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泽观察?平台经济40评之十五」杨明:如何看待社会治理的平台化?

中新经纬6月21日电 题:如何看待 社会 治理的平台化?

作者 杨明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导语:当今 社会 的运行越来越呈现出数据驱动和算法治理的特性, 社会 治理的平台化提升了人们行为的便宜性,但也增强了对行为的约束与控制。因此,通过平台的 社会 治理如何实现“规制”与“创新”的有效交换,是法律制度因应技术进步的基本价值导向。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运行遭受巨大的破坏性影响。在困境的重压之下,世界主要国家开始积极寻找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经过十多年的 探索 和实践,数字经济成为了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动力。如今回头来看,人类 社会 如此迅速地完成了数字化转型,恐怕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预料到的。

不仅如此,伴随着生产和交易的转型, 社会 治理结构和人民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地、不断深入地数字化, 社会 整体以超乎寻常的速度迈向网络一体化,多元***治的观念不断勃兴。数字化转型之所以推进迅速,根本原因固然是数字技术(物理层)的发展,但我们更应当从 社会 结构变迁(应用层)的维度来看待问题。具言之,数字化转型是对 社会 关系形态去中心化发展的概括,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转型使得扁平化结构的 社会 治理成为可能,相应地也就产生了制度配置的内在需求,从而与新型治理结构相匹配。

公***物品的供给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包括居住、交通、教育、医疗、通信、物流、金融、商业、能源与水供给、垃圾与污水处理、治安、消防技术等,纷繁复杂、所涉甚广。传统上,为了履行如此之多的公***职能,政府不得不构筑一个庞大的系统,并设计有效的信息机制、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来保障该系统的运行,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调度与适配。由于“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 社会 ”这两对关系长久以来都呈现为中心化的纵向结构,因而为了保障复杂系统的有效运转,治理者(政府)就必须对其组织结构进行精细的设计,使得系统内各个环节或组织体的内部及彼此间能够协调运行。

所以, 社会 治理系统的复杂程度是显而易见的,相应地,体系运行成本也是非常巨大的。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张与 社会 结构的变化,政府为了应对系统内的增长问题,必须不断地为系统“打补丁”或“升级”,因而成本支出也在不断地增加。所谓 社会 治理的展开,本质上即是解决或控制有限系统中的增长问题,是以我们可将人类 社会 的发展历程概括为前述之因应关系循环往复的过程,当增长控制变得越来越困难时,中心化的纵向结构如何维持有效运行,成为政府必须予以回应的巨大挑战。

传统架构的 社会 治理体系,是以“国家权力是保护个人权利的最有效的工具”为构筑基础的,具体呈现出如下特征:功能主导、高度专业化、决策权力分散、科层式传递、有限的横向联系。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这一构筑基础产生了极大影响,由于信息成本显著下降, 社会 各单元(无论人、领域抑或公***事务)之间的联通性不断加强,因而导致公***职能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简言之,即是私人领域与公***领域之间界限的模糊化,这使得科层式、功能导向的治理结构越来越丧失效率优势。

数字技术创新所引发的 社会 资源重新分配,是以往任何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 社会 变革所无法比拟的,因而从 社会 结构变迁与制度体系配置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来看,数字时代的 社会 治理与建立在传统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治理机制必然大相径庭。信息收集、传输、存储和处理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快速普及,促使 社会 事务决策的量化程度、敏捷度及精确度均大幅提升,同时,也打破了参与决策的主体限制或者说“门槛”。大规模的数据收集、处理以及基于大数据的决策要求,必然需要具备消除信息壁垒的有效手段,而这在传统 社会 的垂直化治理架构之下是难以实现的。凭借日新月异的数字化工具,人们得以实现行为选择的数据驱动,并逐渐演进为 社会 秩序的数据驱动。

数字化转型意味着物理意义上的 社会 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这有利于 社会 治理架构的去中心化和扁平化的发展。数据的集中使得上文提及的诸多公***事务能够集成到一个平台上来,从而使得不同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决策、***同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此即所谓 社会 治理的平台化。受此影响,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界分发生变化,国家与公民之间的 社会 契约被重塑为互联平台上的智能合作关系。

平台化的 社会 治理有助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因而能够促进创造性协作,同时,这种协作又可以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智能程度,从而不断提升 社会 治理效率。可以看到,传统的治理架构是以结构为控制手段,平台化则是用技术来取代结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广泛应用,数据优势平台将成长为控制力极强的公***组织。由此,“平台即市场”的网络经济机制进一步演进为“平台即 社会 ”的组织机制,平台的 社会 化表明不同利益主体对公***职能的诉求均能通过该组织形态实现,而高度联通的、具有极强协同能力的 社会 亦展现出平台化的运行方式。概言之,即平台的 社会 化、 社会 的平台化。

除了经济机会、 社会 形态等方面之外,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 社会 治理还涉及几个新的维度,例如信息基础设施对 社会 整体福利的影响、 社会 单元间的相互作用(互联互通)。因此,通过平台的 社会 治理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公***职能履行(只不过是以平台为媒介、利用大数据来决策和执行),还包括了对平台自身的治理。就前者而言,平台化所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而带来的效率提升是显而易见的,数字技术的运用使得 社会 治理的透明度、可预期性和量化程度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地优化,并不断催生出新的公***服务(例如移动支付、***享出行、流量掌控等),最终 社会 成员(无论是市场中的竞争主体、抑或日常生活中的市民主体)的行为模式和选择发生变化,甚至可以说是被型塑。

平台作为数据聚集的空间,无论是通过数据集成视图、抑或 历史 大数据回归模型,均能增强决策者的能力,已有大量研究对数字化赋能所带来的效率提升进行了描述。但是,大数据在为 社会 治理提供增益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数据驱动和算法治理可能有意掩盖的偏差或异化,这主要是指与伦理有关的主题,诸如知情同意、隐私、所有权、知识论、大数据鸿沟(big data pide)。由于大数据挖掘、分析和利用的两造主体之间往往是一种不对称关系,因而在处理公***事务的过程中,与前述伦理主题相关的价值取向常常被数据强势主体以创新的“名义”给“吞噬”掉了。大数据偏差或异化已经以多种形式体现了出来,其中尤以“创新失灵”“对数字规训的不满”值得我们警惕。

通过平台的 社会 治理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平台的 社会 化和 社会 的平台化”使得人们难以对大数据决策过程产生清晰和稳定的认知,虽然数字技术带来的创新空间可以有无限想象,但技术的正向激励与逆向激励是相伴而生的, 社会 的有序发展需要在激励创新和约束风险之间实现均衡。一如我们曾经就“专利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与危害”所展开的激烈争论,平台化同样面临着“规制”与“创新”的利益交换,而且二者之间失衡的风险只会更加突出。 社会 学家Ronald Burt对 社会 关系如何影响信息传播、进而影响创新的方向和速度提出了深刻见解,在其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创新失灵与 社会 结构中存在的认知差异有关,通过促进信息自由流动、尽力消除 社会 子系统间的结构重叠点的法律制度安排,是实现创新与规制之间有效交换、推动突破性创新的必由之路。

而在 社会 秩序再造方面,支撑平台治理的算法规则容易让人误解,以为由此形成的秩序是技术规则的自然结果。实际上,就像谷歌的“流感流行趋势预测系统(GFT)”所遭受的批评那样,所谓预测即干预,人为引导完全有可能包装到算法规则之中,因此,所谓 社会 治理的技术秩序,很多时候其实仍然是法律秩序或监管秩序。而且,由于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巨大差距,与传统 社会 治理相比,平台治理更有能力规训、塑造治理对象。为了预防和矫正令人不满的数字规训,应当针对其形成原因,例如公***政策偏差、平台的逆向激励或道德风险等,尽快构建并不断完善数字生态系统的监管规则;具体到操作层面,应对数据施以分类规制,利用算法备案与算法审计机制来扩大司法审查的可能性,在鼓励正向引导的同时约束负面规训的内在动力。

结语:

早在2015年,Boyd Cohen就用“ 科技 公司驱动”到“市政驱动”再到“市民驱动”来描述智慧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社会 治理似乎也可以用相同的逻辑脉络来描绘。数字化转型使得 社会 结构十分复杂,技术创新者一方面贡献了更有效率的治理手段,同时也带来了作为治理对象的更多、更新的棘手问题。由此,单纯的技术秩序或是监管秩序都是不够的,以促进“规制”与“创新”之间的有效交换为目标,法律层面应尽快完成相应之规则体系的建设,从而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承泽观察·平台经济40评之十四胡佳胤:平台跨界竞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承泽观察·平台经济40评之十三朱丽:平台如何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

承泽观察·平台经济40评之十二巫和懋等:互联网公司“垄断”特性如何影响经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