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常怀敬畏之心”

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我国还有位古贤曾这样说过,人活着不能随心所欲,而要心有所惧。他们所言,都是告诫人们,人生在世,应当常存敬畏之心。

所谓敬畏之心,就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怀有这种心理,它能让人懂得自警与自省,它还有助于人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如此,它还具有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形成和谐关系的作用。

可以说,做人常存敬畏之心,在我国也有个优良传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已者”等敬天爱人之说;道家强调,人对自然规律、对人与自然相和谐应怀有强烈的敬畏感。这些学说、主张对当时人和后来者都是大有教益的,它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洗涤着人们的心灵。

扩展资料:

释义:对人对事心里面存着敬仰畏惧的情怀。

读音:[jìng wèi zhī xīn ]

敬畏?[ jìng wèi ]

释义:既敬重又害怕。

造句:

我是靠人们对我的敬畏来统治的。

不要自以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华,远离恶事。

人生于世,无论老少,虽一时一刻不可不存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