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北约轰炸中牺牲的记者邵云环,今丈夫未娶,儿子继承遗志
1999年5月8日晚11点,贝尔格莱德市,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随着一阵轰鸣,数架战机呼啸而过。
突然间,三枚导弹落下,连续爆破三声。
“轰”!
南斯拉夫大使馆办公楼顷刻间倒塌,激起灰尘朦胧一片,直呛心肺,到处都是呼喊声,场面混乱。弥留之间,她便永远离开了我们!
1951年6月19日,邵云环出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一声啼哭,邵父大喜。就这样,在众人的欣喜与忙乱中,她开始了自己早已注定不平凡的一生。
在贫苦的五十年代,邵云环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他们家境一般,却也可以温饱。夫妻二人对女儿的教育事业非常看重,从小便教她识文断字,这便算是启蒙了。
七岁那年,邵云环进入佳木斯纺织厂子弟小学上学,主要学习国文、算数、绘画等课程。
据老师后来回忆,在同龄人贪玩的年纪,她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力,对文学课程有着深厚的兴趣,时常会来问问题,或者读一些学校里的老式儿童绘本。
老师还说,邵云环为人十分善良。当时有一个同学家境非常贫寒,没有一双可穿的鞋子。邵云环小小年纪,毅然从家里拿来一双自己的鞋子送给她。
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家家户户贫苦不堪,她的善良犹如寒夜的暖灯,雪中送炭之情远胜于一切锦上添花。
时间一转眼来到1968年,只上了四个月高中的邵云环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作为青年人上山下乡,劳苦锻炼。她不曾犹豫半分,直接报名去了条件最差、气候最冷的大兴安岭加格达奇。
加格达奇属于高寒地区,常年冰雪覆盖,冬季气温最低可达零下四、五十度,条件异常艰苦。
然而大兴安岭的寒风挡不住少年青春翻腾的热血,年仅高中的邵云环背着自己简陋的行李驻扎在加格达奇,她凭借坚毅的奋斗精神锻炼着自己吃苦耐劳的意志。
当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时,新华通讯社毫不犹豫将其纳入麾下。
该组主要负责对东欧各个国家的调研、参考、报道等,组内每个人都要负责选报、翻译、编稿等工作,难度系数比较大。
在这其中,邵云环主要负责对南斯拉夫的跟进和报道。
由于南斯拉夫的国情较为特殊,选报难度极大,加之她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每一项工作都力求完美,所以同事们总能看到邵云环坐在桌边忙碌的身影。
风吹过窗外的树叶,挥出残影,桌子上的报纸一沓又一沓整齐的摆着,旁边是台式电脑传来的最新外文报道,邵云环日复一日坐在窗边,进行选报、翻译等工作。
古往今来,上天总会眷恋一些努力而又顽强的生命。经过新华社几年的沉淀,邵云环已经完全可堪重任,新华社领导将其派往一线。
当年,苏联解体,给世界 社会 主义国家带来沉重一击,南斯拉夫多党制的局势变得风云诡谲。围绕着分裂和统一的矛盾,国际多方势力都在此横插一脚。
1991年3月,克罗地亚战争爆发,南斯拉夫的分裂势力进一步升级,多民族矛盾一触即发,原本的国家内部矛盾也逐渐转变为种族战争,直至不可调解。
就在南斯拉夫国内乱如一锅粥的时候,趁苏联无暇顾及,北约介入其内战。他们不顾国际公约,选择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人作为傀儡,对其进行扶持,以占领全国。
于是,南斯拉夫国内两大势力,阿尔巴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打得不可开交,内乱愈演愈烈。整个国家民众苦不堪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邵云环明知刀剑无眼,却还是秉持着新闻人的职业操守,将生死置之度外,多次前往前南进行调研,用最真实的笔触记录下她所能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并及时发回总社。
三年后,由于战事吃紧,为了保障人员生命安全,从事南斯拉夫和巴尔干问题研究的邵云环被总社调回中国,担任东欧组编辑部副主任。
国内非常安全,她不用每天穿梭在战区和新闻部,也不用深入战地去调研南斯拉夫战事的进展。此时的她,工作稳定,事业有成,家庭美满。
然而作为一个资深的新闻报道者,看着外部传来的南斯拉夫战事外文报道,每天在不知真假的新闻中进行筛选和翻译,这让她感到不安。
全世界对南斯拉夫战事的报道不尽相同,媒体的偏向性让新闻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感,千差万别的信息中不乏一些具有政治导向的抹黑和曲解。
所以在回国后不久,邵云环不顾周围人的劝阻,毅然申请前往南斯拉夫一线进行新闻报道。
然而在当时,自己决定前往战区进行报道的人少之又少,我们对战事的掌握一般都是通过别国报道而来。
考虑安全问题,申请报告提交上去,领导并未批复。他亲自找到邵云环,并告诉她目前南斯拉夫战事的严峻性,让她待在国内,生命安全永远都必须要放在第一位。
然而邵云环主意已定,她多次提交申请,视死如归。
1999年3月,邵云环前往南斯拉夫前线,在炮火纷飞的战争中为国内采访第一手资料,并传回总社。
北京的三月还有一丝冷意,风轻轻吹过,柳条开始吐绿,显然是万物复苏的迹象。机场轰鸣声一阵一阵,看着前来送别的友人,邵云环一一拥抱作别。
这让人不禁深思,经历了战争摧残的国家变得面目全非,是否还能再一次站起来呢?凤凰涅槃的灰烬中,到底还有没有未燃尽的火花?
一下飞机,她就已经在构思怎样展开工作。相比于每天在办公室整理和翻译手稿,她更加喜欢站在真实的土地上对现场进行报道,并自己整理手稿传回国内。
我们想要知道的真相,我们可以不靠别人,自己挖掘!
来到南斯拉夫的第八天,邵云环约到了南联盟副总理进行访谈。
头顶战机不时飞过,刚一出门就遇到不远处炸弹落下,顷刻间灰尘一片,看不清方向。面临着这样的生命威胁,有些人已经开始退缩。
然而邵云环早已见识到北约对南斯拉夫的轰炸,她心里想,轰炸每天都有,自己小心一些就是。
但是跟副总理约到的采访机会绝不能放过,这次采访成功,会对南联盟目前的处境和北约态度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认知。
所以她不顾安危,冒着被炮弹袭击的危险及时赶到了南联盟政府大厦。当她看着这幢宏伟的建筑时,心有余悸,在平复心情后抬脚迈了进去。
南联盟副总理为人谦和,在看到她架起采访机器的时候,开玩笑说:“邵女士,不知道我们坐在这里采访,会不会有一颗炸弹落下来”。
这一语出,她原本的担忧和紧张一扫而空,气氛活跃起来,取而代之的是镇静自若和有条不紊。
这一次的采访对南联盟政府的态度进行了官方表达,这权威的一手资料传到世界各国媒体上,属于独家报道,让人不禁对中国新闻有了一些期待。
此时的南斯拉夫战争维持时日已久,当围绕科索沃的谈判失败以后,北约失去耐力,和塞尔维亚人撕破脸皮,并开始动用战机对南斯拉夫进行多番空袭。
北约眼见南斯拉夫受不到已解体的苏联的保护,便有对 社会 主义国家杀鸡儆猴的想法,对其攻势极为猛烈。
他们从地中海的军舰上发射巡航导弹,主要对南斯拉夫的军事力量进行打压,相比于之前的战争有过之而无不及。
北约对南斯拉夫军事基地的轰炸引起了南斯拉夫国内军队的强烈反击,他们多次组织力量将其战机击落,视死如归的军人们让整个国家有一种强弩之末的感觉。
然而北约势力过于强大,眼见军事摧毁不足,便开始对南斯拉夫国内民用设施、房屋、工业设施等进行轮番轰炸,无数百姓都流离失所,死于这场政治阴谋。
他们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将南斯拉夫整个国家百姓的存亡置之度外,以他们的血肉之躯来换取对南斯拉夫军队的心理摧毁,这是彻头彻尾的人道主义灾难。
任谁也想不到,二战过去多年,在南斯拉夫焦黄的土地上,北约会做出如此极端又灭绝人性的行为。
看着倒在血泊中的无数百姓,为了让炮弹下的灵魂得到安息,战地一线的邵云环将这一切的真实素材全部记录了下来,并宣告给全世界。
作为南斯拉夫战地最真实的影像,她有力地驳斥了北约的弥天大谎,为全世界的人们带来了真相。
南斯拉夫在北约夜以继日的轰炸下已经完全失去了往日的模样,满目疮痍中没有一寸完整的土地,可他们也从未投降。这个民族像极了当年的华夏,山河破碎,却仍然不缺前仆后继的爱国儿女。
邵云环说过,她不惧死,只是没想到报复者来得那么快。北约记住了她的名字,查到了她的资料,并将死亡带到了她的上方。
1999年5月7日晚上8点,贝尔格莱德上空传来令人惊恐的防空警报。
晚上11点45分,外面漆黑的夜空中传来轰鸣声一片,炸弹落下,在所有人惊恐的眼神中,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办公楼轰然倒塌。
一瞬间,玻璃炸碎,天花板掉落下来,资料撕裂成碎片,灰尘弥漫了四周,惊慌声阵阵而起,到处都是捂着脑袋寻找逃生之所的人。
暗夜仿若深渊,一眼吞噬人心,看不到底,一颗流星闪耀而过,朝向东方,消逝不见。
经过一夜的救援和搜查,北京时间早上五点,邵云环同志在其个人宿舍被找到,满目鲜血,面容祥和,身体却早已冰冷。旁边不远处,是沾满灰尘的南斯拉夫战地报告手稿。
邵云环同志,于1999年5月7日晚逝世,年仅48岁。
在贝尔格莱德回北京的专机上,邵云环的儿子曹磊抱着一个骨灰盒,骨灰盒上方覆盖着一块红色的绒布,周围轰隆隆的,他沉静的却不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
舱门打开,热气扑面而来,六月的北京甚是闷热,让人不免心中烦躁。曹磊抱着手中的盒子,一步一步走下阶梯,周遭人满为患。
他回国了,却又好像把什么永远留在了国外。
其丈夫曹荣飞得知消息后,悲痛不已。他将妻子的遗物整理好,一个独居,多年后,亦再未续弦。
曹磊从那日回国便立志,这一生要完成母亲的遗愿,追随着母亲的步伐,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他选择了塞尔维亚文专业,并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