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在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 经纬,班,右,见在古代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经纬:1、织物的纵线和横线。
比喻条理、秩序。《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
孔颖达疏:“言礼之于天地,犹织之有经纬,得经纬相错乃成文,如天地得礼始成就。”唐欧阳行周《送洪孺卿赴举序》:“观经纬机杼,则重绵绣段,日日当成。”
清俞樾《茶香室丛钞·纸织字画》:“闽中永春州织画,以罗纹笺翦为片,五色相间,经纬成纹。”2、指道路。
南北为“经”,东西为“纬”。《周礼·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汉郑玄注:“经纬,谓涂也。”
贾公彦疏:“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三国魏曹操《度关山》诗:“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3、规划治理。《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
《旧唐书·褚无量传》:“其义可以幽赞神明,其文可以经纬邦国。”清姚鼐《扬雄目录序》:“盖谓圣人之道,原本盛大。
以仁义中正,顺播于万事,惟变所适,而物得其理。于是作《易》以教世,错综万端,经纬人事。”
4、指文章结构的纵横条理。晋陆云《与平原书》之十一:“文章当贵经纬。”
清薛福成《海关徵税叙略》:“余受而阅之,条分件系,经纬分明。”5、经书和纬书。
《晋书·隐逸传·宋纤》:“隐居于酒泉南山,明究经纬,弟子受业三千余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俗间儒士,不涉群书,经纬之外,义疏而已。”
《宋书·礼志四》:“自经纬坟诰,都无一月两献,先儒旧说,皆云殊朔。”6、谋划;计谋。
宋杨简《石鱼偶记》:“夫士大夫幼而学,壮而行,其胸中固自有经纬。”明张四维《双烈记·乞恩》:“我只道二贼胸中实有经纬,原来无计。”
郭沫若《黑猫》七:“幕后一定还有些什么经纬的,我不知道当时的内幕是怎样。”7、经线、纬线或经度、纬度的合称。
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所谓地学者,以地舆为纲,而一切测量、经纬、种植、车舟、兵阵诸艺,皆由地学以推至其极者也。”黄宗英《大雁情》:“不等到各自背囊里的杂食交换着吃完,就已天南地北、从古到今,数着地球的经纬,谈个没够了。”
班:动词义:1、会意字。从珏从刀。
金文,中间是刀,左右是玉。象用刀割玉。
本义:分割玉。2、分瑞玉。
瑞玉是古代玉质的信物,中分为二,各执其一以为信。班,分瑞玉也。
——《说文》班瑞于群后。——《书·舜典》3、分开;离群。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4、赏赐;分给。
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也。——《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5、分布;铺开。
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6、颁布。
后作“颁”。周公…制礼乐,班度量,而下大服。
——《汉书·翟方进传》7、返回。请班师。
——《左传·襄公十年》。注:“还也。”
8、排列。班位于天下。
——《韩非子·存韩》名词义:1、职位等次;位次;等级。班在九人。
——《左传·文公六年》。注:“位也。”
徐勉为吏部尚书,定为十八班。——《隋书·百官志》2、序列;排列等级。
班,次也。——《小尔雅》班,列也。
——《方言三》班,序也。——《广雅》3、引申朝班。
指朝庭上臣下所站的队列。班朝治军。
——《礼记·曲礼》使鲁为其班。——《左传·桓公六年》4、按照职务或为某种需要而编成的组织。
也指旧时对剧团的称呼。如:班首(班头;为首的);班本(指戏文本)。
5、按时在教员指导之下学习同一学科、听教员讲授或进行有指导的讨论或演习的一群学生的组织。6、现行军队的基层单位,在排以下。
7、一天之内按工作时间划分的段落。8、指妓院。
如:班子(方言。指妓院)。
9、姓。形容词义:1、通“斑”。
杂色,亦指杂色斑点或斑纹。纷总总其离合兮,班陆离其上下。
——屈原《离骚》有妇人出于室者,发班白,衣缁布之衣。——《晏子春秋·外篇》班白者不徒行。
——《韩非子·外储说左》2、定时开行的。量词义:1、用于人群。
忙出来吩咐雇了两班脚子。——《儒林外史》2、用于定时开行的交通运输工具。
右:动词义:1、会意字。从口从又(手)。
口手并用帮助别人。本义:右助。
见《说文》。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佑”。
2、助;帮助。后多作“佑”。
右,手口相助也。——《说文》。
字亦作佑。右者,助也。
——《易·系辞》以左右刑罚。——《周礼·士师》。
注:“左右,助也。” 王右伯舆。
——《左传·襄公十年》。注:“助也。”
保右命之。——《诗·大雅·嘉乐》3、尊崇;崇尚。
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淮南子》。
高诱注:“右,犹尊也。”4、保佑。
后作“祐”。祐、右实同字。
今据许书,凡助为右、为佑,神助则为祐。——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保右命尔。
——《诗·大雅·大明》维天其右之。——《诗·周颂·我将》是天反复右我汉国也。
——《汉书·翟义传》5、通“侑”。劝食。
一朝右之。——《诗·小雅·彤弓》既右飨之。
——《诗·周颂·我将》以享右祭祀。——《周礼·春官·大祝》名词义:1、右手。
右秉白旄以麾。——《书·牧誓》范蠡乃左提鼓,右援,以应使者。
——《国语》2、右手一边的。
2. 兮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兮
xī
(1) ㄒㄧˉ
(2) 文言助词,语气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3) 郑码:OAZ,U:516E,GBK:D9E2
(4) 笔画数:4,部首:八,笔顺编号:3415
详细注解
--------------------------------------------------------------------------------
兮xi
[助]
啊 [how] 古代诗辞赋中的助词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诗·周南·葛覃》
带“兮”的《楚辞 》的《九歌》:
九歌(十)
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①,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②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遥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注释:
①:音"航"。
②:音"扶"。
题解:此篇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
3. "属"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属"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继续;连接(侧重于互相衔接)
亡国破家相随属。--《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冠盖相属。--《史记·魏公子列传》
2、缀辑;撰写
屈平属草稿未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衡少善属文。--《后汉书·张衡传》
3、使聚集在一起;集合
齐师将兴,陈成子属孤子,三日朝。--《左传》
4、通“嘱”。托付;委托
属孟尝君。--《战国策·齐策四》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属巡盐御史。--《明史》
5、叮嘱;告诫。后作“嘱”
属儿善藏之,勿遣俗子见。--陆游《北窗试笔》
6、推托;借口
[房法乘]常属疾不治事。--《资治通鉴》
7、通“瞩”。关注
师属之目。--《左传·定公十四年》
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国语·晋语五》
坐者皆属目卑下之。--《汉书·盖宽饶传》
8、佩带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9、跟随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史记·项羽本纪》
10、通“注”(zhù)倾注。
酌玄酒,三属于尊。--《仪礼·士昏礼》
水属不理孙。--《周礼·考工记·匠人》。郑玄注:“属,读为注。”
4. “是”在不同的文言文中的意思1、形容词,对,正确。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代词,此,这。——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3、动词,赞同,认为正确。——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4、动词,表判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5、名词,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6、助词,帮助宾语提前。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还可以吧。
5.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2、活用为第一人称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3、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二、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2、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3、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4、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如: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5、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三、动词,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6. 文言文翻译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2005年语文考试大纲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了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一、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词类活用是2005年高考的选考内容。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二、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2005年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四、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7. 在文言文中则的意思1、作为连词。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转折、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
2、作为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可按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3、作为语气词。用在句末,常与疑问代词“何”一起构成“何则”,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4、作为名词。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则”在文言文中作为虚词,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扩展资料:
文言文中常见是其他虚词:
而: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因果关系。
且:相当于“啊”
何:什么;怎么样;哪里;多么;为什么;怎么;啊;通“呵”,喝问。
若:如同,像
乎:表疑问;相当于“吗”;表感叹;表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啊”“呀” 。
所:也
乃 :你,你的;他的;此,这;这样,如此。
其:他(的),她(的),它(的);其中;难道;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