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宋朝不能一统天下都怪赵光义?

帝制时代,一个王朝的政治走向往往取决于开国皇帝对治国方略的规划,并由此形成所谓的祖训或祖制,其构成内容有文字性的,如《太祖祖训》等,也有后人整理出的开国皇帝语录或具体做法,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立国宪法,这对以后的继任者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这种约束力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不仅仅是来自于法律制度层面的有形约束,还有更深层次的精神上的无形箝固,儒家文化对祖宗祭祀礼仪的高规格设置,使立于祖庙显赫位置上的祖制在精神性约束上更强于制度性约束,尊重祖制基本上成为皇帝行使皇权的自觉行动,违反者一般都不会有好下场。因为其内容牵扯到整个皇室家族以及开国元勋们的政治利益,并非只针对皇帝个人,因此想要完全改变这一祖制,几乎形同于再造一个帝国,一旦有皇帝不遵守祖制契约,有可能引发政变而被推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题目所涉及到的问题是不成立的。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靠和平兵变取得政权的朝代,开国皇帝赵匡胤以相当温和的“黄袍加身”手段成功立国,没有历朝历代获取政权经历的血腥暴力,避免了立国核心区域因血仇而相互报复的激烈对抗,立国之初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和平建国的现实问题,因此与各方政治势力达成的第一项契约就是优待前朝皇室及其支持力量,从而获得政权的稳定过渡。

这一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政治而非军事,所以之后赵匡胤就以政治和平手段解决一系列建国的问题,“杯酒释兵权”就是各方力量在和平局面下达成的理想结局,其前因是唐末以来屡屡因军阀割据造成政局动荡,职业军人出身的赵匡胤对此有深刻感触,削弱军权才能更好地实施和平建国,他曾对核心幕僚程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文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因此,宋朝立国重文轻武,是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的,赵匡胤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没有意识到核心政治制度的设计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关键,只简单地看到了武臣造反的危害,却未能意识到文臣的贪浊照样会危害政权覆灭,这是由其时代局限性造成的。

由于赵匡胤本身久经沙场历练,削弱军权对国家用兵影响还不是太大,以职业经验设计出来的指挥体系和作战排阵布局也能发挥作用,但在后任者手里,他的那些职业经验就会完全成为“纸上谈兵”,所以才会出现他之后继位的赵光义《御制平戎万全阵图》那样的笑话,赵光义也是完全投身于立国政治制度的设计者之一,所以对和平建国深得个中三昧,登上皇位的第一要务就是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虽然也有南征北伐的军事行动,但基本上属于对军权节制的制度性摸索,企图将“纸上谈兵”转化成标准化操作规程,以便后任者在国防方面有所依赖,并非一定要实现一统天下的伟业。所以说,题目涉及到的宋朝未能一统天下全怪赵光义的说法,不过是今人的遗憾,对宋朝而言,从上演“杯酒释兵权”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不可能实现一统天下的梦想,历史上没有一个王朝在军队建设完全退居二线后,还能一统天下的,在那个完全靠实力说话的年代,以和平手段实现一统天下更是痴人说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