也通常会与高通、微软等有交叉协议或者专利购买,但依然也在东南亚、印度、南美、欧洲多处遭遇专利诉讼?为何相比其他中资企业,华为鲜在海外遭受专利诉讼缠身?华为是如何从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在海外专利市场竞争中成为一枝独秀的? “欲动兵马,粮草先行”——华为采取预先调研、稳扎稳打的专利发展策略 华为提出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的原则,即在其它厂商已有的技术专利上支付合理的知识产权使用费,同时在确保有创新空间的技术上去做研发。不同于其他厂商粗放式的疯狂专利申请,华为在知识产权方面更注重效率与价值,申请专利更看重实际使用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华为在知识产权方面做了完善的布局,以确保知识产权部内部动作敏捷性和策略的统一。 在不同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和司法环境均有不同,仅仅靠既定准备和经验并不足以支撑潜在风险的防范。华为在2005年全面进入欧洲时,对欧洲主要阵地的十二个国家做了全面的知识产权调研,包括当地法律环境和可能存在的专利风险。并且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完善了法律团队和知识产权团队的人员配置,提升“打硬仗”时的“战斗力”。同时也建立和规范内部团队流程,培养了自身的专家资源。 即便如此,包括华为在内的很多企业还会遭遇“恶意诉讼”,这类官司往往不见得有一方侵权的实质,发起专利诉讼的根本诉求在于获利,因此对各地的司法和商业环境进行足够了解也非常必要。华为在欧美等海外地区也碰到很多专利流氓案件。华为知识产权专家介绍称,在2010年时,由于美国没有败诉方承担胜诉方律师费的相关规定,华为在美国几乎每天都会遭受专利诉讼,体量非常集中。这些“流氓诉讼”的发起者隐含的目的非常明显——平均每一个案件华为需给出差不多二十万美金撤诉,否则一路诉讼打到庭审,可能华为总体花费会超过一百万美金乃至更多,而且不一定就能赢得官司。对此,华为以及美国整体业界予以了强硬回击,美国法律现在也已经把恶意专利诉讼纳入到司法管理体系中,这也可以称得上是华为与千千万万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企业的胜利。凭借着对知识产权在世界范围内的理解的日益加深,华为已经越来越能够辨别风险的主因,从而高效的化解风险。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不断学习,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考虑到了企业在知识产权上存在的诸多风险,进行预先调研、组建专家团队仅仅是华为面对未来的战略性行为,而真正了解各个地区的司法历史和案件历史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华为曾在美国遭遇了思科和摩托罗拉等专利侵权诉讼,已经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越来越了解美国的知识产权环境和华为自身的生存之道。对于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来说,所有在当地开展业务的企业都将或早或晚面临专利诉讼,这时知识产权领域的经营就成为了硬性成本。举例而言,对美国公司来讲,有两类诉讼是必须要考虑的,一类是知识产权诉讼,第二类就是集团诉讼,这两种诉讼是属于硬性的成本支出,要纳入到公司经营成本的考虑范围之内。也可以说,在美国,企业需要时刻准备着被诉讼的风险,提前准备应诉成本。 在华为和思科、摩托罗拉等巨头企业的专利战中,虽然都以零费用和解或者获胜收场,但耗费在诉讼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成本也让华为倍感压力。这些事件让华为更加理解了海外企业运营和司法体系的整体情况,当然也为华为后续业务的进行铺平了道路,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专利纠纷。 发达国家的法律问题很多,发展中国家法律的复杂情况也并不稍逊,有些反而更加棘手。在印度和南美等很多智能手机厂商争夺的重点地区中,不少中国智能手机企业也碰上了专利纠纷,甚至被下了临时售卖禁令。这些潜在的威胁可能来自爱立信等企业专利大户,也可能来自政府和其他渠道。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企业在每一个国家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华为在走向海外时当然没有办法对全球每一个国家进行有效排查,但是在友商遭遇专利纠纷时,华为会主动进行法律调研,评价自身是否存在类似风险。防患于未然也是华为近些年来专利案件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在海外市场的多年浸淫,华为在不同国家和不同企业间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沟通,也达成了很多项交叉协议和合作协议。在让华为的声誉和品牌更受尊重的同时,避免了巨头间的纷争。此外,对全球不同地区的了解和积累,也让华为能够游刃有余地预备和应对不同地区间的知识产权诉讼案件。华为在全球设立了15个海外地区法律部,服务华为全球100多个分支机构,拥有近300人的知识产权员工和超过200名法律员工。这些布局有效的为华为主体业务的开展进行了保驾护航,让华为得以聚焦在发展的主航道上,不受过多纷杂的专利麻烦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