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国外贸商品中的包装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我国出口商品包装,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研究 摘 要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经济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已备受人们关注。中国近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那些新兴的中小企业息息相关。但同国有企业和跨国公司相比,中小企业有其自身的缺陷和障碍,而只有通过加快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步伐,增强国际竞争力,才能有效地克服这些障碍。本文在对中小企业及其国际竞争力进行论述后,对从中小企业自身和政府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现阶段的不足,提出了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字: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对策 1 绪 论 1.1 课题来源及主要内容 19 世纪及20 世纪上半期,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小规模生产只是工业化早期的特点,进入中后期,大型企业将占统治地位。然而,近几十年世界发展的事实是不但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在被大企业左右的发达国家,中小企业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它们与大企业一道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快车上两个不可缺少的车轮。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不断得以提升,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成为理论界与政府***同关注的焦点。如何培育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是理论界一直都在探索的问题。从80 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并且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集群引起人们的关注。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小企业已逐渐发展、壮大,不容我们忽视。所以本文以提高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心,阐述了相关理论及提高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关于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文章与书籍逐步多了起来。 林汉川、魏中奇在《中小企业存在与发展》一书中着重探索了中小企业的在理论、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生模式与战略、中小企业的群落理论、中小企的产业与区域定位、中小企业的生命模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与战略体系、小企业的核心能力培养、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以及中小企业的政府支持体系等题。史忠良在《小企业发展研究》中,从政策角度指出: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政府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这种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创环境、进行产业导向、提供政策扶持和形成服务体系上。严红、李青在《小企业经营宝典》中,针对小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的冲突问题上进行了论述。如小企业的成长之路、小企业的经营战略、用人之道、营销策略理财战术、创新、全球化经营等专门作了阐述。 综上,国外学者对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得比较深入,但是他们的研究背景大多以欧美国家的中小企业为主。针对中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得不多。 2 中小企业及国际竞争力概述 目前在中国,中小企业不仅仅是一个概念问题,而且是一个如何界定企业规模的实践问题:中小企业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大企业而言的概念。加入WTO,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希望,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形势下,研究和探索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特点及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当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变得尤为重要。 2.1.1 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 我国对中小企业的量化界定比较晚,直到出台了《中华人民***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才于 2003 年2 月19 日统一对中小企业进行了统一的量化界定。 2.1.2 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 中小企业同大企业相比,资本少,筹资能力弱,经营规模小,在人才、技术、 管理上缺乏优势。但中小企业组织规模简单,决策较快,生产经营机动灵活。但同时它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中小企业在企业中存在数量最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本身具有很多特点: 第一,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非国有企业为主体,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工作以发展为重点。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还积极投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使改革前单一所有制结构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变。以工业企业为例,在独立核算的中小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户数、资产总额和工业总产值仅占总数的14.85%、38.5%和22.8%,即85%的中小企业均是非国有企业。应当说,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同样重要。但改革对象主要是国有小企业;而发展则要涵盖城乡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因此,无论从中小企业的主体构成还是改革进程而言,当前,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应是中小企业工作的重点。 第二,劳动密集度高,两极分化突出,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重在“二次创业”。中小企业生存并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容量和就业投资弹性均明显高于大企业。据统计,目前中国大、中、,{型企业的资金有机构成之比分别为1.83 比1.23 比1;资金就为率之比为0.48 比0.66 比1,即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单位资金安置劳动人数要高,有的要高出一倍,正因为如此,在前l0 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所以没有出现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中小企业功不可没。但是,今天的市场背景变了,“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总量需求不足与结构性供应不足***生,使中小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即由劳动密集型带来的就业优势将变为竞争劣势。为此,提高中小企业的有机构成和科技含量,实现“二次创业”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第三,发展不平衡,优势地区集中,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推进要区别对待,先易后难,以点带面。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中小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中小企业可划分四大区,即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广东、福建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地区老工业城市居多,中小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很重,应主要解决国有中小企业规范改制和与大型企业专业化分工及配套问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小企业的汪洋大海,江苏以乡镇企业为主,浙江以私营个体闻名,工作重点是规范引导、扶持发展;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中小企业欠发达,推进第三产业和科技环保型中小企业发展是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企业区位优势明显,可借助“老乡”、“老外”发展中小企业的“两岸三地大中华圈”。 第四,市场竞争力不强,利润率低。中小企业普遍投入产出规模小,由于自身的实力有限,经营一般固定在某一行业中的单一产品或服务,经营规模偏小。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资本只有几十万元,产值几百万元。而且中小企业一般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产品结构和工艺简单,经营管理水平低,相当部分企业习惯传统的经验式经营管理,并且员工素质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缺乏。基于以上原因,致使生产效率低,费用高,产品开发能力低,市场竞争力差。因此,中小企业的利润率也偏低。 第五,一般产品经营周期较短,但市场反应快。由于中小企业在进入市场时,主要是从企业所有者比较熟悉的行业开始,随着时间的增加,经营业绩不佳或找不到新的经营业务时,企业往往退出市场。对经营的产品,由于中小企业主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整,在引导市场方面的功能几乎为零,产品不能尽快通过改进技术升级换代,相对产品的生命周期相对较短。尽管如此但是中小企业在这方面也存在优势,由于中小企业和市场的联系最密切,获得市场的变化信息最快,也最可靠,对市场的反应也最迅速,加之调整成本低,可以迅速调整产品或服务。 2.2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国际竞争力是在国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概念。它是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直接产物。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1985 年,美国总统竞争力委员会报告认为,国际竞争力是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下,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的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1994 年,美国总统竞争力委员会报告认为,竞争力已经不再主要取决于拥有原材料或劳动力成本,而是主要取决于是否比其竞争者更有能力去创造、获取和应用知识。1986 年, OECD 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定义为,“国家经济的竞争能力是建立在国内从事外贸的企业竞争能力之上的,但又远非国内企业竞争能力的简单累加或平均的结果。” 1994 年,OECD 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定义为一种创新能力。1998 年,OECD 又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定义为生产要素取得持续的高收益和高使用率的能力。而企业国际竞争力是指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下,一国企业以较国外的竞争者更有吸引力的价格、质量和售后服务进行生产并销售货物和服务,或者以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到国外投资办厂,并在当地的企业竞争中不断发展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方面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走向国际市场,开展跨国经营,介入国际竞争,寻求国外的资源、技术和销售空间等,另一方面,随着各国市场越来越开放和相互贸易与投资的增加,使得企业虽未走出国门,却难免在国内市场遭遇很多外来竞争者,也就是说,在今天,不论企业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为了持续发展,都必须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国际竞争力已成为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一种力量。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也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也好,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前提和基础。当然,开展跨国经营后,企业将面临相对陌生的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对企业无疑是考验也是锻炼,因而有利于锤炼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另一方面讲,也有提高竞争力的反作用。一家企业如果具有国际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也就意味着其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因为优势是竞争能力的表现。当然将潜在的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竞争优势还需要企业或政府采取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加以推动。拥有国际决对优势则表示拥有绝对的国际竞争力,但这很难做到,即使做到了,在竞争激烈和技术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情况下,也很难长久保持。 3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概况及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庞大,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它们广泛分布于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及服务业等许多领域,已经形成了我国社会经济汇总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中小企业改革的深人,政府采取了比较宽松、灵活、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3.1 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概况 我国的部分中小企业已初步具备了国际化发展能力,在局部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国际竞争能力,具体表现在(1)能用小规模的生产技术及生产经验来开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需求量较小、市场容量有限,在这种竞争型或垄断型的小规模产业结构中,发达国家大企业的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从这种小市场的需求中获得规模经济,因而也就丧失了其竞争优势,而我国中小企业却拥有满足部分小规模市场需求的生产技术从而能在国际市场竞争的缝隙中取得竞争优势。我国中小企业开拓亚太周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另一利器就是国际化经营理论中北欧学派所谓的"市场知识""心理距离"方面的优势。由于地缘接近、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文化落差较小、需求偏好雷同等因素,我国中小企业的部分产品在亚太市场上较欧美大公司的产品更具竞争力。(2)我国中小企业能用成本优势来开拓发达国家的市场。我国的中小企业在诸如纺织、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极强的成本优势,国内趋于无限的劳动力供给是这种成本优势的无穷源泉。(3)我国中小企业善于利用遍及全球的华商网络来开拓国际市场华商网络是历史上众多华人在海外经商所形成的一种商业人文网络,这些华商网络资源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信息搜寻成本,减少了其国际经营中的信息不对称,也大幅降低了该类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2 国际竞争力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瓶颈 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不仅可以获得规模效益,更可以利用东道国丰富的当地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研发资源等,这些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既可以作为企业自身资源的补充,更可以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同时,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一个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企业的国际知名度,企业的声誉和品牌作为一个企业无法替代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时利器,也是一个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品牌价值的提高就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提升。 发展到当前,人们意识到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形态下,知识、创新、环境等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意义。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再是仅仅停留在生产要素相对优势这样一个浅薄层次,知识、信息、创新能力等潜在因素决定了企业竞争力更为深刻的构成层次,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能力。而国际竞争力就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瓶颈。 3.2.1 目光短浅,缺乏预见能力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一些中小企业缺乏国际视野,缺乏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开展市场竞争的能力。即使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缺陷,它们往往固守眼前的地盘和市场,而缺乏在全球化下进行资源配置和产销经营的能力和眼光。在这点上,我们的地方政府其实做得也很不够,没有在为中小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做出足够的技术支持和政策引导以及其它辅助工作。在我国,似乎江浙一带特别是温州地区的企业家比较先知先觉地走出国门,在经济全球化之下去分一杯羹。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各种不符合市场经济的非市场因素还在起着负面作用,这也是导致中小企业生存困难的因素之一。比如,中小企业面临着公权力的强力干预,一些地方保护主义也在束缚和制肘中小企业的自由发展壮大。我们不时地看到,一些非市场因素在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生存。此外,我国的中小企业往往还缺乏环境保护等科学发展观,企业利益的取得经常是在对环境和资源的掠夺性行为之下而获得,从而导致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上先天不足而且后天失调,这样的企业注定也不会长久。还有,一些中小企业对自身的市场定位存在问题,经初步发展之后,盲目追求大而全,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结果是反而使得中小企业本身的特色变得不再突出。 3.2.2 债务沉重,公开上市成本高,缺乏融资能力 债务沉重,公开上市成本高昂,缺乏融资能力,影响着企业成长。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债务形成有很多原因,如政策行为、市场变化、自身经营失误等,沉重的债务压在企业身上,使其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由于经济效益差,银行等金融机构很难给予资金支持。社会诚信体系未能建立,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缺乏信心,信贷担保等中介组织发育不良,银行信贷尚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某些弊端等等。由于融盗困难,导致中小企业面对市场机遇,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因而无法扩大再生产,也就无法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果一旦遭遇经济风波或经济萧条,则有可能直接导致中小企业被淘汰出局。随着进出口业务的滑坡,许多企业也已经濒临破产。 3.2.3 企业规模小,管理与技术落后 企业规模小,管理与技术落后,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需要。由于中小型外贸企业普遍没有货源基地,已经实行多年的“断制”“收购制”,会随着其他所有制外贸企业和工贸联营企业的不断涌现而上崩瓦解,货源出 现严重危机。而政策性出口补贴的取消将降低企业盈利水平。我国曾多次对产品出口实施政策性补贴,以扩大出口规模。对大部分经营困难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其利润很大部分来自于政策性补贴。入世后,为规范出口体制,适应WTO规则,我国将取消出口补贴,使企业丧失可观的利润。 3.2.4 产权不明确 企业产权缺乏明确的界定和保护,经营方式还不够规范,缺乏足够的信息透明度。在市场经济中,经济顺畅交换运行的前提必定要求产权明晰。市场经济越发展,产权关系越复杂,产权的明晰界定就愈加重要。"改制难,改到深处是产权"。在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产权制度改革是最深层的核心,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就必须大胆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以体制创新带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形成并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产权改革滞后,股份公司尚不普及,这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成为现代企业和跨国公司最大的制度性障碍,影响了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 3.2.5 知识结构不合理 知识结构不合理,企业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偏低,尤以企业的厂长(经理)更为突 出。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素质不高,这与当今以知识、以科技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相适应。懂得外语、懂业务和懂技术的"三合一"人才在中小型外贸企业 奇缺,靠个别骨干支撑业务的局面,在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由于中小企业机制缺乏活力,管理松懈,当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高薪聘请时,中小型企业的业务骨干大量流失,还往往带走客户和市场,使得公司蒙受重大损失。 基于以上原因,我国中小企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实力偏低。由于现实存在的内部及外部原因,很难快速地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 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是在完善的市场和法律环境下,具有先进的企业制度,有几位训练有素、具有广博的管理专业知识和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的企业领导,有着蓬勃向上的企业文化、相当强的产品研发和营销能力的企业:有自己的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并能够给予竞争力高度关注,注意积累本企业和搜集国内外其他企业有关竞争力研究的数据,注重将企业竞争力战略管理思想应用与企业管理。在此基础上,具有跨国发展的眼光和战略,能够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4.1 提高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战略模式的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小企业是决定中国未来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入WTO,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希望,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形势下,中小企业作为我国企业的支柱,选择何种战略模式发展自身,对于进入国际市场、发展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口。 4.1.1 与大企业合作模式 我国传统企业的特点是“大而全,中而全,小而全”。它的弊端在于排斥专业化分工、排斥市场交易、规模不经济、有自给自足倾向,效率低下。当前,我国一些重工业基地企业包袱沉重、竞争力低下、效益滑坡现象的发生,就是由这种低级纵向一体化形式长期占统治地位所致。 所谓以大企业为主导的合作模式就是围绕核心大企业进行专业拆分,拆分的过程就是强化专业分工的过程。将一些工序、一般性部件的生产和技术开发通过分包的方式,交由剥离出去的中小企业生产提供,使得各个工序的生产能力都可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实现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精度和细度。随着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同时也提高了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这种模式在类型上一般选择以产品为中心的合作类型。核心企业控制关键技术,主要负责生产关键部件和成品组装。中小企业生产技术含量低、批量小、专业性分工程序要求高的零部件生产。该企业又可将生产业务再分成若干部分,分包给其他专业性企业。这类模式应强调大企业的生命力。大企业直接决定了周围小企业群落的生存环境。因为一旦大企业有点“风吹草动”,则小企业经营风险加大。为此,中小企业要注意在创新上下工夫,形成自己的市场优势,避免被动。 4.1.2 品牌模式 这种模式的核心企业并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利用其核心资源、品牌优势,组织专业化分工的小企业生产产品。核心企业可以通过广告树立品牌的知名度,通过品牌打下成熟的市场基础,并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负责专营销售(而有的核心企业甚至并不负责销售,由合作的企业直接完成);也可以通过与跨国公司联姻,进人他们的产业链,或利用他们的技术,或利用他们的品牌,逐步形成特定产品的制造中心,然后吸收加盟企业形成企业群。这种企业群落模式较适合于既有劳动力密集优势,又具有一定加工制造能力,而又缺乏独立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及品牌优势的中小企业。 4.1.3 高科技园区模式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必须发挥孵化器和高科技 园区对高科技企业和产业的聚集作用。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是当前中小企业重点研究的对象,中小企业可以利用高科技园区的成果发展自己,通过生产与其配套的产品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大量企业的人驻,相应又会吸引大量服务类、中介类中小企业群落的形成。在发展高科技园区过程中要注意:1、相互合作并不断学习。当前,我国的一些高科技园内,企业间缺乏信用基础,生产上相互独立,甚至相互拆台,导致信息、技术、知识流动不畅,整体竞争力低下,为此要建立知识付酬制度,鼓励创新。同时强调企业间优势互补,实现产业网络化。2、完善融资渠道,建立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加速建立完善风险投资体系。3、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系统,发挥一高新区内服务中心,创业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整体功能,及时迅速促进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中小企业真正摆脱困境,增强实力,即使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也能位于不败之地。 4.2 中小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我国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有目***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小企业是决定中国未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新形势下,研究和探索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4.2.1 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发挥企业家的作用 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应当具有创造性、独立人格、多面手、意志力、危机感、战略头脑等优秀的素质。企业家是稀缺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近年来,我国企业家队伍成长很快,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企业管理人员的行政化和官员化以及缺乏健全的“经理人”市场等。一些企业虽然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还不能有效发展,甚至又重新走入了困境,主要原因是缺乏现代企业家,资本中的现代科技资本含量低,因而缺乏竞争力。 我们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商业头脑和全球化经营战略的企业家。这些企业家要熟悉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国际通行规则即国际惯例,要熟练掌握涉外专业知识技能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要有很强的事业心和开拓精神,敢冒风险,有独立工作能力。同时,政府要为企业家的成长创造环境和条件,健全职业经理人市场,除极少数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仍由国家任命之外,其他类型的企业要从市场竞争中筛选和聘用,并取消行政级别,完善人才市场,允许人才流动,让人才在竞争中成长。理顺企业的高层管理,首要的便是高层管理人员要树立竞争意识,强化竞争观念。 4.2.2 不断创新是提升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之源 迈克尔?6?1波特认为:“国家的繁荣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继承下来的。”而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是国家财富和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厉以宁讲过: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是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 只有创新成功了,企业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价值中的知识含量和高科技含量,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还可以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正是如此,国际上的大企业都纷纷确立以创新开发为主导的经营战略,不断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投入,由此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4.2.3 强化品牌意识,不断改造产品和服务,增加客户满意和信任 树立优秀的品牌形象,必须真正地以顾客为导向,坚持不懈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实施质量标准化战略,摒弃一切短视行为,杜绝一切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同时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客户需求的动向,不断地将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到产品上。在 WTO 的全球竞争环境下,中小企业还要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认证,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结 论 我国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有目***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小企业是决定中国未来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策略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国际竞争力与竞争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千千万万个中小企业不可能都有自己独特的竞争力,但是如果企业没有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是无法立足的。创新是中小企业不断提高自己竞争力的关键。比较优势也是一个相对的优势,没有创新,比较优势也就不存在了。中小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创新。 中小企业必须制定适合自身模式的发展战略中小企业不能很好地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小企业没有制定好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