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执行死刑犯都要在菜市场?
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即使对于看惯杀人行刑场面的洛阳百姓来说,也是如此。
景元四年(263年)的一个夏日,在京师洛阳东面的马市刑场,洛阳百姓牵衣顿足,为他送行。此前,三千太学生曾联名上书,请求以他为师,想借此豁免他的死刑。他们渴望做最后一次努力,希望曹魏权臣大将军司马昭能爱惜名士,刀下留人。
嵇康行刑当天,洛阳城万人空巷。几乎所有的史书都记录下了这个悲壮的时刻:临刑时,嵇康神色坦然,他顾看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要来一架古琴,在众士子的注目下开始拨弄琴弦,弹奏《广陵散》。铮铮的琴声,慷慨的曲调,铺天盖地。曲终之时,他略有遗憾地感叹:“《广陵散》从今要断绝了!”
相传,嵇康曾夜宿洛阳西南的华阳亭,一位神秘过客将这首神曲《广陵散》授予嵇康,并且叮嘱嵇康绝不能传于他人。神曲似乎找到了它真正心仪的主人。
古书上说,嵇康为人“肃肃如松下风”,酒醉时倾倒若“玉山之将崩”。因才华出众,嵇康年少时便成为名闻遐迩的大名士,他虽然官拜中散大夫,却无心政治,而寄情于山水之间。
嵇康(224―263年),字叔夜
在距洛阳一百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云台山,嵇康常常来此悠游盘桓,抚琴长啸。与他一道交游来往的有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等六位名士,他们无一例外名闻京师。因为七人常在云台山下的一片竹林聚会,人称“竹林七贤”。
对于他们,竹林仿佛是一片净土,七贤在此对酒当歌,吟诗作赋。他们褒衣博带,宽袍大袖,酒酣耳热之时,或袒胸露背,或脱帽弃帻,不拘礼法。
竹林七贤的***同爱好是饮酒,酒几乎成为竹林名士最重要的生活特征。
史载, 山涛饮酒至八斗方醉,阮 籍喝 酒可 以大 醉六十日不醒。不过,喝酒故事最多的还是刘伶。有记载,刘伶饮酒一旦来了兴致,会在家中脱衣裸体,放达自乐。登门拜访的人讥笑他有失体统,刘伶不以为然,醉眼朦胧地说道:“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诸位为什么钻进我的裤裆里来?”
范曾《竹林七贤》
为什么魏晋时饮酒之风如此盛行呢?这其中既有对生命强烈的留恋,也有对死亡突如其来的恐惧。
正始元年(240年),少主曹芳即位,他的叔叔曹爽与元老司马懿一道辅政。曹氏与司马氏两大政治集团矛盾日益激化。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开洛阳至高平陵扫墓之机,起兵政变,并控制了京都。
在随后的大规模政治清洗中,前后被杀者多达数千人,天下震动。从此以后,司马氏家族全面掌控了曹魏的军政大权。残酷政治斗争带来的死亡恐惧,深深地笼罩着名士阶层。一些知识分子有意避开复杂的政治斗争,去竹林寻找一方净土韬光养晦。
竹林七贤以嵇康、阮籍、山涛为代表人物。嵇康为曹魏宗亲,娶长乐亭公主为妻;山涛则与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是表兄弟;而阮籍则是曹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阮?的儿子。
七贤的出身志向虽然各不相同,但他们都选择了在竹林饮酒来躲避政治风险。只有竹林这片净土,可以稍稍遮蔽腥风血雨。
随着曹氏、司马氏两大集团斗争日趋白热化,士人已经无法置身事外。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出路:一是继续支持曹魏皇室,一是转而投靠司马氏。
此时,司马氏集团势力如日中天,甚至凌轹王室。尽管如此,“性直狭中”的嵇康却依然选择了坚决不与司马氏合作。
据《晋书》记载,嵇康是一位打铁高手。每至红炉高烧、烈焰飞腾,慷慨的琴声便与嵇康的铮铮铁骨相互碰撞,回荡在竹林里。
这一天,嵇康正抡着大锤打铁,钟会来了。这位曹魏谋士虽已是司马昭的宠臣,但他仍想结交这位竹林名士。
然而嵇康根本不理睬这位朝廷红人,独自抡锤打铁,旁若无人,把钟会晾在一边。两人沉默僵持良久,只听见铿铿锵锵的打铁声。直到钟会忍不住转身要走,嵇康终于说了一句话:“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不甘示弱,回敬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两位玄学家的交锋似高手对决,一招之间兔起鹘落,胜负立判。这段对话就此成为经典, 千年以后似乎还能闻到当时盛极一时的玄学气息。
竹林七贤拓片
当时名士们一起研究玄理的活动叫作清谈。嵇康领衔的竹林七贤大多是当时数一数二的谈玄高手,他们都崇尚自然而贬抑名教。嵇康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是魏晋时期最富代表性的口号。
嵇康认为要“越名教而任自然”,自然是人的本性。很明确,这个态度就是反对司马氏集团的,因为司马氏集团推行的是名教。什么叫名教,就是“以名立教”,要立各种各样的符合儒家规范的名,来作为教化。“越名教而任自然”,并不意味着可以超越现实。
随着司马氏集团加快篡魏步伐,他们开始对天下名士进行招安。迫于形势,昔日参与林下之游的名士,一个个离开竹林,回到了朝廷。
阮籍当起了有职无权的步兵校尉,依然在酣醉中度日;山涛凭借与司马氏的特殊关系平步青云、仕途坦荡。景元二年(261年),原本担任吏部郎的山涛马上要再次升迁,让谁来接替自己原来的职位呢?山涛想起了昔日竹林的朋友嵇康。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想法,既可以显示司马氏集团对名士的包容,又可以让嵇康体面地走出竹林。
寒冬过后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山涛的引荐在花瓣的飘落中有了明确的答案。山涛字巨源,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嵇康用了最严厉的辞藻,表明自己的拒绝态度和立场。嵇康所绝交的,并非山涛个人,而是山涛所代表的司马氏政治集团。信中所写的“非汤武而薄周孔”,更是一种时代的呐喊和抗争。
嵇康这一口号等于是明确提出了和司马氏集团决裂。像商汤造了夏桀的反,周武王是伐纣的,周公是推行圣王这套政治理念的,这样一些圣王的所谓功德在嵇康看来,都是不对的。他“非汤武而薄周孔”,连同孔子一道进行鄙薄。这就等于向司马氏集团所宣扬的东西挑战:我不支持你。所以这个口号对司马氏集团篡夺曹魏政权的意图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一封绝交书让嵇康与当权者彻底决裂了。云台山下的竹林里再也听不到七贤把酒言欢、清谈玄理的声音,只剩下嵇康打铁、弹琴的萧索淡漠。
嵇康选择了自我放逐,在自然山水之间,他走得越来越远。无论弹琴作曲、为文作诗,嵇康都堪称大家。他优游从容,游心太玄,引领一代清峻、渊远的玄学风致。
不肯屈身仕进的嵇康,成为洛阳城内众士人追捧的对象,这位大名士公然不与司马昭合作的决绝自然也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终于,司马昭除去这个“不识抬举”之人的机会到了。吕巽、吕安兄弟是嵇康的朋友,两兄弟反目成仇,吕巽告弟弟不孝,吕安因此入狱。嵇康因曾为他们调停,竟然被牵连进去,最终,司马昭用这个荒诞的理由将嵇康、吕安一并处以死刑。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楼劲
嵇康被杀是因为他反对司马氏篡权,他要从一而终。一个士人要从一而终,他只能忠于一个政权,不能做三姓家奴。嵇康的死是政治问题。
嵇康死后被葬在了自己的出生地安徽石弓山。他的溘然离世让整个士人阶层上下笼罩着深深的哀伤。不久后一个寒冷的夜晚,阮籍在醉酒酣睡中与世长辞,山涛则在朝廷里飞黄腾达。
游宴竹林的美好时光
十四年后,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迫于司马氏的威势,不得不到洛阳应郡举,途中,向秀特意绕道山阳嵇康故居凭吊。时已日薄西山,向秀回想起昔日与好友嵇康游宴竹林的美好时光,不禁悲从中来:“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含泪写下《思旧赋》。
竹林时代早已结束,世间再也找不到这样一片净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楼劲
嵇康自己无非是率性而行,他反对司马氏,本来还不会死,司马氏是想让他吃一点苦头,把他关到监狱里。可是,这时有三千位太学生,当时整个太学估计也就这么大,都去为他请愿,要求释放他,这样就让司马氏真正地感觉到,要取代曹魏的阻力是多么的大,嵇康已经成为一个象征人物了,所以只好杀了他。
嵇绍(253年―304年),为保护晋惠帝被杀,文天祥在《正气歌》中赞美其举动“为嵇侍中血”
尽管朝廷上下都在为自己呼号,但嵇康已深知在劫难逃。他做了两个直到今日都让人出乎意料的安排。
第一件是,他为孩子写下一篇《家诫》,平日性格孤傲、愤世嫉俗的嵇康,此时教导起孩子来却变得唠唠叨叨,点点滴滴皆是教孩子们要谨小慎微、遵从礼教。
另一件是,嵇康没有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自己的哥哥嵇喜,也没有托付给他敬重的阮籍,更没有交给与他日日相伴的向秀,而是托付给了山涛,曾经立誓绝交的山涛。他希望山涛能帮助儿子嵇绍步入仕途,担负起一个士人的责任。
山涛没有辜负嵇康的嘱托,他告诉这个孩子不要成为乡愿之徒,要既能与世沉浮,又能坚持气节。嵇绍成为晋朝的忠臣,他以身体护卫晋惠帝,丧身于飞箭之下。
文/你不懂的历史
上个世纪80年代,一部叫做《刑场上的婚礼》的电影轰动全国,剧中男女主角是有原型的,他们就是担任过广州工人纠察队总指挥的周文雍和同时担任广州市妇女联合会委员的陈铁军。陈铁军,原来的名字是叫陈燮君,加入中国***产党后,为了表现自己钢铁般的革命意志,改名铁军。第一次国***合作失败后,党内笼罩着一种悲观情绪,事实上在广州,90%以上的***产党员和***青团员惨遭杀害和逮捕,还有一些意志薄弱者选择了叛变和退党。陈铁军没有退缩,虽然是个女人,但是如硬如钢铁般的意志让很多男人都自愧不如。她和周文雍对外以夫妻名义居住,实际上从事秘密的组织工作。他们的任务就是要重新把广州市近乎瘫痪的党组织重新建立起来,在白色恐怖的氛围中,这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在长期的合作中,两人产生了真挚的感情,但是却始终把这份感情压在心底。
1928年1月,陈铁军他们两人在广州市准备组织一场暴动,没有想到,计划被叛徒泄露了出去,两人双双被捕。进了广州市警察局的牢房,两个知道此生可能再也出不去了,他们的心底都在暗暗萌发一个重要的决定。酷刑加身,陈铁军毫不屈服,从加入中国***产党开始革命的那天起,她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只是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那么快。敌人在酷刑用过之后,发现两人完全没有合作的迹象,就决定在2月6日将他们杀害。
在就义的前一天晚上,两人***同做出了一个旷绝古今的决定,他们要在第二天的刑场上举行盛大的婚礼。让敌人行刑的枪炮声为他们祝福,陈铁军还特别叫来了敌人,要求他们安排自己和周文雍的合影照。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两人在牢房窗前的合影,这是烈士留给后人的唯一影像资料。第二天早上,陈铁军和周文雍慷慨激昂的走了刑场,陈铁军当众宣布,她要和周文雍结婚,而且就在这刑场上举办婚礼。也许是被英雄的正气所感染,也许是敌人不想把事情做的太绝,周文雍和陈铁军的婚礼得在顺利进行。两个年轻人到了这个时候才完全放开,手挽手,肩并肩的踏上了刑场。陈铁军发现周文雍衬衫领子有点歪了,就轻轻的帮他抚正,而周文雍则帮助陈铁军把围巾轻轻围好。此情此景,古今罕有,当时在现场的很多人都哭了。枪响了,周文雍先倒下了,他倒下的时候,陈铁军牢牢的抓住他的手。随后,陈铁军也倒下了,其婚礼之悲壮,空前绝后,憾人心魄。
我们在中国历史小说中会经常看到惊心动魄的描述:穿着囚衣的死刑犯在刑场上等待着午时三刻的到来,午时三刻一到,监斩官宣布行刑同时扔出签令牌。刀斧手举起刀卯足了劲要向下砍的时候,总会有人骑着快马举着圣旨大声喊着“刀下留人”冲入刑场,然后带走囚犯。一条人命于是这样保住了。
这只是我们在历史小说中看到的一幕,那么在真实的古代历史上“刀下留人”真的存在吗?
在古代有很多的忠臣名将都是死在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的冲动之下,忠臣比干被纣王挖心,赵王迁冤杀名将李牧,嵇康遭人诬陷被司马昭处死,至此使《广陵散》成为绝唱。夫差听信谗言处死伍子胥,古代明朝大臣郑?被人诬陷遭凌迟处死。白起、蒙恬、韩信、岳飞等等都是死在当时统治者的刀下,如果历史上的这些统治者能够手下留情,那么这些名人名将也不会冤死。
而清朝的皇帝们竟开始屡屡赦免死刑犯,在史记《清史稿多尔衮列传》中记载,顺治在十二年诏内外大小官直言时政,吏部彭长庚、一等精骑许尔安上书颂多尔衮之功并请求恢复其爵号,为其修墓,这可犯了顺治帝的逆鳞,愤怒之下将二人判处斩立决,但是下完圣旨没多久他后悔了,于是在行刑的紧要关头,将二人改为流放。
古代历史中律学家薛允升有记载:朝廷矜恤罪囚,于应死之犯屡蒙宥免,全活者不下数十万万。这其中不妨会有在执行死刑的前一刻被释放的囚犯。这种情况在清朝时期屡见不鲜,而我们看到的历史小说以夸张的形式来塑造人物形象。在真实的历史上的确存在行刑之前突然被释放的情况,只是不像书中那样夸张。
为什么在清朝犯人被皇帝判了死刑后又会被赦免了呢?不都说既然下了旨意之后会无法更改吗?这样出尔反尔是不是显的太不稳重了呢?在古代的社会里,其实这不过是清朝皇帝使用的一种震慑的手段而已。
清朝规定凡是被判为死刑的人,都要经过皇帝的亲笔勾决后方可执行行刑。这些犯人中有的的确是死罪难逃,有的其实是不必处死的,甚至是被冤枉的。
因此古代皇帝会在复批的时候向大臣们询问是否可从轻发落,大臣们自然明白便纷纷表示可免死罪,于是这样死刑犯被免罪了。
在历史中虽然皇权是高于法权的,但是制定出来的法律只是为了更有效地对付臣子和统治百姓。
其实对于皇帝来说只要没有威胁到自己的利益的那些罪犯,判他们死罪其实也是为了达到威慑的目的,所以是否真的执行已经不重要了,这使得在中国古代的刑场上会经常出现临时下旨赦免的一幕。
不得不说古代清朝的这种做法,不仅起到了威慑的作用,还是从鬼门关逃了回来犯人感念皇恩浩荡,心存感恩、忠心不二。
北京四九城的菜市口对于那边的居民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菜市口指的是开集市以卖菜的地方,但是这个地方,除了上述说的是个交易场所外,还是个曾经让无数颗人头落地的地方。最有名的就是在以前清朝,菜市口是有名的行刑之地,很多电视剧,皇上动不动就是说将某某推出去午门斩首,斩首地点其实就是在这个菜市口的地方。由此可见,这个一直以卖菜进行交易的场所,其实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地方。接下来,微解密将带你了解菜市口刑场的诡异传说。
相信大家在影视剧中会经常看到惊心动魄的一幕:穿着囚衣的死刑犯在刑场上等待着午时三刻的到来,午时三刻一到,监斩官宣布行刑同时扔出签令牌。刀斧手举起刀卯足了劲就要向下砍的时候,总会有人骑着快马举着圣旨大声喊着“刀下留人”冲入刑场,然后带走囚犯。一条人命就这样保住了。
这只是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场景,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刀下留人”真的存在吗?
在古代有很多的忠臣名将都是死在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的冲动之下,忠臣比干被纣王挖心,赵王迁冤杀名将李牧,嵇康遭人诬陷被司马昭处死,至此使《广陵散》成为绝唱。夫差听信谗言处死伍子胥,明朝大臣郑?被人诬陷遭凌迟处死。白起、蒙恬、韩信、岳飞等等都是死在当时统治者的刀下,如果当时这些统治者能够刀下留人,那么这些名人名将就不会冤死。
而清朝的皇帝们竟开始屡屡赦免死刑犯,《清史稿多尔衮列传》中记载顺治十二年皇帝诏内外大小官直言时政,吏部彭长庚、一等精骑许尔安上书颂多尔衮之功并请求恢复其爵号,为其修墓,这可犯了顺治帝大忌,顺治帝愤怒之下将二人判处斩立决,但是下完圣旨没多久顺治帝就后悔了。于是在行刑的最后关头刀下留人,将二人改为流放。
律学家薛允升还记载:朝廷矜恤罪囚,于应死之犯屡蒙宥免,全活者不下数十万万。这其中不妨就有在执行死刑的前一刻被刀下留人的囚犯。这种情况在清朝时期屡见不鲜,而我们看到的影视剧以夸张的形式来塑造人物形象。在真实的历史上的确存在行刑之前突然被赦免的情况,只是不像剧中那样夸张。
为什么在清朝被皇帝判了死刑后又被皇帝赦免了呢?不都说皇帝既然下了旨意之后就无法更改吗?这样出尔反尔是不是显的皇帝太不稳重了呢?其实这不过是皇帝使用的一种震慑的手段而已。
清朝规定凡是被判处的死刑者,都要经过皇帝的亲笔勾决后方可执行死刑。这些死刑犯中有的的确是死罪难逃,有的是不必处死,甚至是被冤枉的。
因此皇帝会在复批的时候向大臣们询问大是否可从轻发落,大臣们自然明白便纷纷表示可免死罪,就这样死刑犯被赦免了。
在古代虽然皇权是高于法权的,但是制定出来的法律只是为了更有效地对付臣子和统治百姓。
其实对于皇帝来说只要没有威胁到皇帝的利益的那些罪犯,判他们死罪其实就是为了达到威慑的目的,所以是否真的执行已经不重要了,这就使得在清朝的刑场上会经常出现皇帝临时下旨赦免的一幕。
不得不说清朝皇帝的这种做法,不仅起到了威慑的作用,还是从鬼门关逃了回来犯人感念皇恩浩荡,对皇帝心存感恩、忠心不二。
古代刑罚
细数中国刑罚,千奇百怪者数不胜数,但要说到狠的,那还得数历史上令人闻风丧胆的凌迟处死了,凌迟时总***要在犯人身上割出三千多刀,对于受刑的人而言简直就是生不如死,许多人往往还没有撑到最后,就已经被疼死了,但是在历史上,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的人物,在行刑的时候,不但不痛苦,还可以帮助侩子手数刀数。这个人就是清朝末年大名鼎鼎的悍匪康小八。
清朝土匪
说起康小八,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传奇一样的人物。他并不像人别人那样身怀绝技,但是却比传说中那些身怀绝技的人要更加让人害怕。康小八原先只是平民出身,仅有的财产就是三头驴,后来,他抢走了收留自己的一个财主的财物,同时还抢走了那个财主的一把手枪,从此就走上了无恶不作的一生。当时,许多人靠着一身功夫行走江湖,但是在康小八看来,还是财主的这把手枪更加的好用,也正是因为这把枪,让康小八在江湖上名声雀起。甚至于在清末的时候,还跟皇帝杠上了。
皇家
康小八成名之后,一直在京津地区鬼混,有时候也做点劫富济贫的正义之事,但是这事情越做越多,胆子也就越来越大,当时的皇帝应该是溥仪,那个时候,地方的一官员天津往北京送槽金,结果这件事情就被一只称霸京津地区的康小八知道了,于是,一向胆大妄为的他就开始打起了皇帝钱财的主意。
清朝土匪
他以自己的名声在天津地区召集了一群手下,还真的就明目张胆的在道上,用他的那把左轮手枪劫走了槽金,要知道这槽金可是朝廷的东西,任何一个匪徒,不管你的名声多大,敢和国家对着干,那就跟找死差不多,然而,我们今天要说的人物叫做康小八。他不仅劫了槽金,而且还当着差役的面晃了晃那把左轮手枪,告诉差役自己的名字叫做康八爷,在天津就是天,皇帝来了也不怕。
清末皇妃
当时还有个差役觉得自己是皇家的军队,大声呵斥康小八无礼,康小八拿起手枪就是一下,嘣的一声,那名差役已经一命呜呼,见其他的差役被吓的腿都软,康小八当时就更加的狂妄了,竟然朝着差役撒尿,还说要劫就劫皇帝,要睡就睡皇妃。可见在当时,康小八是多么的嚣张。可是嚣张过后就要惨了,清朝当时未必会在意那点槽金,但是这个连皇帝和皇妃都敢侮辱的人,那就不能任由他乱来,于是宫中一道命令,直达京津两省,康小八就算再有能耐,也难逃被抓住的命运,结果是可想而知,凌迟处死。
康小八被处死
在行刑时,康小八依然不服输,刽子手一刀一刀割着,他不仅不喊疼而且还大笑着为刽子手数刀数,刽子手割一刀,他就数一刀,割了十多刀之后,刽子手也被康小八这种不怕死不喊疼的气势给吓住了,一心软就用钢针穿心,给了康小八一个痛快。也让他免受了更多的痛苦。有意思的是,康小八死后不仅,溥仪就宣布退位了,同时,这种最为严峻的刑罚也被废止,也就是说,康小八成了历史上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的人。
在北京众多的胡同、街口里,名声最大的恐怕要数宣武门外的菜市口了。
菜市口在大清王朝时期,是杀人砍头的刑场。原先这里叫柴市口,后来这里因为卖菜的居多,到了清朝就改叫菜市口了。为什么明清时会将刑场选在卖菜的地方呢?
明清时期的菜市口大街
在古代,实施斩首行刑的地方一般有两个,一个是郊外比较荒凉的地方,因为围观的百姓不多,有利于维持秩序。另一个就是在闹市,比如清朝时曾将菜市口作为斩首的地方,作用就是用来示众,警示周围的老百姓。
据说,在清朝时期大名鼎鼎刑场就位于今天的菜市口大街北侧的十字路口附近。
当年的菜市口
在一千年前的辽代,这里是安东门外的郊野,金代是施仁门里的丁字街,明朝时是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场,因这里沿街菜摊、菜店众多,所以“四九城”的许多人都来此买菜,并把菜市最集中的街口称为“菜市街”,到了清朝时改称“菜市口”。
当年,犯人被拉到菜市口的刑场行刑之后,尸体被运走,那些喷溅一地的斑斑血迹被随便拿一些黄土盖住。到了第二天太阳出来的时候,菜市口又是一番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景象。
戊戌六君子
而“戊戌六君子”于菜市口舍生取义的事迹,亦在古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处死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当年,谭嗣同在此就义前,曾气壮山河地高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时,也不知那些围观百姓做何感想。此后,菜市口便成了刑场的代名词。
当年在菜市口的行刑画面
在菜市口一次杀人最多的是光绪初年,因一件盗皇陵的大案一次被判处死刑的就有七十多人,秋后监斩,光兵勇就出动数百人,拉盖尸席的马车就七八辆,监斩官骑着高头大马,戎装持刀,杀气腾腾,两边押解官兵刀出鞘,鸣锣开道,很是森严。因斩处的是土匪,怕抢劫法场,据说连街道两旁的送魂酒都免了。
到了辛亥革命之后,菜市口的刑场便没有了。慢慢地这里逐渐发展成了宣武门外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了。
九幽台刑场上,魏帝下旨让燕洵辨尸行刑,燕洵悲伤+愤怒,抗旨不遵,被打得遍体鳞伤,只剩下一口气。当时,燕洵眼中喷出愤怒的火,不顾一切爬上九幽台,台阶上洒满了燕洵的血,但是依然没有放弃,那一份执着,虐伤了多少网友的心!要不是燕洵的母亲白笙及时露面,主动要求验尸,最后一命换一命,才最终保全了燕洵的一条性命,要不然,燕洵肯定命丧当场,就不会有后来彻底黑化的燕洵了!
但是,不管以后剧情如何发展,当时,我们还是非常心疼燕洵的,看到燕洵在九幽台上受的苦,我们多多少少会对以后燕洵的所作所为,多了一份理解和宽容,任谁经历那样的事,谁的心态都会改变。同时,我们也对窦骁的演技折服了,演的太虐人心啦!
好啦,燕洵的事情刚刚告一段落,宇文?和楚乔又开始出来虐网友的心了!?啊,心疼死宝宝啦!
从楚乔偷听到宇文灼和月七的对话开始,宇文灼对月七说,让星儿做死间,楚乔误认为,宇文?一直培养她,对她好,教她武功,只是把她当做一个死间而已!楚乔躺在床上,暗自伤心:宇文?,我差点相信了你!这是宇文?第一次被黑锅!
后来,魏帝要捉拿燕洵,楚乔帮着燕洵一起逃走,待两人快要逃离虎口的时候,宇文?的手下射出了最后一箭,让楚乔和燕洵断了后路。众人都认为是宇文?射的,楚乔当然也相信,因为冰雪箭,是宇文?的独家武器。这是宇文?第二次背黑锅。
楚乔杀了宇文席,宇文怀要为宇文席报仇,要拿楚乔开刀。宇文?闻讯心急火燎地赶来,不想宇文怀早有准备,他请来了朝廷命官做见证,定要楚乔血债血偿。
宇文怀掐着楚乔的脖子,楚乔痛苦不堪。宇文?用一银针刺入楚乔体内,并冷冷地说:“无法掌控的女人,还不如死了干脆”,楚乔目瞪口呆地望着宇文?。其实宇文?为了从宇文怀手中救下星儿,不惜用暗器伤了星儿,让星儿诈死。最后是钟羽救了星儿,而星儿在“临死”前真真切切听到了那句话,误认为是宇文?杀了她。这是宇文?第三次被黑锅。
星儿死了,宇文?伤痛不已,以前和星儿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又闪现在宇文?的眼前。宇文?为星儿立了一座坟,并且还把残虹剑放在碑前。楚乔在星儿坟前说的一通话,我们不但为星儿伤心,更为?伤心!?,你被颖宝误会了,你知道吗?
眼看三年之期将满,宇文?也从塞外回来了。两人第一次再见是在皇陵里,一见面两人就打得难解难分,黑暗中两人拿错了对方的剑,宇文?才知道星儿并没有死。
再次相见时,星儿一袭青衫风采依旧,宇文?一身白衣暗自神伤。宇文?无法表现出知道星儿还没死的激动心情,还是像以前那样高冷,只是多了一些感伤,一句“你也来了,你还认得我吗?”揉碎了多少?粉丝的心!
是啊,曾经两人那么好,现在宇文?对星儿只能问一句“你还认识我吗?”其中有多少心酸和无奈!
爱在心口难开,但是,只要有爱,我们坚信,无论星儿对宇文?有多大的误会,总有一天两人会冰释前嫌,离发糖也就不远了!
曹操在朝廷还没形成势力时,被力势力强大的董卓逼得跑到了陈留。他在那里辛辛苦苦筹集了几千两银子准备招兵买马讨伐董卓。没想到这几千两银银子被一伙强盗劫走了,很快,曹操就捉住了这11个强盗。经仔细调查,他发现这伙强盗只有10人是真正的强盗,有一个人是因家中的母亲、老婆同时重病,没钱医治,被迫加入了强盗团伙。
在行刑那天,曹操把这11人同时押到了刑场,将10位真强盗当众斩首,然后把那个刚加入的人放了,并按他的年收入给了10年的收入。
事后曹操解释说,我把他押到刑场陪斩,是让他明白犯法必定要遭受处罚;之所以放了,那是因为他是为了重病的母亲和老婆才被迫当强盗的,对母亲如此孝敬,对老婆如此用心的人,本质肯定不坏,还有挽救的余地。
消息传出后,大家都知道曹操执法如山,再也不敢随意触犯法律了。同时又知道孝敬父母,善待弱势的妻子可以法外开恩,于是纷纷开始效仿,孝敬父母,善待妻子,以备哪天不小心犯法后可以得到法外开恩。一时间陈留的社会风气大好,曹操也得以在这里迅速发展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