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府酒的历史

中国酒历史更多见/content/10/0523/16/62878_29105420.shtml

宋朝人赞誉当时的流行歌坛天皇巨星柳永,“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这句话换成对现在国产白酒的赞誉,就是“有官府处,即产白酒”。

在中国人的词汇中,“官府”不是指官员的府邸私宅,按照《辞海》的解释,是官署的通称,换成现代汉语,官府其实就是政府,但不包括中央政府——那叫朝廷,百姓口中的官府,通常指县市级政府。

中国是全球当之无愧的产酒第一大国,尤其是俗称白酒的烈性酒。中国有2400多个县,也就有2400多个官府。酒是利税大户,各地政府都把酒厂视作地方财政的摇钱树,所以毛估估中国白酒的品种也不下2400种。

白酒主要的衡量指标是酒精烈度。

中国至今未发明或生产销售便携式酒精测试仪,在内地某些地方,酒席上人们测试白酒的基本方式就是用筷子蘸酒,然后打火机点燃,烧得着的就是合格酒,然后再研究酒香程度、上口程度、是否有后劲等等等等。

酒,是公众化产品。除了计划经济时代需要凭酒票买酒,眼下,只要有钱,任何成年人都能买酒喝酒。

在不同的场合,酒扮演不同的角色。

酒吧里,酒扮演的是情人幽会的媒介,脉脉含情中浅斟轻啜互诉衷肠,能够使两颗心迅速贴近;

在小酒馆里和家里,酒有时是浇愁良药。遇到股票套牢、情场失意、单位受气、升迁无望、夫妻反目、恋人移情,于是或独酌或与友对饮,可暂且忘却烦恼消除胸中块垒。

改革开放30年,在官府——现在叫政府,酒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绝对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招商手段、融资工具、公关利器、发展动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我国有一部如同美国20年代的禁酒法一样的法律,全国严格禁酒,各地改革开放30年有可能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不会如此夸张吧?博友们一定将信将疑。

容我细细道来。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修养内敛,推崇对人的个性的自我压抑。

我们的传统教育,从来不鼓励孩子性格张扬外露、心直口快,都是从小教育孩子要尊重长辈(长大后就是尊重领导)、要懂礼貌处世稳重不能轻率或轻佻,要看人脸色说话、要喜怒不形于色,要男女有别等等等等,于是乎,中国人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官方场合,或不苟言笑举止矜持,或浅笑应酬言不由衷,展示的是很内敛的一面。但在内心深处,中国人其实并不内敛,心猿意马、波涛起伏。

而酒,尤其是官府酒宴上的烈性酒,对出席者而言,其作用就是兴奋剂、催情剂、发散剂。

本人近20年来,为工作跑遍全国各地,喝过数百次官府酒,对官府酒颇有心得,特总结出来与博友***享。

官府酒,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都是地方政府作为公***开支的招待应酬酒宴,极少有官员自掏腰包设宴自饮自酌的。

设宴的由头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招待上级领导和其他权力部门:包括项目审批、财政拨款、政策兑现、项目协调、迎来送往等各方面;

2、宴请各种参观考察团:如红色旅游参观团、扶贫赈灾考察团、党建与三个代表先进经验讲师团、开发区学习考察团、投资环境考察团、外资港商台商观光团、社保医疗三农集体土地流转学习参观团、对口地区互访团、国企改革考察团、旅游项目开发考察团等等等等,名目繁多,可任意创造;

3、招商引资:对有投资意向来本地的国内国外投资者和客户,这是地方政府头等大事;

4、政府公关:例如某政府重大项目需要落实银行贷款;某开发区“三通一平”需要电老虎、油老虎、煤老虎、路老虎鼎力相助通路通电通汽通话;某大老板承诺到某地投资大项目;某先进地区的产业要转移到本地;政府领导就会亲自出面笑脸相迎设宴款待各色人等。

第二,官府酒一般都选用各官府辖地自产名酒,绝对不用异地酒,这是铁的规律。四川人用洋河大曲那就是笑话、东北人舍北大荒高梁改喝山西汾酒是东北人丢分、湖南人用北京二锅头不用酒鬼湘泉招待是湖南人的耻辱,以此类推。

第三,官府酒都是高度数烈酒,官宴场合,红酒黄酒啤酒等低度酒都是点缀,如果只拿这类酒宴客,就是严重怠慢或轻视领导或来宾。

记得一次与新疆某来沪处长同桌,他看着杯里的红葡萄酒,自言自语:“妈的,漱口水也拿上来了!”

还有一次在宁波某开发区,主人以陈酿黄酒招待东北大款,几个东北人明显面露不快,当场掏出一大叠红票子招呼服务员:“小姐!拿几瓶茅台!”弄得主人极为尴尬。

换言之,主人敬酒,客人不能不喝,除非苦苦哀求装孙子兄弟我滴酒不沾,否则就是你轻视或怠慢主人,引起举座不欢。这种场景,我经历过多次,在拙文《从上海人的喝酒习惯谈起》有过详尽描述。

“舍命陪君子”这句话似乎只有在酒席场合才会频频使用。

第四,官府酒宴,通常都有酒量惊人的一位或数位本地美女公务员甚至地方电视台美女主播作为全场劝酒明星主角,这是官府酒不可或缺的重头戏,少了美女,官府酒宴有可能演变为竹篮打水或肉包子打狗之类的一场空欢喜。

我前面说过,官场酒宴上的烈性酒,对出席者而言,其作用就是兴奋剂、催情剂、发散剂。

宴席上一旦美女发飙,举杯与莅临领导、老板、各种电老虎、路老虎们频频干杯,那些平时矜持的、不苟言笑的官员老板,这时就可以借酒发挥,趁机举止轻佻眼神色迷迷黄段子满口,所有的官场商场假正经顿时一扫而空。

记得一次在江西出席某市政府摆的官宴,几位美女百媚千娇雄赳赳气昂昂地跑来向客人敬酒。

那里的方言把喝酒叫tuo酒,简称tuo。

主人强调解释了喝酒叫tuo酒的颇带暧昧色彩的双关词义。

于是乎,美女与老板和领导来宾,一个个双目深情对视,高举满杯白酒大喊:“你脱”、“你也脱”、“你先脱”、“咱俩一起脱”、“不脱不算,脱光算数”,于是乎全场起哄,一片脱声。然后一脱而尽,气氛推向高潮,接下来就是醉眼陶然地搂着美女合影。

这些领导老板,换个场合,敢如此肆无忌惮地对美女喊“你先脱”吗?官府酒的催情、兴奋作用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那年到青海,某厅长宴请,作陪的是汉藏通婚的第二代美女,厅长一开口,就把我镇住了:“她是一公斤的酒量!”望着袅袅婷婷的美女,我几乎傻眼,原想上前主动敬酒的念头吓得烟消云散。

由于我是去做课题的,他们对我网开一面,没有让美女硬灌我一公斤白酒,但也喝得昏天黑地,第二天走路还要扶墙,头痛欲裂,连美女长得什么模样都忘得一干二净,但晚上,还得照样喝!

第五,官府酒对地方经济确实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润之先生有句名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

到了改革开放,人们与时俱进地把这句最高指示改为:“革命就是请客吃饭”。

确实,现在的改革也是革命,改革开放少了请客吃饭,经济能高速发展乎?

当年曹操为了留住关云长,“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放到现在,曹孟德会感到无比羞愧————三天才开一宴?雄才大略的奸雄太小家子气了吧!

这些年来,如果地方政府胆敢三日一宴四菜一汤招待投资者、考察团、领导视察,其结果一定是迅速沦为欠发达地区。

因为中国人根深蒂固地认为,主人招待客人的热情与隆重程度,以及酒宴的丰盛程度和宴席美女的靓丽程度,这是主人对客人的最基本的态度问题。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人的古训,换成现代汉语就是“官以酒为天”。主人招待客人的最具体表现,就是酒宴,不喝酒单埋头喝汤吃饭的宴席,我走遍大江南北,似乎一次没遇到过。

地方政府要招商引资,除了构建投资环境设计各种优惠政策以外,就是通过酒宴表达政府的满腔热忱与迫切心情。

酒是兴奋剂,情感粘合剂。杯觥交错之间,文质彬彬的假面具就撕掉了,陌生感消除了,亲情产生了,于是就可以称兄道弟、握手言欢矣,投资项目、银行贷款、上级批文也就一路绿灯了。

很难在全国找到一个完全不靠喝酒设宴,仅凭在政府会议室谈判签约就引进项目推动经济发展的省市区县。

第六,有时,一场官府酒,会产生出乎意料的戏剧性效果。

这是真实的故事。

J省新任M书记上任。

M书记曾任某市老干部局局长,深知老干部里藏龙卧虎,高人辈出,但往往人走茶凉,渐受冷遇,门前车马稀疏,要个小车还要看脸色——老干部们颇有怨气。

上任第三天,M书记就在省政府第一招待所——一通常就是各省的国宾馆宴会厅摆下盛宴,亲自宴请该省曾经位高权重的十几位老干部。

席间,M书记恭谦地敬长辈般地向老干部敬酒,问寒嘘暖,并虚心请教老干部M省的省情。老干部们大为感动,慨叹,前任两位省委书记,除了公事公办的春节团拜,一次没邀请过他们,偶尔在省政府见到,也仅点头侧身而过。

于是,老干部当场面授机宜,J省的事情应该如何如何入手,特别要注意哪些哪些方面云云。

席散,M书记亲自搀扶老干部上车,并每人送了一份礼物。

几天后,省里召开全省各厅局长会议,每个座位前都做了标有厅局长姓名的席卡。

J省作风一向疲疲沓沓,到会的竟然都是各厅局的办公室主任之类的小角色,一把手大都缺席。

由于M书记早已从老干部那里得知情况,胸有成竹,讲话时狠狠一拍会议桌,声色俱厉地说:“J省的干部真是忙得日理万机!忙到连到省委开会的时间都没有了!席卡没一个对得上号的!这种会怎么开?今天不开了!散会!”

下面的干部吓得魂飞魄散,知道大事不好,回去后立即向顶头上司禀报。

第二天继续开会,各厅局的头头全部老老实实地坐在席卡后面,但几乎无一人带笔记本和钢笔。

M书记又是一拍桌子怒斥:“J省的干部个个头脑赛电脑,开会连笔记本都可以不带!”

这两记下马威,狠狠地杀了M省干部威风,从此之后,大小官员老实多了。

在M书记的领导下,J省几年内实现经济翻番,M书记在J省官员和百姓中获得极佳口碑。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物极必反的两面性。

首先是健康问题。

许多地方官员,罹患宴席依赖症、酒精中毒症,三天没有宴会就浑身难受。我有个朋友官拜处级,真的变成夜夜宴会、天天浴场,开会哈欠连天,入夜精神百倍。年纪轻轻口袋里药盒常备从伟哥到救心丸无奇不有,一吞一把。

酒喝太多,脂肪肝、糖尿病、胰腺炎变成官场常见病多发病。我到青海内蒙,竟然遇到在酒席上一面打胰岛素一面大口喝酒吃肉的年轻官员,据他们介绍,那里的干部几乎人人有多种慢性病,许多年轻干部暴卒,都是急性胰腺炎、肝硬化惹的祸。

昨晚在“丝绸之路”大酒店,朋友招待新疆靠阿富汗边境的某塔吉克自治县县委书记,他是到上海的国家干部学院参加培训班的。我奉叨末座作陪。

“丝绸之路”是新疆驻沪办事处的招待所,来沪的新疆少数民族人士几乎都住这里。

这几天我正致力于节食,想清淡一段时间,早晨一个菜包子一杯豆浆一个苹果、中午半个盒饭、晚上2片面包一盘水煮芹菜。

一收到短信,就知道节食计划流产了。

满桌的新疆风味:手抓羊肉、老虎菜、糊辣羊蹄、炒羊肾、羊杂汤、大盘鸡、红军菜、薄皮包子、羊肉抓饭、馕、塞里木湖冷水鱼等等等等。酒是伊利特曲。

在这种场合,装孙子是会被嗤笑的。于是,大开食戒酒戒,开始与几位新疆朋友干杯。

丝绸之路大酒店的维族副总经理亦来间歇作陪——敬一杯就离席,过一会再来。他说,今天晚上他同时要游走于5个宴会,来回转悠应酬。我吓了一跳。

从7点到10点,整整3个小时,还算文明,8个人(3人不喝白酒)干了3瓶伊力特曲。

临散席,已经上了水果,县委书记还意犹未尽,又要了一大盘烤羊肉和每人一碗新疆面条。

真佩服他们的食量酒量。 他们就不怕病魔缠身吗?

我还是要继续执行节食计划的。

其次是腐败问题。

酒能乱性。

在酒席上包括官府酒宴,三杯白酒下肚,人的防御心态就会消除进入欣快状态,可以借酒无话不谈。于是以权谋私、收受贿、婚外恋、场外交易种种勾当都会在酒宴上通过干杯彼此默契心领神会,于是就频频出现贪官们前赴后继、一个倒下,千万个站起来的官场奇观。

唉!官府酒,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尽管宋代始终处在激烈的民族矛盾中,但北宋初期,励精图治,政权稳定,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南宋政权也有一段稳定期,经济也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宋朝的酿酒工业,是在唐朝普及和发展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发展。一方面,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得汴京和临安等大都市空前的繁荣起来,人们对酒的消费,需求量大增。另一方面,粮食的丰足,酿酒业技术的成熟,使酒类品种增多,酒的质量提高,酒业的生产范围扩大。宋代的酿酒业,上至宫廷,下至村寨,酿酒作坊,星罗棋布。分布之广,数量之众,都是空前的。

黄酒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酒种。宋朝的黄酒酿造,不但有丰富的实践,而且有系统的理论。我国现代的黄酒酿造,继承和发展了宋朝的理论和传统。在我国古代酿酒著作中,最系统最完整,最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酿酒著作是北宋末期成书的《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的作者,是北宋时期浙江吴兴人朱肱。该书的成书年代没有准确记载。在朱肱之后,李保曾经作《续北山酒经》。李保在《续北山酒经》中写道:朱肱先生壮年勇退,著书酿酒,侨居西湖而老焉。《续北山酒经》写于1117年,所以《北山酒经》当在此之前。北山即杭州西湖旁的北山,说明此书的材料取自于当时浙江杭州一带。由于当时朝廷对酿酒极为重视,浙江一带正是我国黄酒酿造的主要产地,酿酒作坊比比皆是。兴旺发达的酿酒业,使《北山酒经》成为当时实践的总结和理论的概括。

至今浙江一带也是我国黄酒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地区,与宋朝时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北山酒经》***分三卷,上卷为“经”,总结了历代酿酒的重要理论,对全书酿酒、制曲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中卷论述制曲技术,收集了十几种酒曲的配方和制法。下卷论述酿酒技术。《北山酒经》对我国黄酒酿造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北宋初年实行禁酒的政策,不许私人酿酒。私自制曲5斤即应判处死刑。以后放宽到私自制曲15斤判极刑。随着经济的恢复,生产的发展,对酒的政策越来越放宽。

不论北宋还是南宋,酒税都是政府重要的财源。为了收到足够的酒税,宋朝时对酒的生产和销售管理还是很严格的。

北宋的酒政主要有三种形式:酒的专卖、曲的专卖和税酒。即对不同的地方,分别实行三种不同的政策:三京地区实行酒曲专卖;州城内则实行酒的专卖;县以下的地方或实行纳税,或实行酒的专卖。这种区别对待的政策,考虑到地方的特点,有利于国家获取更大的酒利。

酒的专卖,其做法是酒坊归官府所有,生产资料、生产费用、生产原料由官府解决,酒户从官府租来酒坊组织生产,酿成的酒由官府包销。酒价自然由官府定。当时的开封,有两种类型的酒店负责推销官酒。一种叫正店,一种叫脚店。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还有酒楼,是官府开办的饮酒吃饭的地方。酒库是官府酒的批发场所,还有被称为“拍户”、“泊户”的零售店。 酒曲是酿造黄酒必须的糖化剂和发酵酒母。酒曲比较稳定。可以长期存放,所以实行酒曲专卖,官府也能有效地控制酒的税收。酒曲的专卖主要在三京(开封、洛阳、商丘)。榷曲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官定曲价、划定范围、限额发销等。

北宋时期,官府对酿酒的管理,对酒税的控制,工作很细,在某些方面比现在管得都严。

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即位,他实行投降妥协政策,害怕英勇抗金的群众和将领,节节败退,最后迁都杭州,建立南宋政权。军费的筹措是头等大事。南宋政权一开始,就是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经费紧张,酒税是重要的财政来源。据《宋史·食货志》记载:“渡江后,屈于养兵,随时增课,名目杂出。”

南宋的酒政是多样化的,酒的专卖仍是城市的主要形式。

为了有效地控制酒税,官府采取从用米酿酒开始计征酒税。民众自带米到官府酿酒,但必须交纳酿造费,另外还需要缴纳头子钱(附加税)。这种方法,官府无须采购原料,也不必承担酒的销售,只需要出面管理一下,就坐收酒利。酿造场在官府规定的场所,便于集中管理,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官府按所用之米计收酒税,也预防了逃税。

南宋也实行酒类专卖的政策,集中体现在酒库的设立及运营。酒库,是官府控制下酿造酒和批发酒的市场,是官府酒课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谁掌握了酒库,谁就掌握了酒的丰厚利润。在南宋,对酒库管理权的争夺便成为焦点。

南宋酒库名目繁多,隶属关系复杂。有归属中央政权的酒库,有军队的酒库,还有地方上的酒库。

军队所属的酒库,是为军队筹资而设立的,所以就有“瞻军库”“犒军库”“缴赏库”等名称。当南宋政权基本稳定下来以后,政府机构逐渐把归属军队的酒库,收归为政府所属。

宋朝为了促进酒的销售,曾经组织所属酒库,进行声势浩大的酒类评比和宣传促销活动。这种活动类似近几年召开的糖酒大会。

南宋的酒价与北宋相比,有几个特点:涨价频繁、涨幅大,各地自主定价。南宋的酒价比北宋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