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十二公民》

电影《十二公民》改编自20世纪最伟大的法律电影《十二怒汉》,但由于中国并没有原作中的“陪审员制度”,所以影片进行了中国本土化改编,通过模拟法庭对饱受争议的“富二代弑父案”进行审理,12位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陪审员——身份分别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对案件进行最终“审判”。去年10月,这部电影斩获第九届罗马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马可?奥列留”金奖。

国内首部戏剧电影

电影《十二公民》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青年导演徐昂执导,也是他首次导演的电影作品。12位北京人艺及国家话剧院的实力派演员何冰、韩童生、钱波、赵春羊、米铁增、高冬平、张永强、李光复、王刚、班赞、刘辉、雷佳领衔联袂主演。

原剧本《十二怒汉》文本带着很强的悬念,一环扣一环,所以要求表演者一气呵成,每一步都恰到好处。加上《十二怒汉》至今已是全球改编最多的电影之一,各个优秀版本珠玉在前,故此次中国版压力不少。由于导演以及演员都是戏剧界中人,电影在正式拍摄前也像舞台剧一样经过了近20天封闭式排练,到正式拍摄当天,12位演员竟无一人携带剧本, 流畅地进行了演出,这种做法也有别于现今的电影拍摄。

在昨天的电影点映中,影片让在场的观众仿佛置身于话剧现场。因为这部电影中涵盖了戏剧的表现形式,整部电影没有多变的场景,只在一个“模拟法庭”的主场景,这在其他商业电影中是不可思议的做法。据了解,这个场景是现实中北京798艺术中心的一家知名展览馆,在影片顺利拍摄完成之后,由于密闭空间戏的剪辑难度很大,后期花费了一整年的时间,最后请到前法国真实电影节主席杜阿梅女士担纲剪辑指导,才敲定简洁大气的最终定剪版。

而且《十二公民》剧本文学性强,完全以针锋相对的对话推动剧情发展,电影先从陪审团11:1几乎一边倒的判决开始,随着12个人对案情疑点的争议,最终陪审团观点的完全逆转,反高潮,引发观众对法律的严肃与公正的深刻思考。这种的叙事手法也是话剧常用的。

这部电影的演员常演出话剧,把舞台剧的戏剧张力带到电影里面。“模拟法庭”中12人围坐,话语连珠,你说一句我说一句,针锋相对,没有浪费一个镜头。但是话剧形式的表演方式去表达电影未免给人过于煽情的感觉。

不同人有不同偏见

电影《十二公民》原著《十二怒汉》被不同国家都搬上过银幕,但由于每个国家国情不一样,大家相似的故事的表达内容也不尽相同。

最初的美国版《十二怒汉》,讲述的是在贫民窟长大的18岁少年因为涉嫌杀害自己的父亲被告上法庭;1991年日本版《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通过一桩弱女子杀前夫案,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女性权益的保护问题,也是唯一囊括了女性陪审员的一部;2007年俄罗斯版《十二怒汉大审判》说的是车臣男孩被指控谋杀自己俄罗斯军官的继父;至于2015年中国版《十二公民》,审理的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富二代弑父”案。

从而亦可窥探出不同国家所要反映的偏见也有所不同:美国的偏见是种族歧视,日本的偏见是女性地位;俄罗斯的偏见则是车臣问题;中国的偏见是“富二代”。

而且电影《十二公民》与之前的不同版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陪审员都是采用不同的性格以及社会角色,代表了不同的人。然后针对同一件事作出的不同反应,显现出大家的不同偏见。与其说这部电影是讲法律和公平,不如说它披着司法的外套,诉说人性的偏见。

《十二公民》的重要角色“8号陪审员”扮演者何冰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普遍充满怨气,我们没有陪审员制度,但在网络上,类似的争论每天都在发生。大家交换意见时前三句还能好好说,到第四句就骂起来了。我希望大家看了电影,至少能有话好好说。

《十二公民》点映期间是各大影片竞争激烈的五一档期,国内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矛盾再次凸显出来。我留意到张艾嘉导演的《念念》和王小帅导演的《闯入者》仅仅只得到1%左右的排片,而且都是不好的时段为主,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低分但排片量相当可观的《左耳》和《何以笙萧默》等国产青春片。这部戏剧电影《十二公民》没有明星光环,文学艺术成分较重,上映前后均有进口大片,希望上映时不要沦为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