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抽烟违反戒律吗

一般犯戒是指违反了很轻戒律为犯戒

如果是很重的戒律则是称为破戒

现在佛教各宗派,律宗以戒律为重,以戒为师

在僧团中戒律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的

僧众破戒的受罚方式

僧众的部分依「南传巴利律」分为:1、四驱摈:有四条重戒破任何一条,则逐出僧团。2、十三僧残:有十三条戒律,只要破其中一条,则由二十位僧众依犯罪轻重决定到底破戒者应该离开僧众独住几天?(隐含罚其清净自修,暂时不参与僧众生活之意。)3、三十舍忏:有三十条戒行与衣服、钵或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相关的规定,若存放过多或存放期限超过,则必须将物品捐出,并报告所犯的戒罪而向一位或二至三位或四位以上的比丘忏悔。4、九十二忏悔:巴利律***有92条,受罚方式与三十舍忏类似,只少了舍去物品的过程,忏悔方式则同。5、四悔过:巴利律没有记载受罚方式,参考汉译五部律典(五分律、僧只律、四分律、十诵律、根有律),原则上,某位比丘犯了四种悔过罪之一时,应向「一位」比丘忏悔。6、十五众学:「时时提醒自己应当学习」的戒条***十五条,巴利律并没有说明受罚的方式,但有强调「应当学」,依律典不便多作无谓的说明,若依汉译律典的相关论文「萨婆多毗尼毗婆沙」的解释,犯了「众学戒」,应该在心中忏悔,这是依论典说,若以律典说,则以「时时提醒自己应当学习」为准。若以僧戒1~6项之破戒处罚的方式,最重则「驱出僧团」,次则「离众僧别住数日」,再次则「舍物」后「向一位以上的僧人」忏悔,最次则是「提醒自己应当学习的生活仪规」。其实如果从僧众破戒受罚的方式来看,最严重也不过是逐出僧团,不然就是独自清净修行数日,不然就是找比丘忏悔,严格来讲,好像也并不是世俗想像中的一些严厉的处罚方式,如杖打三十或罚跪数小时、数日或打扫杂务或关禁闭…等等。至於在家众的部分:破戒并没有任何的处罚规范。谈论这一点之前,必须先了解在家戒的受戒精神与在家戒的来源。1、「在家戒」隐含有「自省自律」的精神:可以了解「通达种圣戒」来自於「自省自律」的内在体悟,圣戒并非由於「师授」,也不由外得,也因此才有可能自行通达「圣戒」。2、「在家戒」根源自於「十善业」:依杂阿含一○四五经所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相习近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相习近法。谓杀生者.杀生者习近。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恚.邪见。各各随类更相习近。譬如不净物.不净物自相和合。如是。杀生.杀生。乃至邪见.邪见自相习近。如是。比丘。不杀生.不杀生相习近。乃至正见.正见更相习近。譬如净物.净物自相和合。乳生酪。酪生酥。酥生醍醐。醍醐自相和合。如是。不杀.不杀更相习近。乃至正见.正见更相习近。是名比丘相习近法。……」这经内容所载的「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恚.邪见(痴)」即一般所谓的「十恶业」,而「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邪见(不痴)」则是所谓的「十善业」。可以说,「十善业」是戒律最早的原型,但由於「不贪、不瞋、不痴」的心灵成就状态,对於一般入门的弟子来说,程度相较之下,太过於困难,所以,对於一般弟子在戒行上的成就,舍出了「不贪、不瞋、不痴」这三项,而成为了「戒律自通之法」所说的「圣戒」。另外,杂阿含经一○四四经,论说「圣戒」,却没有提到后期为弟子(不论在家众、或出家众)所设立的「不饮酒戒」。所以,不难理解一○四四经所说的「种圣戒」是佛陀为早期的弟子所施设的「戒行」。至於,杂阿含一○四四经与杂阿含一○四五经作比较,则不难了解戒律的原型则是「十善业」。通过戒律的自省训练,先成就「圣戒」,再依「禅定」与「慧学」的训练则成就「不贪、不瞋、不痴」这三项善业,这是依「三学」(戒、定、慧)的训练,最终圆满「十善业」的过程。虽然说,戒律的违破,不论是依在家众或出家众,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什麼大不了的处罚,可是,如果了解戒律的原型来自於「十善业」,那麼,则不难了解「业行」自有「业报」的道理,意谓著:破戒不论在家或出家虽然没有严厉的戒罚,但依「业行相应」的原理,却免不了必须「依业受报」,了解此点凡事自然会多加三思而后行。由於,戒律的原型是「十善业」,所以,如果有心成就「圣戒」,依三学「戒定慧」的训练过程,圆满「十善业」。那麼,也就不难了解,不论在家或出家,对於戒律的修学不管再怎麼违破,就是要修学到完善为止,於戒行的训练无须轻言放弃。注:1、戒律自通之道,请参考杂阿含1044经。2、有些北传的在家佛弟子讨论在家五戒的持守、得戒与否,是参考「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而说,但这篇经文中,其实隐藏著很多问题。本自湛然问:希拉大德北传佛教在出家受十戒所问十三遮难一边罪难二污尼净行难三贼心受戒难四破内外道难五黄门难六杀父难杀母难八杀阿罗汉九破僧难十恶心出佛身血难十一非人难十二畜生难十三二根难因为末学已经有问过戒律道场的出家众有关出家相关事宜故才会将我疑虑来请教南传的大德们末学学浅若有困扰大众望请原谅再者北传规定未受具戒者不可阅律藏所以我不知道律藏戒条如何?希拉回答:北传规定?那麼你知道佛陀有这样规定吗?不读律藏,你怎麼会知道别人说戒律资料对不对呢?今天可以将所有你想知道戒律问题都答覆让你知道,但问题是你求法却少了一份探索之心、求真之心,更少了一份思辨的力量。这样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法友一边说在家不能读出家戒律,又一边跟人讨论出家戒律,你不是在自相矛盾吗?法友若是真的有心出家修习佛法,就把比丘戒律搞清楚,因为那将是你未来要遵循的行为准则。确定自己有把握或信心做到再来考虑出家的问题,做不到这一点,谈出家是不会有什麼实际成果的,因为你连要加入的僧团是否如法如律都无法判断。“希拉大德,北传佛教在出家受十戒所问十三遮难一边罪难?”搞了老半天,法友会问这种问题,还是老问题:法友你受到「像法」的毒害,余毒未清啊!所谓的「边罪」在律典中是指:‘曾经出过家受过具足戒,然后破了「杀盗淫妄」(四波罗夷(断头)罪),而被驱出僧团,这样子的人日后都不得再度出家。事实上,出家后还会破这四种戒行,那比持守五戒的在家众戒行还差与一般不持戒的俗人一样,那被驱出僧团是理所当然的事。僧团男众一般出家后,如果没有破“杀盗淫妄“这四种重大戒行(这是出家众戒行的最低底限),一般想还俗的人,还俗后,还可以再度出家,来来回回,最多可以次。但如果是被驱出僧团,所谓犯边罪的人,就不能再度出家了。僧团女众则只有一次出家的机会,自己想还俗或犯边罪被逐出,日后都不得出家。那本「像法的伪经「佛说优婆五戒相经」就说是依僧戒伪造的在家戒经,然后,一盲引众盲,又有后人为其作注释,乱写乱编,猜测你应该是读到这本伪经的注释:「佛说优婆五戒相经笺要」,里头写到所谓在家众的「边罪」:「杀戒以五缘成不可悔。一是人。(谓所杀者人。非畜生等。)二人想。(谓意在杀人。)三杀心四兴方便。五前人命断。今之自作。教人。遣使。皆是以杀心而兴方便。故夺彼命时。犯不可悔罪也。不可悔者。初受优婆塞戒之时。说三归竟。即得无作戒体。今犯杀人之罪。则失无作戒体。不复成优婆塞。故不可作法忏悔也。既不可悔。则永弃佛海边外。名为边罪。不可更受五戒。亦不得受一日一夜八关斋戒亦不得受沙弥戒及比丘戒。亦不得受菩萨大戒。惟得依大乘法修取相忏。见好相已。方许受菩萨戒。亦许重受具戒。十戒。八戒及五戒等。尔时破戒之罪。虽由取相忏灭。不堕三涂。然其世间性罪仍在。故至因缘会遇之时。仍须酬偿夙债。除入涅盘或生西方。乃能脱之。不受报耳。可不戒乎。」就是这本注释乱写乱编,让问题与误解变得更加严重。真是乱八糟的。「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这本书考其内容是彷造僧戒所写的「像法伪经」,后人不辨其伪,然后,又有后人再帮这本伪经作注,有部份内容自己乱想乱引申又乱写,后人读经怕看不懂又找这本注释来读,错误的资讯就积累得更多了。真糟,希望其他法友也能从这些事情得些警剔,「像法」是很可怕的,「正法」就是因「像法」出现而消灭,「像法」有多可怕,就是这麼可怕。「像法伪经」就是有这类的写作风格,里头有「正法的真」,但在一些关键之处又混杂了「像法的伪」,标准的「以假乱真」。问题是,这些人怎麼敢作这种事呢?一般人怎麼敢做这种事呢?所以佛陀说:「乃至“恶众生”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如来正法於此则没。」(杂阿含九○六经)。法友,你如果从来就没有出家过,就没有“边罪“的问题。在讨论主题开题里,提到担心边界的问题,已释疑如上。复次,如果又担心授戒的和尚,不能明辨「边罪」之原义而问遮难后,误拒戒子於僧门之外。这对想要出家的人似乎是一大打击,可是,从出家应该先行准备好的两大出家重要因缘的角度来说,却不见得是坏事。因为如果授戒的和尚,无法明辨「边罪」之出家原义,那也表示他日后无法、或缺乏正确教戒的能力,那麼不跟此位授戒和尚出家反倒是好事一件。这种事是真的发生过,僧门之中有人误判,但也有人真正了解“边罪“原义,这两者之间就不难看出辨戒能力的良窳高下之分。十三重难所说的边罪,有包括在家白衣受五戒后犯四重之罪吗?(尤其是年轻男女朋友的越轨行为。)答:边罪专指以比丘(尼)身份犯下的四重禁,白衣并不包括在内。所以曾闻有白衣因过往有与白衣未婚同居或堕胎的行为,在其发露之后,因主法者判其为「邪淫」与「杀生」罪,而将之拒於戒场之外,其实这样已与律制「边罪」之原意大相迳庭,在家前四戒并不被称作「边罪」,只有以比丘(尼)身份犯下的四重禁才名为「边罪」。因僧尼既已受戒,复犯此四重罪则犹如佛法边外之人,不堪再重入净戒之海,故称「边罪」。五、若人命终时当如何开导是正确?(死者耳边)答:若彼已归依三宝,请其忆念三宝光明力、皈依三宝之功德力,以及在生时布施、持戒之功德力,请其知晓:此诸功德所感应之去处有无限光明与喜乐所以请其去除任何负面的思考与情绪,专心忆念此诸功德;摒弃黑暗,趋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