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法律法规《元素法》《形态法》是谁首先提出的?意义是什么?这两部法律是依照谁的哲学理论基础建立的
生活形态法是英国的彼得·汤森在60年代创造的一种度量贫困的新方法,他也将它称为“遗缺指标法(Deprivation Indicators)”,其背后的理念是:“贫困只有本着相对遗缺的概念才有可能被客观且一致地界定”。
《元素法》
元素法也叫微元法,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常用方法,也是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方法。用该方法可以使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用我们熟悉的物理规律迅速地加以解决,使所求的问题简单化。在使用元素法处理问题时,需将其分解为众多微小的“元过程”,而且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只需分析这些“元过程”,然后再将“元过程”进行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思想处理,进而使问题求解。使用此方法会加强我们对已知规律的再思考,从而引起巩固知识、加深认识和提高能力的作用。
微元法,是指在处理问题时,从对事物的极小部分(微元)分析入手,达到解决事物整体目的的方法。它在解决物理学问题时很常用,思想就是“化整为零”,先分析“微元”,再通过“微元”分析整体。
《形态法》
生活形态法是指首先从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等“生活形态”入手,提出一系列有关家庭生活形态的问题;然后选择若干剥夺指标,即在某种生活形态中舍弃某种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再根据这些剥夺指标和被调查者的实际生活状况,确定哪些人属于贫困者;再分析他们被剥夺的需求和消费以及收入,从而计算出贫困线。
生活形态法是英国的彼得·汤森在60年代创造的一种度量贫困的新方法,他也将它称为“遗缺指标法(Deprivation Indicators)”,其背后的理念是:“贫困只有本着相对遗缺的概念才有可能被客观且一致地界定”。据汤森介绍,创造“遗缺(deprivation)”一词,最早是用来说明为什么在生活上什么也不缺的美国兵还常常感到不满足,后来它被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政治学家作为一个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广泛采用。在研究贫困的定义和度量时,“相对遗缺”的概念是:社会上一般认为或风俗习惯认为应该享有的食物、基本设施、服务与活动的缺乏与不足。人们常常因遗缺而不能享有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该享有的生活条件。假如他们缺乏或不能享有这些生活条件,甚至因此而丧失成为社会一员的身份,他们就是贫困的。
在汤森之前,马克(Mack)和兰斯利(Lansley)就已经尝试用“遗缺指标”进行贫困研究。但他们的目标是争取获得对贫困界定的“社会***识”。汤森的方法与他们不同,虽然他也不否定要了解贫困者主观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但他更强调从外部形态的观察来对“相对遗缺”进行客观的比较。所以有人称它是一种“行为主义”的方法。
汤森发展了一整套理论来支持他的方法。在讨论是否有一致的生活形态或生活标准时,汤森认为,一种所谓“一元的或清晰的”生活形态并不存在;汤森所说的生活形态是指一系列相互交错和重叠的、存在于社区、民族、社会组织和地区的社会生活之中的生活形态,它不是一些偶然的事件和行动,而是以社会规范的方式表达出来一种消费和生活习惯。在现代社会里,个人的生活与需求已经被国家、社会和家庭重新塑造过,所以,从外部观察入手来寻求需求的标准的途径是合理的而且是应该重点强调的。汤森相信,一种相对的需求的遗缺可以表现为某一类消费被从日常的生活方式中排除出去,这决不是一个主观的、随意的判断,而是可以从外部形态的观察来客观地界定和度量的。
争议
生活形态法引起的争论也是很激烈的,譬如皮厄乔德、赛恩(Sen)以及马克和兰斯利都提出过不同的看法。
一.对汤森所说的“客观的社会观察”提出质疑维特—威尔逊指出:观察者基于什么样的哲学基础和价值观念,以什么样的事实为根据来作出判断才可以拥有诠释社会的真正需求的“权力”。在具体的调查中,因为生活方式比较抽象,虽然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但要被调查者清楚地、具体地表达出来却谈何容易。
二.对生活方式与收入或资源之间有没有直接的关系持怀疑态度虽然生活方式可以反映一个家庭的收入或拥有的资源的多少,但生活方式与收入或资源有没有直接的联系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有一些人的生活习惯是不会随收入的增减而发生变化的,至少在较短的一个时期内是这样。另外,“选择”与“限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皮厄乔德指出:“选择不去度假与外出用餐是一回事,社会学家或许有兴趣探讨其原因,但是对关切贫困者而言却不具意义;然而因缺乏或没有机会度假或外出用餐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三.对“相对遗缺”的概念提出不同意见这主要是来自“绝对主义者”的挑战。譬如赛恩坚持认为贫困并不是指相对地比社会中的其他人更穷,而且也是缺乏基本的物质条件和机会,亦即缺乏某种最起码的“能力”,而这种最低的能力是一种绝对的概念。赛恩并不反对相对贫困的概念,而是认为它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的***识。但是,在相对的贫困中仍有其绝对不变的***通的部分,譬如,饥肠辘辘、衣不蔽体、无家可归,等等,是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被认作“贫困”的。
四.对“贫困门槛”持怀疑态度,认为它实际上可能不存在皮厄乔德认为: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确实有此遗缺门槛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