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是怎么发展法西斯的?

1、千秋帝国——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

说到希特勒,不能不说一个历史名词:德意志第三帝国(Das Dritte Reich)。1933年1月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7月他宣布“纳粹主义革命”已经完成,结束魏玛***和国,建立“第三帝国”。(1939年7月,希特勒以元首的身份宣布改称“千秋帝国”、“大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帝国的势力范围包括德国本土,被它直接吞并的国家与地区,军事占领的国家与地区以及若干仆从国。它夺取了欧洲中心地区,它所控制和侵犯的地域在东方推进至高加索与接近莫斯科,南方越过地中海染指北非,西方到达大西洋和比利牛斯山,北方直至巴伦支海。它的战线东西长2000多公里,南北超过3000公里。)第三帝国的名称沿德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和第二帝国(1871年普法战争获胜后建立)而来。前两个帝国是结束分裂状态、击败外国入侵的统一民族国家,而希特勒自诩将与弗里德里希大帝(Friedrich Welhelm I)、俾斯麦(Otto von Bismark)、兴登堡(Paul von Hindenberg)一样,发展和继续德国的荣誉。

为什么在当时当地,“第三帝国”这个名称能引起如此广泛的***鸣和支持?是因为屈辱,以及屈辱后的发愤。翻开1919年6月23日的世界历史,著名的《凡尔赛和约》最后签字,作为一战的战败国,为了不使德国这个名字永久地从世界版图上抹去,德国被迫接受了无比苛刻的条款。军事方面:条约只允许德国保留一支象征性的军队,不但对人数、武器作了严格限制,还废除了德国的军事传统和参谋机构。地理和物质资源方面:没收了德国所有的殖民地,并迫使德国割让13%的领土以及居住在这些领土上的600万国民。经济方面:废除了德国几乎所有的海外贸易,煤炭主要产地萨尔州被交给法国开采那里的矿藏,而德国15年内不得染指;此外还有巨额的战争赔款。政治方面,废除了德国的君主政体,威廉二世被迫逊位,流亡荷兰。《凡尔赛和约》,不仅使兴登堡等容克贵族叫嚷:“宁可体面地死去,也不接受一个耻辱的和平!”,也使千千万万个沉醉于国家统一、民族强盛的美梦中的普通德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他们感到德国将从一个骄傲的民族沦落为一个三流的国家。震惊之后是愤怒,德国民众抗议和约、抵触魏玛***和国的风潮席卷国内,深深的耻辱带来民族主义的空前高涨,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带领他们,对《凡尔赛和约》响亮说“不”,更希冀德意志以前的光荣重现眼前。

因此,敢于高呼“Deutschland über alles(德意志高于一切)!”口号的希特勒得到了无数狂热的崇拜和支持,他提出“第三帝国”理念固然代表了希特勒的野心和法西斯主义的扩张企图,但是也充斥着德国人对德意志民族重新崛起的渴望,因此赢得了国内各阶层广泛的支持。

2、铁血崇拜——法西斯主义产生的精神根源

近代德国是在普鲁士容克贵族领导下,通过霍亨索伦王朝“铁血政策”(注:俾斯麦)的领导,在军事上击败法国拿破仑三世,从而实现统一,并且逐渐强盛起来的,因此,它具有根深蒂固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容克资产阶级造就了威廉一世、威廉二世、“铁血宰相”俾斯麦、无畏的战士兴登堡等“民族领袖”和民族偶像,也造就了它的军官阶层、官僚政客、垄断集团和知识分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阶层,在德意志民族和德意志的疆土之中培植了鲜明而特殊的所谓“普鲁士精神”。在欧洲,没有哪个国家象德国那样崇尚武力,崇拜权威,普鲁士精神在德国统一的巨大光环下笼罩了整个德国。简言之,普鲁士精神就是对军国主义和战争的崇尚,对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轻蔑,对领袖权威和个人强权的崇拜,对强权政治和扩张主义的信奉,对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的迷恋,对严酷的生存的拼搏态度和对严格纪律的绝对遵守。这利刃与炮火一般的民族精神,孕育并激发了纳粹主义。

3、绝处求生——法西斯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

如果说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君主政体和普鲁士精神是击打弱不禁风的魏玛***和国的飓风,那么1929年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则是希特勒“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东风。

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经济迅猛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已经成为世界上“两个最先进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之一,它的工业总产量占世界的15.7%,超过了英国和法国。而一战的失败,使德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许多人一夜之间沦为贫困者,社会矛盾异常激化。1929年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开端,很快横扫世界。德国的生产和贸易急速萎缩,外债紧逼,外国投资和贷款几乎中止,国民收入平均下降40%,大量企业破产,失业率达到30.8%,600多万工人失去工作,德国马克对美元的比率由1914年的4.2:1急剧贬值为4200,000,000,000:1,剧烈的通货膨胀让无数缺乏必要温饱的德国家庭挣扎在生死之间,儿童饿死街头,大人沦为乞丐。空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基础薄弱的魏玛***和体制土崩瓦解。纳粹及时地抓住了德国人民要求改变现状的迫切心理,展开强大的煽动性宣传。再加上纳粹擅长的演说、游行、冲锋队的街头暴力等等包装,使纳粹党的纲领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极度吸引希望“绝处求生”的德国民众,特别是青年人。在1930年9月的议会选举中,纳粹党所得选票从1928年的81万票猛增至640万票,国会席位从12席猛增至107席,成为国会第二大党。党员人数达到38万人,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首次成为德国政界的一股巨大势力。

4、德国使命——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哲学根源

作为优秀哲学家辈出的富有思辨色彩的民族,纳粹思想在德国的发源是具有坚实哲学基础的。对希特勒纳粹思想产生启蒙、影响的哲人有:

A 19世纪初期的哲学家费希特。1807年,当普鲁士战败给法国时,他发表了《致德意志民族演说集》,宣称拉丁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是腐朽的,只有日尔曼人才能开创新的纪元,日尔曼民族将由为数不多的社会精英来领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重新关注了费希特的观点,成立了“费希特协会”,宣称德意志的日子就在战争中临近。

B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的国家理论和“德意志使命”思想。黑格尔认为国家就是一切,国家对个人而言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传统的道德观念都不能影响具有绝对权力的国家以及领导国家的英雄。黑格尔认为,德国的使命就是振兴世界,而战争犹如巨浪,涤荡因和平而产生的腐朽和污秽。对国家与战争的极度美化,以及“德意志使命”的思想,自此深深植根于德国人心中。

C 海因里希?6?1冯?6?1特来切克(Heinrich von Treitschke)。这位历史哲学家在其著作《19世纪德意志史》中大肆故水军国主义思想和铁血道路,认为强者压服弱者是无可争议的生存竞争规律,德国的生存必须建立在对其他民族的征服和压制的基础上。

D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这是纳粹官方承认的纳粹世界观创始人,也是世人公认的纳粹精神先驱。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一书中大力宣扬“权力意志”,赞美战争,宣告主宰种族的超人的来临。它认为战争能使一切事业变得神圣,预言未来的社会精英将统治世界,超人将由此产生。尼采的思想在希特勒心中引起了深深的***鸣,后者曾多次直接援引尼采的原话,认为自己正是尼采预言的“超人”,肩负着拯救德国和世界的重任。

5、决裂西方——法西斯主义产生的文化根源

德国由于长期分裂,文字和语言的不统一使德国文化一直落后于法兰西文化,德国人的国家意识极为淡漠。18世纪以降,启蒙运动、狂飙突进运动和古典主义运动唤醒了德意志文化的自我。而拿破仑的入侵又使知识界的民族解放意识急剧生长,一股与西方(英国、法国等)决裂的文化潮流逐渐汹涌。西方民主国家的知识阶层被称作“社会的良心”,因为他们往往监督和批判政府,维护着社会的公正。相反,德国的学者却有着维护和巩固政府治权的传统。早在1914年,德国知识界就以宣扬“责任、秩序、公正”的所谓“1914年理念”(Die Ideen Von 1914)来替代代表西方民主思想的“1789理念”(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并且希望用战火来涤除“非德意志因素”,使德国不受西方文明的污染,从而走向德意志的伟大复兴。知识界的保守倾向代表着德国的当时的时代精神。

到魏玛时期,德国思想界和文化界人士无不对“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痛心疾首。他们相信任何新地社会制度相对魏玛***和国而言都是进步,他们希望出现一个“救星”,把德国人从眼前地困顿引入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个时期出现的几本右倾思想论著极大地左右和煽动了苦难的德国人。

在极右文化思潮的鼓吹下,一时间,民族主义思潮和各类民族主义团体在莱茵河两岸风起云涌,许多人吼叫:德国需要建立一个极权国家,只要它为民族利益服务就是合理的和有益的,哪怕它运用最野蛮的手段。极右的思想和文化,为希特勒和纳粹*走上德国的政治舞台打开了一条迥异于西方民主政体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