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的小知识问答

1.关于校园霸凌,对于小学生来说,什么最重要

关于校园安全主题班会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校园安全意识。

2、知道在校园里哪些行为是不安全的。

3、一旦不安全的事情发生了,知道应该如何去处理。

教学要求:

知识方面:了解有关知识;明确校园不安全的行为。

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时刻提高警惕,自觉做好防范工作。

觉悟方面:认识校园安全隐患存在的必要性,树立自我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案例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校园安全观念.

教学难点:遇到安全问题学会用如何处理

教学方法:导、读、议、评相结合

班级:五年级五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安全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在校园里也要时刻注意安全。

2、发生在校园里的事故:

⑴ 高空抛物,砸到同学。

⑵ 在教学区打闹,撞到了同学,出现不应有的事故。

⑶ 攀爬护栏,摔倒楼下。

3、学生谈发生在校园里的事故。

4、总结:在校园里我们也一定要注意安全。

二、交流:讨论在校园里我们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的安全。

⑴ 上下楼梯应当注意哪些安全?为什么?应当如何做?

上下楼梯靠右边走;下楼时用手扶着楼梯扶手下楼;不许向楼梯外探身,更不许打滑梯;上下楼梯不许跑,不许拥挤抢先;不许在楼梯内打闹、疯跑、做游戏、做体育活动;放学时,排队下楼,不许拥挤,不许在楼道上系鞋带、滞留等。

⑵ 在走廊里应注意哪些安全?为什么?应如何做?

轻声漫步,不跑不叫;不追逐打闹;不做游戏;不攀爬护栏;不向楼下吐痰、丢东西;无事不到其它楼层乱窜。

⑶ 在教室里应当注意哪些安全呢?为什么?应如何做?

轻声漫步,不跑不叫;不乱攀爬桌凳;不点燃垃圾,不玩火;不乱摸电器、电器开关;发现电器、电线、开关插座等有埙坏及时报告,不乱动;实验课,听从老师指挥,不乱动实验仪器和化学药品。

⑷ 在校园里应当注意哪些安全?为什么?应如何做?

不疯跑大叫;不到操场玩树枝、木棍、砖块等;不攀爬车棚、围墙;不在国旗台上及其周围玩耍;不做危险游戏(哪些是危险游戏呢);参加升旗仪式、文艺演出、做操等大型集体活动,要遵守纪律、听从指挥,按要求、行动、疏散、撤离;不携带、不玩易燃易爆物品和(哪些是)。

⑸ 在厕所里应该注意哪些安全?为什么?应当如何做?

不追逐打闹做游戏;大便入坑,小便入池;不推不挤,不跑不叫,慢蹲慢起,严防跌倒。

⑹ 体育课应注意哪些安全?为什么?

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秩序地活动,注意安全。特别是在一些争抢激烈的运动中,自觉遵守竞赛规则对于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三、巩固

1、师生***同回顾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2、同桌互相提问应注意的事项。

3、将重点条目抄记在笔记本上。

四、作业

写一篇学习心得,自己以后应该怎样来做。回家也可和父母再加以讨论,还有哪些应注意的事项。

2.辩论赛,解决校园霸凌更该从教育入手的分论点,至少三个

校园本是教书育人之所,本应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乐园,但近年来的“校园霸凌”事件却给乐园蒙上了阴霾。校园暴力事件触目惊心之余,我们更应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放纵了校园暴力的发生,是否仍对之视若无睹。 *** “校园霸凌”,断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落到实处。

作为学生最切身相关的场所,家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家长们不应一味关注孩子学习成绩,而应适时与孩子沟通,让孩子认识到校园暴力事件的可怕之处,让受暴儿童及时站出来,及时走出心理阴影。毕竟“校园霸凌”或多或少与家长观念有关。

而在这些校园暴力事件的背后,教育问题也随之显露,校方管理疏忽,安全体系漏洞扑面而来。“校园霸凌”不仅考验着家长,更考验着校方的良心。校园暴力事件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也是一种无奈,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长出的仇视种子很难被单纯说教化解。

学校在这面前,应加大德育力度,鼓励学生举报“校园霸凌”,同时加大监管范围,让学生安全进校,安全回家。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的不作为不应成为学校不作为的理由,学校应就自身机制深刻反省,改正并强化。

再进一步说,“校园霸凌”事件不能仅作为人们的谈资,更是一座警钟。发生过的事可以籂骇焚较莳记锋席福芦弥补,尚未发生的有待我们预防。司法机构并非只针对于成年人,它们的执法对象是全社会,法律的空白更应及时得到填补。

尽管学生涉事者为“未成年人”,但惩罚也不可少。至于让涉事者真正暴露在阳光下,受到应有的惩罚,才可能让“校园霸凌”事件真正远离儿童,让学生远离伤害。

“人之初,性本善”预防校园霸凌,只有让家庭、学校、社会各司其职,加大道德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大司法力度,将矛盾化解于无形,防患于未然,才可还给学生一片安全的蓝天,拥抱未来的精彩。

执安全之手,伴平安之风,享平安校园,得精神净土。 *** “校园霸凌”,从我做起。

3.校园欺凌这种现象反映了哪些问题

校园欺凌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并不时有校园学生欺凌暴力案件的报道,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严重的恶性案件。

案件中那些心灵被扭曲的孩子们作案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在中国,校园暴力一般要到非常严重,甚至已经触犯刑法的程度,才会受到社会注意。

例如:邯郸26中女学生吴华被同校七八个女生多次暴打、折磨,被送进医院;广东开平的一位初二女生因为得罪了校园里拜把子的七姐妹,被掳到一家宾馆。七姐妹找来四个未成年少男 *** 了这个女生,对她肆意殴打、 *** ,并将施虐过程录像,上传网络取乐。

4.防校园欺凌的三字顺口溜

春风吹,阳光照,校园生活真美妙。

对同学,要友善,文明礼让要记牢。

坏风气,不能要,互帮互助不可少。

见恶行,要举报,视而不见可不好。

不恃强,不凌弱,后果严重警察找。

反欺凌,要做到,校园和谐最重要。

同学间,不为难,互助成长情谊连。

欺凌者,要受处,屡教不改要严办。

被欺凌,莫慌乱,报告老师来评判。

心平静,坐下谈,握手言和把手牵。

与人交,要友善,礼义廉耻记心间。

正学风,爱校园,争做文明好少年。

好少年!

扩展资料:

老百姓一般唤作"顺口溜"。顺口溜源于生活,最常见的是卖货小贩使用,物品卖的好坏和顺口溜编的好不好有很大的关系。顺口溜使用得当甚至可以达到货卖清场的目的。

何谓"顺口溜",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齐,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我们以为把当代流行的这种语言现象称作"民谣"可能更为贴切一些。所谓"民谣",即"民间歌谣,多与时事政治有关"。如此称说,有如下理由:

1、是它来自民间,又在民间广为流传,实乃"民"之家族成员;

2、是现今的这些"顺口溜"主要是反映讽刺社会的诸多不良现象,多与时事有关,在褒贬意义上有鲜明的倾向性,与"民谣"定义相吻合。

所不同之处突出在一"新"字上。由于这类民谣主要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的现象,是伴着中国改革开放而兴起,是新时期的"语言产物",且方式上有其独特性--人们只是口头说讲,而不以音乐的形式唱诵--因此,我们冠以一"新"字,谓之"新民谣",以示区别传统民谣。

5.校园霸凌的特点

一般来说,霸凌尚有下列特点:

1.男孩与女孩同样地都会有霸凌行为。

2.从学生的自我报告研究中发现,男孩比较会进行霸凌行为。

3.一般而言,男孩大多只会被男孩霸凌。女孩会被男孩及女孩霸凌。

4.言语霸凌是最常见的霸凌方式。

5.男孩比较会使用暴力霸凌,女孩则是以散播谣言、社交霸凌为主。

6.被霸凌的时间长了,会有心理障碍。

成因

校园霸凌源自社会学习。从家庭开始,父母对孩童的照顾若带有敌意、不负责任、冷漠,例如遗弃或施以家庭暴力,让孩童的社会互动处于负向状态,则孩童将来成为加害人的可能性会大幅提升。其次,孩童进入小学后,在学校里受教师影响至深,因为此时孩童正处于模仿阶段。教师若选择错误的管教方式,霸凌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若同学间发生霸凌行为,而教师不加以阻止,也可能造成其他同学的错误价值观。

孩童的人格养成与家庭生活有密切关联,家人,尤其父母,通常是孩童的第一个重要他人。这些重要他人对孩童的身心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少或从未给予孩童关怀的父母,其子女极可能成为霸凌加害人。因为霸凌是一种学习行为,霸凌者通常都有攻击前科,而攻击则从模仿而来,这种模仿得自父母对待孩童的态度,采取权威、斥责、惩罚和冷漠做为管教手段的父母,其子女会产生自卑心理。这些在家中得不到关怀,甚至遭到虐待的孩童容易将痛苦加诸于他人,借此宣泄情绪或获得关怀,这些相对地,采取开明、关怀、宽容和温暖管教手段的父母,其子女有较多正向心理,也较不易产生行为偏差。

在孩童入学后,学校对孩童的身心发展扮演和家庭一样重的角色,而教师又是其中与学生最密切的重要他人。教师因专业判断采取不同的管教方式,会导致“教育家”和“霸凌者”的差别。态度正向、行为积极的教师,和态度负面、行为消极的教师会教育出不同思维的学生,这些思维上的差异决定学生成为“好学生”或“霸凌加害人”。关怀和监督并重的教育策略可以有效降低霸凌事件的发生率,排斥、放任甚至体罚与霸凌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

零体罚

2001年因台湾桃园县八德国中等学校霸凌事件频传,外界把部分矛头指向人本教育文教基金会提倡零体罚。网友质疑零体罚似乎是驼鸟教育。2011年台湾新竹市发生新竹象腿帮霸凌事件,亦引起不少声音的探讨。

校园霸凌中的各角色 欺凌过程,蕴藏着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牵涉的学生可分为几种:

欺凌者(英文:Bully)发动欺凌行为,通常还带领其他同学参与其中。 受害者/被欺凌者(英文:Victim/Bullied)受到欺凌。 协助者(英文:Assistant)跟随欺凌者,直接参与欺凌行动。 附和者(英文:Reinforcer)支持欺凌者的行为,例如:在旁嬉笑或呐喊助威。 保护者(英文:Defender)安慰及支持受害者,尝试制止欺凌行为。(但这样的人通常为数不多)。 局外人(英文:Outsider)置身事外。(也有些是害怕帮助受害者会让自己受到欺负而假装局外人的身份。但通常如果受害者转学或是住院等无法到校上课时,欺凌者便可能从局外人里挑选下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