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父母与养子女的关系。

所谓婚生子女是指在夫妻关系合法存续期间所生育的子女。非婚生子女是指未取得夫妻合法关系时所生育的子女。根据《婚姻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

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

养子女同养父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从收养关系成立时起,双方应相互承担义务并享有权利;而继子女同继父母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由于继母或继父对子女进行了抚养教育才互相承担义务和享受权利。

养父母和养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依据《婚姻法》和《收养法》的有关规定,主要有:(1)养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适用《婚姻法》对婚生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但对于养子女的姓氏,《收养法》规定可以随养父或养母的姓,经过协商同意可以保留原姓; (2)养子女和养父母的其他亲属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婚姻法)对子女和其他亲属之间权利义务的有关规定; (3)养子女和生父母间的权利和义务,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暂停,在收养关系解除后生父母与生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恢复。

继子女同生父母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因继父或继母与继子女已形成抚养教育关系而消除。继子女成年时,生父母和继父或继母对他都负有抚养教育的义务。这样,受继父或继母抚养教育的继子女,与生父母和继父母或继母有着双重的权利义务关系。如果继父或继母将继子女收养为养子女,只要收养关系一成立,继子女与生父母的权利义务关系就消除了,而与养父或养母建立起父母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这样,继子女双重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就存在了。云南出台《公民事实收养有关意见》 万余“黑孩”将告别黑户 云南省松山律师事务所的朱永江律师告诉记者,收养是根据法定的条件和程序领养他人子女为自己子女的民事法律行为。收养行为是一种设定和变更民事权利、义务的重要法律行为,它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抚养教育、对老年人的赡养扶助以及财产继承等一系列民事法律关系。收养这种法律行为的目的在于使没有父母子女关系的人们之间产生拟制的法律上的父母子女关系。收养行为一旦发生法律效力,便产生了两个方面的法律效果:一是在收养人和被收养人之间产生法定的父母子女关系,二是被收养人及其生父母之间的父母子女关系以及基于此的其他亲属关系同时消灭。由于收养法律行为可以导致当事人人身关系和民事权利义务的变化,所以法律对于收养行为一般均规定比较严格的条件,其中包括对收养人的条件的规定,对被收养人的条件的规定以及对于被送养人的送养人条件的规定等。符合这些条件的当事人在自愿、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收养协议,并且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到主管机关进行收养登记后,收养关系便产生法律效力。我国《收养法》第十五条规定:收养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的,办理登记的民政部门应当在登记前予以公告。《收养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违反《中华人民***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和本法规定的收养行为无法律效力。收养行为被人民法院确认无效的,从行为开始时起就没有法律效力。从上面所介绍的案情来看,收养人既不符合法定的收养条件,又没有履行法定的收养登记程序。因此,法院确认收养无效是正确的。 是什么造成“事实收养” 对于这些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违背法律政策的收养行为,由于缺乏责任追究和执法矫正机制,以至已经形成的事实收养得不到妥善解决,新的事实收养不断发生。 云南大学法学院吴鹏副教授告诉记者,事实收养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该问题的形成有其经济、社会的根源,与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收养、户籍和教育等制度改革与完善,以及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受传统习俗和观念的影响,老百姓往往认为对于由监护人送养的,只要送养人和收养人达成协议即可,不需要到民政部门登记。而对捡拾的弃婴儿童,缺乏及时报案,送福利机构抚养的观念,而是怀着做好事的心理私自养育或送他人抚养。另一方面,《收养法》颁布实施仅10余年,对该法的普及还远不够,群众的收养法律意识淡薄,并未认识到收养的真正法律意义。认为只要与被收养人形成抚养教育关系,即成立父母子女关系,而收养只是解决其上户的一个手续。实务中遇到的事实收养的收养人到民政部门寻求解决收养关系时,所提出的主要理由即是解决子女入户、就学的问题。有的当事人利用人口普查的机会或托关系解决了被收养人的入户问题,便认为办理收养手续已无必要。有的当事人本来符合收养条件的,但由于一直拖着不办登记手续,以致被收养人超过了14周岁的限制。所以不仅不符合收养条件的未办理收养登记,不少符合收养条件的也不办理登记…… 收养登记是对当事人之间的收养关系予以确认和监督的行政登记行为。收养制度涉及的不只是对收养关系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调整,还涉及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以及对计划外生育、遗弃、拐卖儿童等违法行为的预防、制止。因此,对于当事人不办理收养登记的行为,不仅应只承担收养关系无效的民事后果,某些情形下还应追究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但在现行收养制度下,对当事人不符合《收养法》规定而形成的事实收养,以及虽符合条件但不依法登记而形成事实收养关系等违法收养行为,并没有予以强制纠正并追究收养人行政责任的规定。实务中,有的人将未婚生育的子女或超生子女私下送给他人抚养,而收养人对外称是捡到的弃婴;有的收养人年老或患病,自身生活已比较艰难,根本无力抚养被收养人;有的无配偶男性收养女性弃婴,与被收养人的年龄相差不满40周岁,使被收养人的身心健康处于不利境地……等等。对于这些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违背法律政策的收养行为,由于缺乏责任追究和执法矫正机制,以至已经形成的事实收养得不到妥善解决,新的事实收养不断发生。 如果要彻底杜绝事实收养行为,应要求所有捡拾的弃婴、儿童以及孤儿,都应送往儿童福利机构。同时,对不符合收养条件、对未成年人存在危害的事实收养,也应将被收养人送到福利机构。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提供足够的福利设施,有足够的人力、财力,能承担起对这些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但现实情况是,除昆明市城区外,其他区县并无专门的儿童福利机构,而敬老院等福利设施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无力承担对所有弃婴、儿童和孤儿的照顾职责。即便是有儿童福利机构的地方,由于被收养人往往年龄较大也不会被接纳。一些收养人到民政部门办理登记,经审查得知不符合收养条件不能办理登记时,便提出将被收养人交给政府抚养,而政府却没有足够多的福利设施接纳他们。对这些未成年人的照顾仍得依赖于社会力量,这在客观上也是事实收养问题难解决的原因之一。 《意见》解决事实收养问题 市民如果捡拾弃婴,必须到当地公安部门报案;查找不到生父母和其他监护人的,必须送交当地民政部门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市民要求收养子女的,必须到民政部门或者社会福利机构申请和办理收养登记。 据记者了解,我国的《收养法》1999年4月1日修正后重新发布,同年5月1日民政部又颁布了新的收养登记办法。《收养法》规定,公民如果要收养孩子,首先必须年满30周岁而且必须无子女;其次,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能收养的疾病。不符合这两条的收养者只能归为事实收养者或非法收养者。但是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因,在收养条件方面就规定得比较严格,原因是为了避免有人以收养为名超生、多生。 据记者从民政部门了解到,目前云南省现存事实收养达10000多例。由于没有及时办理相关法律手续,被收养人与收养人之间无法确定法律关系,被收养人在落户、入学、就业等方面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为解决云南省长期存在的事实收养问题,维护被收养人合法权益,规范收养行为,在多次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07年7月2日,云南省民政厅、公安厅、司法厅、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解决我省公民事实收养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从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8年6月30日,云南省将对2007年6月30日之前形成的事实收养问题集中予以解决。 根据这个政策,目前只对2007年6月30日前形成的事实收养办理户口,办理时间截止至2008年6月30日,逾期不办。对云南省现存事实收养问题,分1992年4月1日《收养法》实施前、1992年4月1日至1999年3月31日原《收养法》实施期间、1999年4月1日《收养法》修改后至2007年6月30日期间3个时段,区别不同情况,适用不同法律法规,采取不同方式予以解决。办理基本程序均为由收养人补办相应手续后,到收养人住所地公证机构办理收养(抚养)公证或到民政部门办理收养登记,再到公安机关申请落户。 记者了解到,在此次出台的政策中,事实收养非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养父母因经济状况、身体健康等原因不再具备抚养能力,或者养父母一方死亡、离异,另一方无条件继续抚养等情况,养父母或其亲属将被收养人送交社会福利机构抚养(被收养人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除外)。 对于依法不予建立收养关系、抚养关系或者寄养关系的当事人(含寺庙收养、乞丐收养等),依据《收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由当事人住所地的乡(镇、街道)民政部门会同公安部门,动员其将弃婴送交社会福利机构抚养。 事实收养发生时被收养人未满14周岁,但现已满14周岁的,依据《收养法》和上述意见需要,可补办收养登记手续;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收养的女性弃婴,未办理收养登记,后因离婚或者丧偶,女婴由男方抚养,年龄相差不到40周岁,收养事实满5年的,可凭法院判决书或者民政部门证明的原离婚协议书复印件,或其妻死亡证明,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办理收养登记手续。 今后,市民如果捡拾弃婴,必须到当地公安部门报案;查找不到生父母和其他监护人的,必须送交当地民政部门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市民要求收养子女的,必须到民政部门或者社会福利机构申请和办理收养登记。 事实收养构成要件为当事人须公开以父母子女相称、相待,建立了事实上的养父母、养子女关系;当事人之间须有***同生活、扶养的事实;需亲友、群众公认;养子女与生父母在事实上消除了权利义务关系;未办理收养登记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