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老子杀儿子不犯法吗?具体解释一下。

的确,在古代,父杀子是无罪的,无论理由是什么,这是礼法,也是传统。

为什么在中国古代,一个父亲杀了一个儿子,居然可以说他不判罪呢?可以不计较他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瞿同祖先生曾经提出来一点很重要、也广为世人接受的东西,就是中国的整个法律系统,是经历过一个儒家化的过程,一开始儒家并不是中国法律的一个主流,法律思想或者法律意识形态背后的主流。可能是到了汉朝的时候,法律还有很多是一些法家的人物来代表书写,可是后来慢慢的儒家成为了治国主流之后,整个法律也就儒家化了,就出现了父杀子无罪的情况。

那么到底儒家怎么样把法律儒家化呢?我们一开始要讲,其实儒家一开始并不是以讲法为著称,而是讲什么?礼。这个礼是什么呢?礼是维持社会差异的工具,也就是说儒家是承认这个社会上面每一个人的身份、地位、阶级都是不一样的,那这个不一样怎么办呢?要维护它,不是要抹平它,反而是要维护它。所以礼的内容有多寡丰陋繁简以及仪式上的种种差异,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也就是说藉着礼的不同内容显示出人的特殊名贵,加重贵贱、尊卑、长幼之分,所以“礼”它的正确涵义是什么呢?就是异,差异的异。

好了,那么再来看看,法又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法家并不否认礼,也不反对礼,也不反对各种的社会身份、地位的分别,法家的特点在哪儿呢?法家的特点是注重法律政治秩序的维持,认为国之所以治,端在赏罚,一以劝善,一以止奸,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什么行为应赏?什么行为应罚?完全是客观的绝对标准,不会因人而异,必须有同一的法律,也就是说在法家的角度看来,也许爸爸杀了儿子,就还是一个死罪了,不管是谁杀谁。所以法家认为,一切的人在法律面前均须平等,不能够有差别心,不能够有个别的待遇。

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看来,似乎是非常正确的,可是,我们要注意一点,就是儒、法之间的关系,后来是很错综复杂的。法家看起来跟儒家完全相反,否认社会可以籍德化的力量维持,更不相信一两人的力量足以转移社会风气,这是儒家讲嘛,一个君子治国的话,他本人有德性,下面的人也都跟随他嘛。那么所以反对这种想法,而主张还是要讲什么呢?还是应该要讲法才好。

可是,礼与法都是行为规范,都是社会约束,自从儒家掌握社会主流之后,慢慢地慢慢地这个“法”包括成文法、法典的编撰,也都靠向了儒家的意识形态了。也就是说,本来法家讲法是希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在儒家的主导下面,法律还是需要的,因为你真的要治理国家,光讲礼、讲德是不行的,但是这个法就要受到礼德的约束,就出现了:父杀子而父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