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美文点评(二)刘建军

诗词美文点评(二)

按语:我从来都认为,也不止向一届学生讲过,毛泽东是有史以来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考虑了半天才加上了“之一”),只不过其政治军事方面的光辉遮掩了他的诗名而已。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泽东的《忆秦娥》约写于“遵义会议”后的1935年2月26日,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遵义会议”毛泽东当选为政治局常委,帮助周恩来负责军事指挥。“遵义会议”期间,蒋介石调集了四十万兵力,企图将三万多人的中央红军围歼于乌江西北地区,红军的形势极为严峻。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就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焘徐向前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会合。2月5日,在一个叫“鸡鸣三省”(四川、贵州、云南)的村庄,毛泽东正式接过了红军的指挥权。然而,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指挥打的第一仗却是败仗。这大概是以“土城战斗”载入党史或军事史的战斗,红军损失了好几千人,至于林彪利用这次失利给红军各将领写信,表面是力挺彭德怀,实际是希图将红军的指挥权抓到手已是后话。

“土城战斗”中,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撤出战斗,并放弃了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战略目标,回师攻打战斗力最薄弱的黔军。蒋介石指令黔军凭借娄山关天险挡住红军去路,会合川军、滇军、中央军企图聚歼中央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当时红军已连续急行军十几天,许多将领都说部队再也走不动了。彭德怀跳下马亲自带兵,以急行军在2月26日下午抢占娄山关,到山顶一看,南面山坡上黔军也快到了山顶!

毛泽东的《忆秦娥》就写了红军急行军抢占娄山关的一整天经过。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北风猛烈地刮着,高空中隐约传来大雁的鸣叫声,浓霜遮地,让人觉得连月亮似乎也蒙上了一层霜气,这时,一队红军头顶霜月,脚踏冰霜,沿着崎岖的山路向娄山关进发,走在最前边的便是军团长彭德怀。这是一幅极有特色的画面,请读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该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红军顶风冒霜急行军,顾不上相互交谈,或者说已无丝毫气力交谈。只听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低咽涩滞的军号声。在这幅画面里,没有明亮的色彩,没有鲜艳的红旗,没有响亮的声响,没有高亢洪亮的军号声。读过之后,却很容易使人置身于那样的境界,亲眼目睹了红军顶风冒霜急行军的情状,感受到北风的寒冷和战斗气氛的紧张。特别是天上的那一钩残月和晨风中传播着的军号声,给人留下永难忘怀的印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名句。豪迈,有气魄。漫道,不要说的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要说那娄山关像钢铁般坚固,牢不可破吧,红军这不是从它头顶上越过去了吗!!!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可以这么说,放弃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战略目标回师贵州是非常正确的,但也是被动的被迫的,下一步的走向并不明确,中央红军的处境还是极为险恶,极为严峻的。行军战斗了一整天,红军过娄山关时已是夕阳西下。毛泽东站在山顶上放眼远眺,那望不到头的起起伏伏的山峦,好似无边无际的翻腾着的大海波涛;那即将落山的太阳,宛如殷红的鲜血。这幅画面有其雄奇、磅礴、壮美的一面,但也投射出毛泽东“土城大败”后心情的抑郁与低沉。

总括一下吧,毛泽东的这首《忆秦娥》写的是中央红军为抢占娄山关一整天的行军战斗的过程,可以说以几个极有云贵高原特色的画面做了极为罕见的高度的浓缩,我当年读后,马上感受到了那逼人的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