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肜字次孙文言文
1. 祭肜字次孙早孤文言文翻译
祭肜(音rong),字次孙,早年丧父,他对他母亲非常孝顺,王莽末年天下大乱,人们纷纷逃散,祭肜独自守在父母的坟墓旁边。
农民起义军经过此处,看到一个孩子衣衫褴褛地为父母守墓,这些背井离乡沦落天涯的人们顿生感慨,纷纷拿出食物送给祭肜。实际上这并非完全是祭肜的计谋,他这个人本性就是这样,非常有孝心,做事认真负责。
刘秀开始也没有看出祭肜这个特点,只是因为他的堂兄祭遵的缘故让他当了黄门侍郎。祭遵死后,刘秀非常伤心,任命祭肜为偃师长,负责年年祭扫祭遵的陵墓。
祭肜很聪明,他当官五年,偃师一派安定,在政绩考核中祭肜排名第一,升职为襄贲县令,几年之后襄贲大治,刘秀特别高兴,给祭肜发了奖状,涨了薪水,还赏赐了丝绸百匹。祭肜和他堂兄祭遵一样,向往秩序,追求高贵,祭遵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祭肜也能征惯战,同时他又耐心智慧。
此时匈奴、鲜卑、乌桓少数民族强盛,经常袭扰东汉北部边境,刘秀派出了大批军队分屯设障驻守边防,国家负担很大。建武十七年,刘秀任命祭肜为辽东太守。
刘秀不愧“允冠百王”,他用祭肜用得非常得当。刘秀认为东汉政权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应该对少数民族采取防御政策,不勤远略。
祭肜这人非常擅长防御战,甚至在防御战中的短促出击也不错,所以祭肜是最符合刘秀总体战略的人才。祭肜在边境上秣马厉兵,积极备战。
祭肜本人身体强悍,能拉开三百斤的硬弓,经常身先士卒反击敌人的进攻。建武二十一年,鲜卑族上万骑兵进攻辽东,祭肜率领数千人反击,鲜卑人大败而逃,落水溺死过半,祭肜斩首三千多级,缴获战马数千匹,鲜卑人从此被震慑住了,再也不敢侵犯东汉的边境了。
祭肜没有放松警惕,他看到匈奴、鲜卑、乌桓都近在咫尺,很可能出现三虏联合的局面,那样就被动了,祭肜决定使用外交手段分化瓦解他们。祭肜敏锐地发现鲜卑族性情耿直,吃苦耐劳,实际上是比较容易驯化的。
建武二十五年,祭肜派人出使鲜卑,鲜卑人表示愿意归附,祭肜的条件是“审欲立功,当归击匈奴,斩送头首乃信耳。”结果鲜卑对匈奴连年战争,他们拿着匈奴人的首级换取祭肜的赏赐,匈奴人防不胜防,伤亡惨重,叫苦连天。
后来赤山乌桓族为害边疆,州郡无法禁止,刘秀加重赏罚也不管用,祭肜给鲜卑族提供后勤给养,指挥鲜卑军队击破赤山乌桓,威震塞外。祭肜以夷制夷的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西自武威东至朝鲜的少数民族全部内附,一时间野无风尘,东汉的北部边境空前安定。
祭肜为人“质厚重毅,体貌绝众”,在边疆三十年,生活节俭,“衣无兼副”,他对鲜卑族有恩有信,得到了他们的尊敬和爱戴,但是祭肜这种以金钱换人头的行为真的不是太符合道德要求,不管怎么说也是有损阴德的事情。汉明帝永平十二年,祭肜升任太仆,跟随汉明帝巡守东方,路过曲阜,坐在孔子讲堂中,汉明帝指着子路的房间说:“此太仆之室。
太仆,吾之御侮也。”永平十六年,祭肜率领一万骑兵,在南匈奴左贤王的导引下进攻北匈奴,匈奴人和祭肜有宿仇,还没到目的地就让祭肜回来了,祭肜以逗留畏懦的罪名被关入了监狱。
说实在话,这次失败原因很多。汉明帝刘庄和他父亲光武帝刘秀不一样,刘庄对勤远略很有感觉,所以他对北匈奴采取了战略进攻的态度,祭肜这人长于防守、弱于进攻,汉明帝没看出来,所以此次失败属于汉明帝用人不当。
另外祭肜为人真诚,用人不疑,没有看出匈奴左贤王的阴谋诡计,这也是一个方面。祭肜这人受得了苦受得了累,但是受不了委屈,对此次出击见诈无功空手而还,他越想越惭恨,出狱几天就呕血而死,临终时对他的儿子说:“吾蒙国厚恩,奉使不称,微绩不立,身死诚惭恨。
义不可以无功受赏,死后,若悉簿上所得赐物,身自诣兵屯,效死前行,以副吾心。”汉明帝还想重用祭肜呢,听说祭肜去世了,大惊,嗟叹良久。
乌桓、鲜卑追思祭肜的恩德,每来洛阳必去祭拜祭肜的陵墓,往往是仰天哭号而去。
2. 文言文“祭遵传”的解析、祭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颖阳人。公元24年,刘秀攻打颖阳一带,祭遵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吏。后随军转战河北,当了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任职中,他执法严明,不循私情,为大家所称道。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情后,依法把这个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想祭遵竟敢处罚他身 边的人,欲降罪于祭遵;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刘秀听了觉得有理。后来,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封他为征虏将军,颖阳侯。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3. 祭奠爷爷五周年的文言文有哪些示例:祭祖父文
维:
公元一九六一年五月三日,齐期刊、大维、二维等,虔具清酌庶馐之奠,致祭于先祖父德享老大人之灵前而哀日:祖父去世,年仅七旬。奔波劳碌,终生耕耘。风雨无阻。不避艰辛。勤俭持家,生活平稳。教育吾辈,克己恭人。对待敌友,爱憎分明。维护集体,不讲私情。祖父之德,足启后人。老当益壮,宜寿长春。无奈不测,急病缠身。一卧不起,迅速辞尘。呜呼祖父,百喊不闻。肝肠断绝,血泪沾巾。哀号祭奠,悲痛难陈。黄泉有觉,来品来尝。呜呼哀哉!
尚飨!
维
万物潜遁之时,家祖冥寿之日。虔备香楮财帛 、三牲素果 、时蔬素酒 ,奠于祖坟前而泣曰:
祖诞于光绪廿七年,历清、明国、新朝,卒于新朝45年,享寿八十三载。吾祖初诞,家资颇丰,幼承庭训,衣食无忧。四代单传,责任维艰,礼师于塾,问道求惑。初识四书,渐晓微言大义;新学五经,略通为人正理。清之末运,国刁民闭。家道中落,问师五载而辍;青春稚童,求道之路告终。曾祖染疾,族内无依,延医问药,吾祖力行。内侍病榻奉汤,外接营生济家。卧病五载,曾祖西归;家失栋梁,远船迷航。年未弱冠,稚肩挑重担;懵懂少年,识尽愁之味。及长,娶赵氏之女。家无外借之资,顿无隔夜陈粮。先育长姑,后继二姑,吾父行四,吾叔行七。家添二男,吾祖眉展,上慰列祖之灵,下抚二男五女。时及壮年,子女成行,姑女外嫁,父叔成家。父未谋职于外,叔亦耕种于田,耕读之余,绕膝祖前,天伦尽享,三代成欢。开放肇始,家庭联产,生活渐丰,愁眉略展。天不遂愿,祖母驾鹤。南雁缺侣,哀哀孤鸣;琴瑟失谐,鸣凤噤声。
吾、兄二人,尊祖尤爱,常授做人之理,时谈治学之道。幼习书法,祖常训曰:夫习字者,先必心正,次者身正,再则笔正,眼观笔,笔观心,下笔如疾水行舟,运笔如内湖摆渡,方字字端庄,不偏不倚。幼时懵懂,未悟个中深意;岁流年长,方明话语情真。语于练字,实谓做人之墨绳。孙虽不才,不负吾祖苦心;吾辈愚钝,谨奉大德遗音。此训后辈,是为家训!
吾祖在日,兄考读师范,已为人师;予就读农专,前途未卜。吾祖独自常乐,言未及彼,吾辈自明,祖所乐者,毕生宏愿:重振家声,二子不负!是年寒假,开学在即,吾祖染疾,卧病多日,心存不忍,踯躅不行。辗转至校,不足廿日,接闻丧报,肝胆俱裂。告假还乡,吾祖已逝二日也!青山呜咽,绿水含悲。失慈祖而日月昏,悼先颜而天地沉!祖恩如山,祖恩似海,祖恩孙辈何以偿?悲夫,痛哉!
想吾祖:诞于清末,幼无愉悦之年;长于民国,壮无舒心之岁。享寿八十三载,护吾一十九秋。未尝玉食珍馐,未著锦衣华服,不嗜烟,拒酗酒,澹泊一生,月洁风清。撒手之时,未谈身后大事;弥留之际,尚念孙辈前途。谓吾父曰:此生无憾,唯膝下二孙尚在学中,未来竟未知也!语毕泪下,撒手人寰。呜呼!痛哉!未聆遗训,孙之不孝,未瞻遗容,孙不孝大也!
吁嗟!吁嗟!苍天负我,我负祖也!袒荆负首,痛陈哀思!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何况人乎?祖于病中,吾未奉汤药于前,未睹遗言在后,常怀孝念于心,独缺孝行于身,此大不孝者。吾恨一也。
祭之丰不如养之薄,子欲养而亲不在。杏坛可有回天妙手,助祖延年;悟空可借九转还魂,护祖返生!家境渐宽,然天不假人愿,吾祖未享四代同堂之乐。吾恨二也。
吾祖逝后,逢清明、中元之日,俗务纷扰,未与坟上添土,未于坟前奠香。唯,悔不能再听聆教,痛难再见亲容。忝为人者?吾恨三也。
呜呼!十五载,物相似,人已非。
父过花甲,两鬓含霜;孙逾而立,家业俱成。兄执教于晋原,予求职于外方。祖愿已了,吾祖知乎?吾祖知乎?
兄育一男,吾抚一女。曾孙聪颖,求学于邑;孙女乖巧,绕膝承欢。家门幸甚,谱后续人。吾祖泉下有知乎?
祈愿吾祖,频临吾梦,亲聆垂训,如睹真颜。诚然如斯,吾愿足矣!
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开头人们写祭文,习惯以“维”字开头。“维”是助词,作发语词用,无别的意思。祭文以“维”字开头后,紧接着即言明吊祭文时间及祭谁,谁来祭。这是开篇明义,首先要点明的问题。
内容祭文的内容必须简短,语言必须精炼,要以简明扼要之词表达悲哀况痛之情。—般祭文以二三百字为宜,切忌拖泥带水。过去的祭文,语言均押韵。可—韵到底,也可变韵——即押两个以上韵。
结尾祭文用“尚飨”一词结尾。“尚飨”是临祭而望亡人歆享之词。尚,是庶几,希望也;飨,设牲牺以品尝也。
4. 鲁襄公二十二年文言文《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原译文对照版原文二十二年春,臧武仲如晋,雨,过御叔。
御叔在其邑,将饮酒,曰:“焉用圣人!我将饮酒而已,雨行,何以圣为?”穆叔闻之曰:“不可使也,而傲使人,国之蠹也。”令倍其赋。
夏,晋人征朝于郑。郑人使少正公孙侨对曰:“在晋先君悼公九年,我寡君于是即位。
即位八月,而我先大夫子驷从寡君以朝于执事。执事不礼于寡君。
寡君惧,因是行也,我二年六月朝于楚,晋是以有戏之役。楚人犹竞,而申礼于敝邑。
敝邑欲从执事而惧为大尤,曰晋其谓我不***有礼,是以不敢携贰于楚。我四年三月,先大夫子蟜又从寡君以观衅于楚,晋于是乎有萧鱼之役。
谓我敝邑,迩在晋国,譬诸草木,吾臭味也,而何敢差池?楚亦不竞,寡君尽其土实,重之以宗器,以受齐盟。遂帅群臣随于执事以会岁终。
贰于楚者,子侯、石盂,归而讨之。湨梁之明年,子蟜老矣,公孙夏从寡君以朝于君,见于尝酎,与执燔焉。
间二年,闻君将靖东夏,四月又朝,以听事期。不朝之间,无岁不聘,无役不从。
以大国政令之无常,国家罢病,不虞荐至,无日不惕,岂敢忘职?大国若安定之,其朝夕在庭,何辱命焉?若不恤其患,而以为口实,其无乃不堪任命,而翦为仇雠,敝邑是惧。其敢忘君命?委诸执事,执事实重图之。”
秋,栾盈自楚适齐。晏平仲言于齐侯曰:“商任之会,受命于晋。
今纳栾氏,将安用之?小所以事大,信也。失信不立,君其图之。”
弗听。退告陈文子曰:“君人执信,臣人执***,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
君自弃也,弗能久矣!”九月,郑公孙黑肱有疾,归邑于公。召室老、宗人立段,而使黜官、薄祭。
祭以特羊,殷以少牢。足以***祀,尽归其余邑。
曰:“吾闻之,生于乱世,贵而能贫,民无求焉,可以后亡。敬***事君,与二三子。
生在敬戒,不在富也。”己巳,伯张卒。
君子曰:“善戒。《诗》曰:‘慎尔侯度,用戒不虞。
’郑子张其有焉。” 冬,会于沙随,复锢栾氏也。
栾盈犹在齐,晏子曰:“祸将作矣!齐将伐晋,不可以不惧。” 楚观起有宠于令尹子南,未益禄,而有马数十乘。
楚人患之,王将讨焉。子南之子弃疾为王御士,王每见之,必泣。
弃疾曰:“君三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王曰:“令尹之不能,尔所知也。国将讨焉,尔其居乎?”对曰:“父戮子居,君焉用之?泄命重刑,臣亦不为。”
王遂杀子南于朝,轘观起于四竟。子南之臣谓弃疾,请徙子尸于朝,曰:“君臣有礼,唯二三子。”
三日,弃疾请尸,王许之。既葬,其徒曰:“行乎?”曰:“吾与杀吾父,行将焉入?”曰:“然则臣王乎?”曰:“弃父事仇,吾弗忍也。”
遂缢而死。 复使薳子冯为令尹,公子齮为司马。
屈建为莫敖。有宠于薳子者八人,皆无禄而多马。
他日朝,与申叔豫言。弗应而退。
从之,入于人中。又从之,遂归。
退朝,见之,曰:“子三困我于朝,吾惧,不敢不见。吾过,子姑告我。
何疾我也?”对曰:“吾不免是惧,何敢告子?”曰:“何故?”对曰:“昔观起有宠于子南,子南得罪,观起车裂。何故不惧?”自御而归,不能当道。
至,谓八人者曰:“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知我者,如夫子则可。
不然,请止。”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
十二月,郑游贩将归晋,未出竟,遭逆妻者,夺之,以馆于邑。丁巳,其夫攻子明,杀之,以其妻行。
子展废良而立大叔,曰:“国卿,君之贰也,民之主也,不可以苟。请舍子明之类。”
求亡妻者,使复其所。使游氏勿怨,曰:“无昭恶也。”
译文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春季,臧武仲到到晋国去。碰到下雨,去看望鲁大夫御叔。
御叔在自己的封邑里,正准备喝酒,说:“哪里用得着圣人?我准备喝酒,而他自己冒着雨而来,聪明有什么用?”穆叔听到了,说:“他不配出使反而对使者骄傲,这是国家的蛀虫。”命令把他的赋税增加一倍。
夏季,晋国人让郑国人前去朝见。郑国人派少正公孙侨(即子产)回答,说:“在晋国先君悼公九年,我寡君在这个时候即了位。
即位八个月,我国的先大夫子驷跟从寡君来向执事朝见,执事对寡君不加礼遇,寡君恐惧。由于这一趟,我国二年六月就向楚国朝见,晋国因此有了戏地这一役。
楚国人还很强大,但对敝邑表明了礼仪。敝邑想要跟从执事,而又害怕犯下大罪,说,‘晋国恐怕认为我们不尊敬有礼仪的国家’,因此不敢对楚国有二心。
我国四年三月,先大夫子?又跟从寡君到楚国观察他们有没有空子可钻,晋国因此有了萧鱼这一役。我们认为敝邑靠近晋国,譬如草木,我们不过是散发出来的气味,哪里敢有不一致?楚国逐渐衰弱,寡君拿出了土地上的全部出产,加上宗庙的礼器,来接受盟约。
于是就率领下臣们随着执事到晋国,参加年终的会见。敝邑偏向楚国,是子侯和石盂,回去以后就讨伐了他们。
湨梁会盟的第二年,子?已经告老退休了,公孙夏跟从寡君向君王朝见,在尝祭的时候拜见君王,参与了祭祀,饮酒吃肉。隔了两年,听说君王要安定东方,四月,又向君王朝见以听取结盟的日期。
在没有朝见的时候,没有一年不聘问,没有一次事情不跟从。由于大国的政令没有定准,国家和家族都很困乏,意外的。
5.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
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
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
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
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
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
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 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
论功加直秘阁。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
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
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 ”乃益厉兵儆守。
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陴:城墙),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
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
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 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
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
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
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
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绍兴中,谥忠确。
(选自《宋史》)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姓怙势持官府 怙:依仗、凭借B.阴结党欲为内应 阴:阴谋C.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 终始:偏义复词,到最后D.焚香南向拜舞 南向:面对南方5.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从正面说明张克戬为人刚直、视死如归品质的一组是( )①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 ②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
③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 ④皆泣不能仰视。
⑤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 ⑥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
A.① ③ ⑤ B.② ④ ⑥ C.④ ⑤ ⑥ D.① ② ③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克戬担任吴县县令期间,一改过去县令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依靠法律制裁了向来飞扬 跋扈的当地大姓豪富,得到朝廷认可,被授予卫尉丞官职。 B.张克戬知汾州期间,金兵包围了太原,并派将领银朱孛堇来攻打汾州。
张克戬尽全力抵御敌人,先杀了城里的内应;然后出奇兵扰乱敌人,烧毁敌人营寨的栅栏,敌人畏惧退去。C.在太原被围、汾州危急的情况下,张克戬身先士卒,拼死抵抗,金兵暗中派遣使臣送劝降书,张克戬看都没看,就焚烧了书信。
D.张克戬在保城无望的情况下,给朝廷写了上表给家人留了遗书,城破后穿朝服自杀身亡。张克戬死后,金人很佩服他,将他礼葬于后园,并拜祭致礼,为他立庙。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
(5分) (2)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5分)参考答案:4.B(阴:暗地里、暗中) 5.A(②陈述克戬从弟;④百姓为之感动;⑥为后人敬重、景仰。
排除这三项)6.C(事件的前提应在太原沦陷后,而不是在太原被围时。“暗中”也属无中生有)7.(1)金兵到了,张克戬亲自率领将士披上铠甲登上城墙(与敌人作战),虽然屡次击退敌兵,但是增援的部队最终没有到来。
(帅、却、讫)(2)(张克戬)考虑到最终不能逃脱一死,亲手写下给朝廷的遗表和给妻子、儿女(家人)的遗书,从城上把一名士兵用绳子拴着荡下,让他拿着(遗表和遗书)到京城去。(度、草、缒)(4分)参考译文:张克戬,字德祥,是侍中张耆的曾孙。
考中进士后,做过河间县令,吴县知府。吴县是浙江的大城镇,民风骁悍,喜欢争夺,大姓人家依仗势力把持官府的行为。
以往做县令的总是沿袭老规矩谨慎处事,都想做到在任职期间不生事端,能够侥幸离开罢了。张克戬到任后,依靠法律进行彻底制裁,奸猾之人大为收敛。
使者把这种情况报告给朝廷,朝廷召见并授官卫尉丞。当初,张克戬堂弟张克公做御史,曾弹劾蔡京。
蔡京第二次执掌朝政,跟张氏结怨,因为小事就罢黜了张克戬的官职。宣和七年八月,张克戬做汾州知府。
十二月,金兵进犯黄河以南,包围了太原。 太原距离汾州只有二百里地。
金兵派遣大将银朱孛堇前来攻打汾州,放纵士兵四处掠夺。张克戬尽全力阻击抵御敌人。
有几十个燕人事先进城隐藏在城下,私下里勾结打算作为内应,张克戬把他们全部抓起来处死。张克戬多次挑选精悍的士卒骚扰敌营,出其不意焚毁敌兵营寨栅栏,金兵畏惧就撤兵了。
张克戬凭功被加封为“直秘阁”。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再次进逼汾州城。
守将麻世坚在半夜里夺关出城,逃跑了,通判韩琥接着也阵亡了。张克戬召令士兵和百姓说:“太原已经陷落,我本来就知道汾州城会灭亡呀。
但是从道义上讲。
6. 元史.列传第六十七文言文的翻译孔思晦字明道,孔子五十四世孙。资质端重,性格沉默寡言,孩童时读书已能通晓大义。稍长,拜导江张须立为师,讲求义理,对词章认为浅薄而不讲求。家中贫困,亲自耕种以自养,即使严寒酷暑,学习也从不懈怠,远近人家都争着聘请他做子弟的老师。大德中游京师,祭酒耶律有尚想举荐他,他以母老辞而归。母卧病,亲自为母亲进送汤药。居丧五天勺水不入口。
至大年间,举荐思晦任范阳儒学教谕。延..初年,调宁阳。以前两县的校官大概都因为收入微薄而不能坚守职责,可是思晦能俭省节约自养,教养有法,学生都不忍心离开他。这时孔氏族人相互议论:思晦是嫡长子且贤德,应该承袭封爵,侍奉祠事。上报 *** ,但无结果。仁宗在位时,很崇尚儒道,有天问孔子的后裔现在是几世了,承袭爵位的是谁?廷臣回答说“:未定。”帝亲自拿出孔氏谱牒来看说“:应该承袭封爵位的是思晦,还怀疑什么?”特授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月俸由一百缗加到五百缗,并赐四品印。
泰定三年(1326),山东廉访副使王鹏南说“:承袭爵位,而官阶只四品,与规格不相称,也失去尊崇之意。”第二年,升嘉议大夫。至顺二年(1331)改赐三品印。思晦因宗祀责任重大,经常害怕不能胜任,每遇祭祀,一定恭敬谨慎。当初因战争庙遭毁坏,后来虽然经过修复,但角楼围墙未修完备,思晦竭力经营,以恢复原来的面貌。金丝堂坏了,修复一新,祭器礼服一一整饬。又因尼山是孔圣人生长之地,原有庙,后遭毁坏,百姓冒犯耕种祭田已百年了,思晦恢复祭田,并请求设置“尼山书院”,列入学官,朝廷接受了这个建议。三氏学原有田三千亩,后被豪民霸占;“子思书院”原有经营周转的钱万缗,借贷给百姓收取息钱,以供祭祀用,时间长了,都不交息钱,还要亏本钱,思晦都整理恢复原样。孔子父亲过去封为齐国公。思晦对朝廷说“:宣圣封为王,而父亲的爵位是公,希望能赞扬推重。”于是诏加封圣父为启圣王,圣母为启圣王夫人。
五代是思想混乱时代,儒家学说真伪难辨,有人冒称宣圣的后代。思晦认为“:不早辨别真伪,时间长了,更不清楚,他与我不***戴天,将他们也列于族内,而***同朝拜,可以吗?”于是会集族人,考核典故斥责他们,以后又在石头上重刻宗谱,孔氏族谱更加明确了。元统元年(1333)卒,享年六十七岁。至正中,朝廷加赠其官,赐谥号文肃。
7. 祭万悔庵文 原文及翻译嗟乎!十年以来,余之风波祸患无已时。然一岁之间,非先生过我,则我过先生,必且再三,一雪其心之所甚痛,竹灯木榻,即啖野葛之味,亦足乐也。自先生出门,余死一儿一孙两媳,刊章名捕,几陷穴胸焚巢之祸。我谓旦中,悔庵粤中将至,必有名香佳砚出儿相玩。吾二三年间所历之苦,缕现于前,泫然累欷相对,庶几可以忘矣。岂知风波之民,即此一日之累欷相对者,天亦不欲以假之乎!
余之交先生与文虎,盖在壬申之岁也。当是时,东林、复社争相依附,余所居僻远尘市,亦不乏四方之客。丧乱之后,其迹如扫,瑞当尝云,文虎之亡百里之内,自履安而外,谁复窥黄氏之藩篱者?晚潮落日,孤蓬入港,虽里媪荛儿,亦知其为先生访余兄弟之舟也。吾老母癸酉四旬,癸未五旬,先生与文虎皆如期而至。癸巳六旬,先生揭揭度阡陌间,坐定,出所作《正气堂寿燕序》读之,伤文虎之不偕,不觉失声而哭。先生又去,三十年登堂拜母之客,一朝尽矣!先生以乙未十一月二十日别我,闻讣亦在是日;余之别文虎也,乙酉十月十,其闻讣也丙戌十月十日:岂数之偶合与?抑吾二三兄弟至情所感召乎?去年四月,梦先生与文虎、跻仲过我,因作诗纪之,遂为悬谶,则不可不谓感召之所至也。
嗟乎!先生名思陵孝廉,二十年有二年饥寒流落,关系晦明,夫复何憾?而先生曾谓人曰:“吾一入成安,则竹桥、剡中之路岂可复过?先生不以竹桥、剡中易长安者,则欲与吾兄弟***此饥寒流落。斯言历然,宁可销磨?皇天后土,既属无情,后死之痛,孤影弥深。先生其必凄怆于我词也夫!