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刑法中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怎么认定举例

假定条件:时间、空间、主体、对象。

行为模式:做了什么。

法律规则具有内在的严密的逻辑结构,这里举例说明:

紧急避险的法律逻辑结构:为了使公***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假定条件的情境),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利益行为(行为模式),造成损害不负法律责任(法定后果)

一般观念认为,法律规则主要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三个要素组成。

1.假定(条件):规则中关于适用该规则的条件的规定,即法律规则在什么时间、空间对什么人适用以及在什么情境下对人的行为有约束力的问题。

它包含两个方面:

(1)法律规则的适用条件,其内容是法律规则在什么时间生效,在什么地域生效以及对什么人生效等;

(2)行为主体的行为条件,其往往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事实规定。

内容包括:

1行为主体的资格构成:行为主体的国籍、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免责条件等。

2行为的情境条件:行为的时间、地点、程序和状态等,

如发现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人

在立法实践中有可能省略假定(条件)这一要素,或将其规定在其他条文中,以求文字表达简明扼要。

但是省略不意味着假定(条件)不存在,我们可以根据法律规则的内在逻辑,从法律条文的上下文或若干法律条文的内容规定推导出假定(条件)。

2.行为模式:法律规则中关于行为的规定,即法律关于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的规定,它是从人们大量的实际行为中概括出来的法律行为要求。

根据行为要求的内容和性质不同,法律规则中的行为模式分为三种:

(1)可为模式:

授权

性法律规则

(2)应该为模式:

命令

性法律规则,

如应主动为其依法办理供养

(3)不得为模式:

禁止

性法律规则,

如勾结外国危害中国主权、领土完整、安全

与此相对应的三种法律规则分别:

(1)授权性法律规则

(2)命令性法律规则

(3)禁止性法律规则

命令性法律规则和禁止性法律规则合称为义务性法律规则。

3.法律后果:法律规则中对遵守规则或违反规则的行为予以肯定或否定评价的规定。

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是法律后果的前提,法律后果是对人们遵守或违反假定(条件)和行为模式的认定。

根据人们对行为模式的实际行为的不同,法律后果又分为肯定性法律后果和否定性法律后果两种。

(1)肯定性法律后果: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按照行为模式的要求行为而在法律上予以肯定的后果,它表现为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的保护、许可或奖励;

(2)否定性法律后果: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不按照行为模式的要求行为而在法律上予以否定的后果,它表现为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的制裁、不予保护、撤销、停止,或要求恢复、补偿等,

如处x年有期徒刑

法律后果是任何法律规则都不可缺少的要素,但在立法实践中,法律条文一般不明确表述合法的后果,因为根据行为模式,人们可以直接推知该法律后果。

违法的后果实际上规定了人们违反法律所应承担法律责任的后果,必须在立法上予以明文规定。

尽管它们往往不表现于同一个条文当中,或者有些法律规则在表现形式上只有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项要素,而假定(条件)这一要素被省略了,但在逻辑结构上,任何一个完整的法律规则都是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部分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