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传到中国翻译的人是否改动原文?或者自己杜撰?

一切皆有可能,也皆有实际的例证。

1、一是因为译者的个人理解而造成的错误认识和翻译用语,而后形成习惯影响着后人。二是因为根据汉地的生活习惯、地域特征,对部分佛教规章和用语进行的适应性的改变。三是古代在抄写和转译时的错漏,有的经文翻译不全而失去真实义理,有的经文是脱漏字句而误解义理。这些都属于“改动”。

解决的办法是,历代都会有很多因为整理义理而做的重新翻译。

2、至于杜撰的,也很常见。多是随顺世间需要,或者是为政权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或者是为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或者是因为自我思想舆论的需要而自造。

解决的办法是,史书上和经录上也都有历代的考证去说明和纠正、排除。最早是南北朝时期的道安、朱士行等《经录目》,梁武帝时僧祐编纂《出三藏集记》,都是为了辨别正经、分别疑伪。而后在隋代,有法经编《众经目录》,开始严加区别原经本与别行抄出的经典,将抄经与原经对照后,另行编目。

历代经录大都将疑伪经单项编列。如隋代法经《众经目录》、彦琮《众经目录》,唐代静泰《众经目录》、道宣《大唐内典录》、明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智升《开元释教录》,直至唐中期圆照《贞元释教录》,历代编纂的经录就有十余种。每次经录的编纂,有佛教组织自己进行的,也有政府要求的,还有皇帝的钦定目录。编撰经录除了考订已被著录经典的源流、增录当代新译经典外,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对疑伪经典的甄别。

最后在宋代组织整理《大藏经》,将无异议的分门别类,将有疑问的也都进行收录而称伪经或者疑伪经,此制度延续到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