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著名变法是什么?发生于哪一世纪?涉及到的主要人物,目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魏国的李悝变法。魏国是在前453年“三家分晋”后形成,而在前403年正式受封为诸侯国的,新政权的巩固要求变法图强。魏文侯正是在此时,起用了战国初的法家代表人物李悝。李悝,约生活于前455至前395年,又名李克,魏国人。他在魏文侯时担任过北地守,后任魏相,在短时期内帮助魏文侯实施变法。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吴起,卫人,与李悝同为卜商(子夏)的学生。先为鲁君供职,因遭猜

忌转到魏国。魏文侯任他为西河守,因善用兵,颇有名声,又受猜忌。大约

在前390年离魏入楚,一年后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内容如下:

一是“明法审令”。公布法律,对各级官府的命令严加审查,实行层层

监督,以保证新法的贯彻执行。二是“实广虚之地”。将旧贵族迁往地广人

稀的边地,变相收回旧贵的土地,以打击旧贵势力。三是“收爵禄”。针对

“大臣太重,封君太众”①的局面,为削弱旧贵族对国王权力的严重威胁,规

定被分封的旧贵经过三代的,就将其子孙的爵禄收回,取消分封。四是“绝

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②坚决裁减无用之官,

减少俸禄开支,节省经费用于练兵。五是“塞私门”,禁止旧贵族以私门招

引食客,以防其结党反对变法。

齐国邹忌的改革。公元前357年齐威王即位,虽然已离田和正式列为齐侯三十年,但是齐国仍处于内优外患的境地。不久,邹忌就“以鼓琴见威王”,用“鼓琴”的节奏来说明“治国家而饵(安定)人民”的道理。王曰:“善”,三个月后就授给他“相印”。

邹忌为相后,对于国君,“请谨毋离前”,“请谨事左右”;对于人民,“请谨自附于万民”;对于臣下,“请谨择君子,毋杂小人其间”,“请谨修法律而督奸吏”,执行了顺从邹忌国君行事,选择“君子”担任官吏而防止“小人”混杂,修订法律而监督清除奸吏的法家政策。

韩国申不害的改革。在秦、齐变法前后,三晋中最弱小的韩国,在韩昭侯、申不害君臣为政

时期,进行了以“术”为特征的政治改革。前354年,韩昭侯任申不害为相,

申不害开始了以“修术行道”为指导思想的改革,强调君子以权术驾御群臣。

具体措施有二:一是改组、整顿官吏队伍,对各级官吏的职权、任务作了明

确规定,以此为标准衡量、选拔人才。二是对官吏加强考核、监督,实行“操

契以责其实”。

秦国的商鞅变法。 战国进入中期,由于列国都急于在兼并战争中占居优势,变法改革运动也被推向高潮。在秦、齐、韩、赵等国相继进行的改革中,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

在春秋战国历史上,秦是个由极弱转向极强的国家,而商鞅则是实现这一转化的关键人物。商鞅约生活于前390—前338年,出身于卫国旧贵族,姓公孙,名鞅,又叫卫鞅。后因在秦变法有功,被封为商君,史称商鞅。他从小“好刑名之学”,后来遍学儒、墨、道、兵、阴阳各派学说。前361年入秦,曾三次求见秦孝公。前两次求见时,他故意大谈儒家的“王道”治国理论,孝公对他所言无兴趣,“时时睡,弗听”;第三、四次他见孝公时才说出自己治理国家的真正主张,“说公以霸道”,引起孝公浓厚的兴趣,君臣投机,“语数日不厌”。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