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面临哪些风险

风险1: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环境变动引发的风险。在现阶段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原材料、人工、水电气等出现普遍性价格上涨,也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面临较大困难。从2007年开始,生产资料成本、管理成本和人工成本上升趋势明显,近两年上涨幅度更是不断增大。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2010年1月至今年6月份,央行12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银行业不得不逐步紧缩放贷,使得企业资金链紧张,面临较大的融资困难,有的已破产倒闭。在融资难度较大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不得不转向民间金融,但是,高额利息以及不规范的经营方式等又会使企业面临更大风险。近期出现的温州风波,就是对上述风险的一个验证。

风险2:过于激进的发展战略引发的风险。民营上市企业不断扩展生产能力和业务范围,做强做大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过于激进、不切实际的发展战略往往蕴含着较大风险,诸如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不足、企业管理不配套、资金紧缺等,都会给企业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导致其陷入困境。

对于拓展经营范围、扩大产能引发的投融资风险,企业必须要有足够的预测,并使其在可控范围之内。防止冲动和盲目扩张,或许是最好的风险防范措施。

风险3: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引发的风险。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民营制造业上市企业近年来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这与整个消费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如此,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加上利益诉求的渠道更加丰富,企业出现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很容易形成广泛影响,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

风险4: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不健全引发的风险。合理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模式,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行、保护股东权益的重要基础。我国90%的民营上市企业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模式为金字塔式股权结构,其弊端近年来愈加明显。

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容易给企业带来风险和危机,也不利于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近几年来,随着上市公司的日益强大,大股东利用对公司的控制权过度追求个人利益而导致公司发生严重损失的情况层出不穷。目前,这一行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非常普遍。2004年,德隆系、托普系、飞天系、鸿仪系等庞大的资本系相继坍塌,旗下上市公司深受其累,这些都是典型的例证。

风险5:应收账款信用缺失引发的风险。近几年,民营上市企业出口业务竞争加剧,也由于国外进口商在中国贷款的困难,使先签单后付款的买卖成为一种必然以提高财务风险为代价的交易方式。这为应收账款的大量积压埋下了伏笔。

风险6:对外担保混乱引发的风险。企业作为担保人为其他企业在获得贷款过程中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现象比较普遍。债权人在对债务人没有百分之百信赖的情形下,需要通过某种方式确保债权的实现,而担保制度正好满足了这种需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担保一方面有利于银行等债权人降低贷款风险,另一方面可使债权人与债务人形成稳定可靠的资金供需关系。但是,在实际运营中,作为担保人的企业也常常会面临一定风险,如果被担保企业到期没有按时还款,一旦进入法律诉讼阶段,将被卷入纠纷。有些企业因此会陷入担保怪圈和旷日持久的诉讼拉锯战,容易导致发生重大经济损失。另外,现在比较常见的是关联企业之间的相互担保,当其中的某一家企业或某些企业发生经营问题和财务危机时,势必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殃及其它企业,导致关联企业整体出现困境。

风险7: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风险。随着法律关系的日益复杂化,企业时刻面临着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被竞争对手侵犯知识产权的风险。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国企业遭遇了许多来自国外的知识产权侵权诉讼,高额的诉讼赔偿金使企业损失惨重。

目前,我国民营上市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主要体现为:(1)出口企业在国外遭遇知识产权诉讼。(2)定牌(指卖方按买方的要求在其出售的商品或包装上标明买方指定的商标和牌号)生产引发的知识产权风险。

风险8:人力资源管理缺失引发的风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人力资源风险是现阶段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风险之一。对于民营上市企业而言,由于受过去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影响,上市后随着规模扩张,特别是开展并购活动后,极易面临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风险。这主要表现为:

(1)企业并购导致人才流失风险。

(2)人才机制不灵活的风险。

(3)高管意外事件造成的风险。

风险9:合同履行违约引发的风险。违约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经常会面临的一种风险,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通过对305家民营上市样本企业2010年年报的分析发现,有48家企业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其中违约风险占比最大,占54.17%。

风险10:研发或创新不足引发的风险。对于民营上市企业来说,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我国许多民营上市企业却并不重视研发投入,纷纷将重点放在短期投资上,一旦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就难免出现问题。这方面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研究项目未经科学论证或论证不充分,导致创新不足或资源浪费;研发人员配备不合理或过程管理不善,导致研发成本过高、舞弊或研发失败;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不足、保护措施不力,导致企业利益受损;研发产品缺乏市场需求,不是“有用创新”,销售十分困难,导致企业遭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