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面临哪些挑战?

1.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平台牵头部门多,导致资源不聚焦

目前,包括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等为代表的多家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分别牵头,主导相关企业(通信公司、汽车企业、互联网企业、研究院所和高校等),成立多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平台,资源分散。

同时,车企及其他关联企业(以雷达、控制芯片为代表的核心零部件企业,以网络通信、高精度地图、云平台、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核心科技公司)多线投入,整个产业链资源投放分散。如此,不仅不能有效整合中国车企资源投入,加强与跨国车企、科技企业的抗衡力度,还容易造成资源重复投入,无序竞争的不良格局。

2.国家相关法规标准难以对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商用提供有效支撑

虽然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自动驾驶测试车辆上路牌照正在实施落地,但还面临以下三方面的法规挑战:

自动驾驶车辆合法上市的法规缺失:包括长安汽车在内的部分车企将在2020年实现自动驾驶L3量产。但是,由于自动驾驶车辆与现行机动车辆在驾驶操作的实现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自动驾驶车辆合法上市销售面临挑战。

其中,因自动驾驶1级、2级(驾驶辅助系统)车辆的控制权仅有很少一部分被系统接管,同时驾驶员需要时刻关注前方,当出现事故时,责任完全由驾驶员承担,所以,自动驾驶1级、2级在销售、使用上没有法律障碍,与常规机动车保持一致。但是,自动驾驶3、4级(部分自动驾驶),驾驶员手可以离开方向盘驾驶,这导致自动驾驶3、4级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是否合法、出现事故责任如何界定等问题,上市销售将面临挑战(例如:依照现行《道路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如果有驾驶员手离开方向盘驾驶情形,属于“其他妨碍安全行车的行为”,是违法驾驶行为,L3、L4、L5上路不符合现行法规)。以国外某品牌为例,在2017年就宣称实现了L3自动驾驶功能,但受制于相关准入机制的不完善,至今未实现商业化销售。

道路设施标准规范不完善,标准贯彻执行也不够:一是国家与地方的道路标识规范不统一,相关规范只有指导性意见,未细化到执行层面,导致道路标识存在多样性(例如:各地道路标识高度、颜色、字体等不一致)。二是现有标准无法满足自动驾驶的需要(例如:现行标准未对移动信息化作明确要求;现行隧道灯光要求无法满足自动驾驶需要;自动驾驶由于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在从匝道与主行驶道合流时,需要比常规道路更长的缓冲区域,而现行的道路设施标准中,缓冲区域的设置距离无法满足自动驾驶的特殊需求)。三是道路设施维护管理标准不完善(例如:道路施工时,各地封闭标志不一致;道路标识牌因遮挡等原因无人看管等)。四是各地方存在未严格按照道路设施相关标准进行实施的问题(例如:在标准规范中要求高速路下道线必须为虚线,但有些道路却画成了实线),不利于自动驾驶的快速普及。

自动驾驶的安全准入标准缺失:自动驾驶车辆缺乏类似传统机动车GB-7258强制标准,无法保障车辆的各方面属性安全可靠,针对自动驾驶车辆的准入标准存在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